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解放以来全面评介刘因生平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刘因是与许衡、吴澄齐名的元代思想家,有《静修集》传世。但前人对刘因的论述较少,刘因为文又常过于简括,因此,对其思想的底蕴较难把握。本书以刘因的身世、时代环境和理学发展的情势为背景,以刘因的诗文为依据,对刘因的哲学、经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努力抉发其内涵,理出其脉络,揭示其实质,并给予客观扼要的评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刘因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商聚德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解放以来全面评介刘因生平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刘因是与许衡、吴澄齐名的元代思想家,有《静修集》传世。但前人对刘因的论述较少,刘因为文又常过于简括,因此,对其思想的底蕴较难把握。本书以刘因的身世、时代环境和理学发展的情势为背景,以刘因的诗文为依据,对刘因的哲学、经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努力抉发其内涵,理出其脉络,揭示其实质,并给予客观扼要的评价。 内容推荐 本书传主刘因,字梦吉,号敬修,容城(今河北省容城县)人,是生活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一位元代思想家。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教书,但却不同于只知传授章旬的迂儒。他倾心理学,很有思想,著书立说,成为名重一时的理学家。他生活的元代初年是理学由偏安江南走向全国普及的时期。在当时,理学还是兴盛的,有生命力的。刘因以自己的教学和著述对于理学在北方的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提 本书旨在真实地介绍刘因的事迹、品格和思想面貌,并加以必要的分析和评价,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刘因的生平看,他是个普通人,但从他的思想和贡献看,他又是个杰出的思想家。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与千千万万人民大众贴得很近;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又是卓然超群的。由于与民众贴得近,人民就容易理解他;由于卓立不群,人民就必然敬仰他。本书既是为这样一位学者作评传,便没有多少传奇的故事和波澜壮阔的情节,但传主那既平凡又有特色的一生,那深邃的思想,凝炼的诗文,也许能引起好学深思的读者的兴趣,打动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心灵。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序 第一章 时代与家世 一、时代 二、先世 三、家庭 第二章 生平和著述 一、幼年及师承 二、经历 (一)少有大志 (二)中年授徒 (三)首次被征聘 (四)第二次被征聘 三、门徒 四、著述 五、祠墓 六、逸事考辨 第三章 政治态度 一、拥护国家统一 (一)元初政治情况 (二)对元初政治的态度 (三)对元师伐宋的态度 (四)《渡江赋》析 (五)对几种不同说法的辨析 (六)重要旁证 (七)余论 二、中年以后的恬退 (一)恬退情调确实存在 (二)刘因思想变化的原因 (三)困惑和矛盾 三、同情人民 (一)关心民生疾苦 (二)与普通百姓同忧乐 (三)从是否有益于人民的角度品评人物 (四)刘因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叙述中,也常常贯注着对人民的同情 四、所谓“恋金”、“哀宋”情绪 (一)所谓“恋金”情绪 (一)所谓“哀宋”情绪 (三)评价 第四章 理学思想 一、对天道理气的思索 (一)天化论 (二)气化论 (三)气机论 (四)理气论 二、对天人合一的阐扬 (一)天人相类 (二)天人谐调 (三)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无神论与命定论 (一)无神论倾向 (二)命定论因素 四、观物思想 (一)对邵雍观物思想的契合 (二)观物的修养境界 (三)观物的思想方法 (四)刘因思想的辩证色彩 五、象数思想 (一)关于“河图” (二)关于太极图的作者问题 (三)会通三图为一的思想 (四)对自为图者的批判 第五章 人生观 一、刘‘人生价值的肯定 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三、对人生态度的探讨 (一)出处进退之道 (二)入世精神 (三)澹泊情怀,隐逸情调 (四)对老庄人生哲学的批判 第六章 历史观及史学思想 一、矛盾的历史观 (一)慕古复古情绪 (二)历史发展观 二、史学思想 (一)论史书 (二)论历史人物 第七章 为学思想 一、总论学习 二、关于学“经” (一)先秦之书,六经、语、孟为大 (二)学六经要由粗到精 (三)先传注疏释而后议论 三、关于学史 (一)学史须以经为本 (二)古无经史之分 (三)学史必读全史 四、关于读诸子 五、关于学“艺” (一)“艺”的内容古今不同 (二)学诗当以六义为本 (三)取诸家之长,为有用之文 (四)书法众人所尚,不得不专力 (五)形神兼重的绘画观 (六)艺术论中的崇古倾向 六、对刘因为学思想的评价 第八章 成就、影响和历史地位 一、学术成就 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三、历史地位 附录 刘因年谱 索 引 一、人名索引 二、文献索引 三、词语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元初政治情况 刘因主要生活在元世祖忽必烈当政的时期。(刘因一生与忽必烈密切相关,而且大体上与忽必烈的统治同步:忽必烈即大汗位时,刘因十一岁;刘因去世的第二年,忽必烈驾崩。)元蒙初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进而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忽必烈采取招抚流亡、禁止妄杀、屯田积粮、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措施,使饱受战争动乱破坏的北方地区的生产得以复苏。特别重要的是,忽必烈锐意改革蒙古旧制,“附会汉法”,“好访问前代帝王事迹”,迁都大都(今北京),改蒙古国号为“元”(取“绍百王而纪统”之意);废止传统的选汗制度,仿照汉制预立皇太子;他还重视并亲自学习汉文化,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这一切都强烈地表明了他对于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忽必烈还重用各族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史称:“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这“信用儒术”、“以夏变夷”两点,尤其受到汉族士大夫的欢迎,刘秉忠、杨惟中、姚枢、郝经、许衡等先后应召而至,他们对忽必烈的政策多有赞画。而忽必烈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功,也正与重用这些汉族知识分子互为因果。随着忽必烈的这种“尊用汉法”的政治路线的深入贯彻和事业上的日益成功,汉族知识分了也便心甘情愿地为之效力,并承认忽必烈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之主”。郝经的话可以说是个代表。他说: 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这就是说,忽必烈在政治统治上能信用汉族儒士,在意识形态上能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这才得到汉族士人的认同。 P51-52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施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二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继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几点作为大家的共性(统一与共识);另一方面,对每部评传的立意、结构和行文(文体、文风和文采等),则主要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和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艺术的成果,是彼此的个性(区别),不宜也不应强求一律。评传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发扬这一个性,力求在对每一传主的评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积极因素,使之和正在变革中国面貌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为一体,丰富其内容,促进其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主思想业绩的一般性诠释上。 我认为,以上三点大体上可以表达《丛书》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感谢《丛书》的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他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指教,使《丛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更要感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他们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合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丛书》副主编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内外学者,审定书稿以及筹划编辑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丛书》能按预定计划出版的必要前提。 现在《丛书》开始出版了,我作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于使命感而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实现,心情怡然感奋,好象回到了青年时代一样,体会到“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并以这种愉悦心情等待着《丛书》最后一部的问世;特别盼望看到它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1990年10月7日 后记 本书作为匡亚明先生主编的二百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出版,是我的荣幸。几年来,在匡老的精神感召下,遵循《总序》的“三义”要求,亦曾尽心,未敢稍懈。但由于学力有限,缺点错误实所难免,恳望读者指正。 本书吸收了学术界的有关成果,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未及一一注明,敬希鉴谅。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领导和同志(尤其是蒋广学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唐宇元同志、河北大学熊任望同志、徐大建同志、容城县政府杨秉诚同志等的多方面帮助,责任编辑黄继东同志精心审校,付出了辛勤劳动,谨此一并致谢。 作 者 1995年12月5日于河北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