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网络客文化
分类 教育考试-考试-计算机类
作者 秦州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黑客、闪客、博客、维客、奇客、数字朋客……国内第一本独家评介网络诸“客”现象的书,第一本全面透视网络“客”文化的书!书中不仅介绍、评析了“*客”尤其是当今风靡全球的博客的传奇故事和技术特征,还从中透视出整个网络“客”文化的诸种特征及其影响。融案例分析于理论阐述中,既通俗易懂,又富于学理。

内容推荐

互联网将全球信息一网打尽,它的技术及在技术基础上衍生的文化都具有全球性,网络诸“客”不论是黑客、闪客、博客、维客、奇客还是数字朋客都成为了一种国际现象。自互联网产生以来,风起云涌的网络“客”文化浪潮从独特的角度丰富了整个网络文化。对网络“客”文化的评介和透视,在“电子边疆”正在对民族、国家的地理边疆形成挑战和网络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会形成“真实”效用的今天,意义深远。

本书不仅介绍、评析了“*客”尤其是当今风靡全球的博客的传奇故事和技术特征,还从中透视出整个网络“客”文化的诸种特征及其影响。其中,还注重对“*客”文化中的代表人物进行系统的介绍或访谈,并适当译介了一些国内外学者对“客”文化的研究状况与成果,融案例分析于理论阐述中,既通俗易懂,又富于学理。

目录

第一章 “客”文化散论

传播特征 延展与超越媒介属性

价值取向 对峙与挑战传统观念

双重效应 载舟与覆舟——永恒悖论

第二章 黑客

天翻地覆 英雄、罪犯一步之遥

身怀绝技 世界老牌黑客剪影

网络战争 从绿色兵团到红客联盟

功过谁评 道高一尺,魔离一丈

第三章 闪客

闪客帝国 从崛起到辉煌

个性挑战 才情造就“寂寞高手”

平民色彩 寓教于乐,欢乐与共

生存之道 商业化前景,路在何方?

第四章 博客

概念为大 戴夫·温纳开创先河

余“音”绕梁 亚当·科利力挺播客

猝不及防 丹·拉瑟黯然出局

分享你我 方兴东成为“盗火者”

出位写作 木子美引发“博客热”

再掀波澜 竹影青瞳走向她博客

颠覆媒体 Web2.O打造个体信息单元

第五章 维客

协作写作 “维客之父”创意非凡

万众参与 维基百科没有终点

“权威”质疑 鱼与熊掌何以兼得?

第六章 奇客

身体力行 乔·凯茨为奇客“念经布道”

才智过人 奇客名家各有建树

技术至上 “机器”与“人群”孰轻孰重?

第七章 数字朋客

神经漫游 吉布森打造赛博空间

终极探寻 《黑客帝国》阐释“矩阵革命”

世象轮回 控制与反控制谁是赢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黑客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中,那些计算器迷的初衷是在独立思考、奉公守法的基础上,破解电脑技术方面的难题。但随着计算器重要性的提高,以及信息越来越向少数人手中集中,黑客中原本积极的文化内涵,也开始发生了演变。玩世不恭、好恶作剧的黑客开始出现,更为甚者,不少绝顶聪明的黑客沦落为计算机犯罪的罪犯。

一些年轻的黑客,尚未来得及继承老牌黑客身上的优秀品格,就已经对黑客文化中破坏性的一面十分痴迷。而在中国,一个可笑又可悲的情况是,一些年轻的黑客还没有分辨清楚黑客文化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又受到了“红客”文化的熏染,陷入了极端民族主义的泥潭。

3.有失“无序”。所谓“无序”,即信息传播呈现出无控制、无政府的状态,并导致大量的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客”文化所赖以存身之地,是一个既没有物理边界、也没有权威中心的环境。因此,文化信息的发布、传播极易失去控制,要么信息过量、过剩,导致信息“塞车”、信息淹没;要么散布的是虚假的、低级庸俗的信息,造成信息欺诈与信息污染。

博客文化是随着一种可称为博客发布技术的软件的完善而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带给人们发布个人信息、“私家”信息的极大便利,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因此往往把博客视为私人领地,因此说话口无遮拦,从而造成泄密的情况。一些企业员工因为在博客泄露了单位的机密而被裁员。据报道,一名在伊拉克服役的美军士兵,因将机密信息公布在自己的博客上而被降职,并处以高额罚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向美军士兵提供博客服务的不是旁人,正是美国军方自己,本来他们希望士兵们通过博客交流作战经验、相互鼓舞士气,以缓解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但事与愿违,那个博客平台最终却演变成泄密与发牢骚的“天堂”。②

P24

后记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在东方还是西方,人类的文化都是智慧的结晶、进步的阶梯和文明的象征;网络文化也不例外。

被汉语翻译为“*客”的诸种网络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潮流,是网络文化的集中体现,我希望把建立在专业知识与专业眼光基础上的对“客”文化的介绍、描述与分析,置于历史文明进步的大背景中,置于社会改革、转型的大潮流中,置于在信息时代传统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的大趋势中,以形成较为本质的认识和较为深刻的学理思考。

一种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概念,而类似于一个活泼的生命。基于这一认识,我在审视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便自然地把重心落在了网络诸“客”身上。这些年来网络诸“客”接踵而至,不仅网络传播研究者颇为关注,广大网络用户与普通读者可能亦不无兴趣,这正好是本书的学术取向与市场需求有可能结合起来的一个契机。

然而,从研究和写作的角度看,困难也很多。关于网络“客”文化的评价与介绍,在中外学界均处于开端阶段,加之网络诸“客”从总体上来说都是“新生事物”,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可供参考与阅读的资料相当有限,尤其是中文资料少之又少,这使得本书中的许多资料都源于或转引自网上,另一方面,作为弥补,我也查阅了大量英文资料,尽可能多地从中汲取了信息与观点。

这里,感谢我所指导的研究生王月苏、刘洁、范艳芹、薛冉冉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陈洪海,他们为本书查找、翻译了许多英文资料,并承担了部分校对工作。

感谢闵大洪研究员、彭兰教授、杜骏飞教授和方兴东先生对本书写作工作的支持。

感谢老蒋、白丁、拾荒、边城浪子、竹影青瞳、木子美接受作者MSN访谈或E-mail访谈并提供资料。

还要感谢福建人民出版社编辑魏芳和出版社的有关领导,魏芳对编辑工作的细心与责任心令我感动,刘亚忠主编等也一直对此书的撰写、出版热情关注。社长俞金树同志专门写下了部分章节的书面审读意见,这对于我在后期修改本书的内容时受益匪浅。

限于作者本人水平和一家之言,本书疏漏与错误在所难免,恳望方家批评指正。

秦州(紫竹)

2005年12月30日

于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7: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