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世仪(1611—1672)是明清之际重要的理学代表人物。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地介绍了陆世仪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他在明清实学思潮的冲击下对传统“朱学”所作的修正、补充和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实学化的“朱学”的思想特点,充分地肯定了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以来对陆世仪生平、学术以及思想的研究成果,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陆世仪的学术专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陆世仪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葛荣晋//王俊才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陆世仪(1611—1672)是明清之际重要的理学代表人物。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地介绍了陆世仪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他在明清实学思潮的冲击下对传统“朱学”所作的修正、补充和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实学化的“朱学”的思想特点,充分地肯定了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以来对陆世仪生平、学术以及思想的研究成果,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陆世仪的学术专著。 内容推荐 本书传主陆世仪,字道威,号刚斋,桴亭,别署“眉史氏”,太仓人。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曾从刘宗周讲学,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精研程朱理学,他的学说以“居敬穷理”为本,着重内心修养,主张读书要讲求实用。认为除“六艺”外,天问、地理、河渠、兵法之类,都是安国兴邦不可缺少的有用知识。他认为朝廷用人要大破成格,不拘资地,他鼓励青年要有“体用具备,文武兼资”的才干,以救亡图强,振兴国家。曾参加复社。 本书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撰著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学术氛围 一、时代的选择与朱学的复兴 二、对明亡的反思与实学思潮的高涨 三、“西学东渐”与朱学的开放品格 第二章 生平述略与著作考辨 一、生平述略 二、著作考辨 第三章 “理与气一而二、二而一” 一、“重于讲理,以立其主” 二、“兼言理气,以道其全” 第四章 “人性之善正在气质” 一、人性论的形成过程及其实质 二、人性论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五章 “不知不足以为行,不行不得谓之知” 一、“随事精察”的格致说 二、“真行即是知” 第六章 “生死、幽明、鬼神六字最惑人” 一、“儒者之言生死,专在生上用功” 二、“鬼神,气也” 第七章 “即动求静之说” 一、“以居敬为本” 二、“向动中求功” 第八章 “封建”、“郡县”与“约正三长”制 一、“循今郡县之制,复古诸侯之爵” 二、“约正三长”制 第九章 “旁观而议”明末时弊 一、举试“当崇重策议”、“加重后场” 二、税役“专用鱼鳞图册”、“坐图还粮” 二、“定内志”、“去积习”,“不拘成格”、“以决恢复” 第十章 “设身讨论、预筹实际” 一、“苏州一府”怎当“湖广通省”? 二、“苏松钱粮三大困、四大弊” 第十一章 “农田、水利之学” 一、总结农耕技术 二、讨论治水之法 第十二章 “天体”、“月道”与历法之学 一、关于“天体”的论述 二、关于“月道”的论述 三、关于历法的讨论 第十三章 教育改革思想 一、对“小学”教育的改革建议 二、对“国学”教育的改革建议 第十四章 “习兵法、研战阵”的军事思想 一、习武研兵“是吾道中一艺” 二、《八阵发明》与督将率兵 第十五章 诸子论及其史学思想 一、诸子论 二、史学思想 第十六章 陆世仪思想的社会影响及其桴亭学派 一、陆世仪思想的社会影响 二、桴亭学派 第十七章 陆世仪与黄宗羲论明儒之比较 一、对王阳明之前明儒的评论 二、对王阳明时期明儒的评论 三、对王阳明之后明儒的评论 第十八章 陆世仪与陆陇其理学思想之比较 一、对朱子理气说有相同的阐发 二、在人性论上观点不同 三、对陆王心学的态度不同 附录一 陆世仪年谱 附录二 陆世仪传记资料选辑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大顺农民军退出北京后,仍转战于山西、河南、陕西、湖北等地。在大顺军的推动下,北方各省农民的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如河北保定、霸州等地的农民武装,盘踞要塞,“赋税不供,招纳亡命”;彰德、磁州、大名、内黄一带农民“倚山踞寨”,“呼百召千,妄窥城市”;宣化、大同等地农民抗清起义军蜂起,攻打县城,屡败官兵。山东各地农民军“建营立寨”,抗击清军,“数日之内,袭陷四城,聚众至数十万”。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农民也都举起义旗,在北方各省形成了武装抗清的高潮。随着清军的的南下及其推行的民族高压政策,在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湖广等地也先后激起了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以武装抗击清兵。如太湖地区的渔民起义,皖北的农民起义,江阴的抗清起义,浙江四明山的抗清起义,江西赣州、兴国、宜春、永丰等地的农民起义,福建的八闽起义等。同时,与江南和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起义相呼应,张献忠在四川等地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及大顺农民军余部在湖南、两广、川南等地也都展开了武装抗清斗争。满汉地主阶级与各地农民起义军的搏斗,经过20多年的反复较量,最后农民起义军虽然还是被清军残酷地镇压下去了,但是,它还是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政治统治。 P2-3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施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二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继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几点作为大家的共性(统一与共识);另一方面,对每部评传的立意、结构和行文(文体、文风和文采等),则主要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和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艺术的成果,是彼此的个性(区别),不宜也不应强求一律。评传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发扬这一个性,力求在对每一传主的评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积极因素,使之和正在变革中国面貌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为一体,丰富其内容,促进其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主思想业绩的一般性诠释上。 我认为,以上三点大体上可以表达《丛书》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感谢《丛书》的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他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指教,使《丛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更要感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他们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合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丛书》副主编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内外学者,审定书稿以及筹划编辑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丛书》能按预定计划出版的必要前提。 现在《丛书》开始出版了,我作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于使命感而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实现,心情怡然感奋,好象回到了青年时代一样,体会到“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并以这种愉悦心情等待着《丛书》最后一部的问世;特别盼望看到它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1990年10月7日 后记 我们对陆世仪及其思想虽然进行过多年研究,但一旦正式承担《陆世仪评传》的撰写任务以后,仍感到心中无底。一则因为几十年来海内外对陆世仪的研究,几乎是一块空白;二则应选择怎样的角度和视野来把握陆世仪思想的本质,写出新水平,是一个颇费思索的问题。要认真写好这部著作,除了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下工夫填补这块空白、钻研原始资料外,还必须把陆世仪的思想放在明清之际的“天崩地解”、朱子学的复兴和实学思潮的高涨等历史背景下来考察,才可能真正把握陆氏思想的本质和特点,正确评价他的历史地位。正因为他的思想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所以他的朱学思想体系具有明显的实学特征和开放品格,是实学化了的朱学思想体系。根据这一基本认识,我们反复讨论了写作大纲,然后分头执笔,几易其稿而成此书。 在这部书稿的写作与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热忱帮助。 由于我们的学识与理论水平有限,本书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学术界朋友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1993年11月2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