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它的光芒常被《傲慢与偏见》所掩盖。事实上,《理智与情感》的好看之处,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回味。
小说以姐姐埃丽诺和妹妹玛丽安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两姐妹虽然性格迥异,却都不愿意在生存的压力下轻易就范,都不想让婚姻仅仅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理财产品”。在奥斯丁看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唯有通过这种不断自我完善的手段,才有可能得到完整的幸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理智与情感(黄昱宁导读版)/设计师联名书系/SHE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简·奥斯丁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它的光芒常被《傲慢与偏见》所掩盖。事实上,《理智与情感》的好看之处,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回味。 小说以姐姐埃丽诺和妹妹玛丽安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两姐妹虽然性格迥异,却都不愿意在生存的压力下轻易就范,都不想让婚姻仅仅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理财产品”。在奥斯丁看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唯有通过这种不断自我完善的手段,才有可能得到完整的幸福。 作者简介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英国小说家。十一二岁时,便开始以写作为乐事。由于她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并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她的作品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主要代表作有《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 目录 推荐序 《傲慢与偏见》背后的经典 译本序 Volume 1 Volume 2 Volume 3 简·奥斯丁年表 序言 《傲慢与偏见》背后的 经典 黄昱宁/文 如果要形容《理智与情 感》的作者简·奥斯丁在全 世界,尤其在英国究竟重要 到什么程度,只需要打开英 国人的钱包就可以了。新版 的十英镑纸币上印着奥斯丁 女士的头像,跟英国女王平 起平坐。与此形成反差的是 ,大部分人只是模糊地知道 ,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谈恋 爱的故事。《理智与情感》 跟奥斯丁的其他作品一样, 基本上没有缠绵悱恻、生死 相许,只有舞会、牌局、串 门和没完没了的聊天,结局 总是大团圆。在这些琐碎的 家长里短中理出来龙去脉, 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透 过家长里短,理解这部小说 究竟靠什么具有长久的生命 力,就更不容易了。 《理智与情感》出版于 1811年,比奥斯丁最著名 的作品《傲慢与偏见》还要 早两年。不过,这两部作品 分别改写自奥斯丁在1797 年左右写的两部书信体小说 ,无论是它们的雏形,还是 大幅改写之后的成品,都诞 生在同样的时段里。显然, 两者在故事走向、写作风格 和人物设置上,都不乏相似 之处。最直观的一点表现在 书名上。“傲慢”(pride) 与“偏见”(prejudice),“ 理智”(sense)与“情感”( sensibili够),这两组词汇 不仅在意义上构成对仗,而 且都巧妙地押了头韵一而后 者,在翻译成中文时是无法 完整呈现的。 要进入一个两百多年前 的故事,你首先必须具备一 个大致的时空概念。英国当 时正处在摄政时代,也可以 看作从乔治王时代向著名的 维多利亚时代过渡的时期。 农村里的圈地运动已经发展 了好几轮(《理智与情感》 中的男性人物就经常谈到圈 地的话题),向海外开辟新 航路的事业方兴未艾,工业 革命已经开始,但离高潮尚 远,还要再过十几年蒸汽机 才能被搬上铁路。所以我们 看奥斯丁小说里所有的交通 方式都得通过马和马车,各 位女士的活动范围、出行规 划都得受制于马匹的速度。 奥斯丁在这些问题上非常精 确,以至于你读完小说之后 差不多能在脑子里勾勒出那 几个郡县、村庄的线路图, 标出在它们之间往返的时间 。你还能发现,奥斯丁很善 于利用这种精确的时间概念 推动小说的关键情节。 简言之,奥斯丁生活的 时代,英国无论是在政治、 经济还是科技上都在走上坡 路,日不落帝国最辉煌的时 期还没到来。各种新兴的生 产模式都在催生能与之配套 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 级制度、人际关系以及文化 内涵。城市化尚未进入加速 膨胀期,但无论是在城里还 是在乡村,中产阶级越来越 成为一股稳定的、举足轻重 的势力。牧师、商人、律师 、乡绅,这些头上没有爵位 、手里攥着“新钱”的人,正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越来 越大的影响。在创造出可观 财富之后,他们当然也希望 政治地位得到相应的提高。 用咱们现在的话说,这叫社 会转型期。 观察转型期的人情世故 和风尚变迁,这是刺激一个 小说家写作欲望的好理由。 但是,具体落实到奥斯丁, 我们恐怕还得考虑到当时相 对特殊的文本环境。那时的 英国,“小说”这种题材还处 于青春期,虽然前面有斯威 夫特、笛福和菲尔丁开道, 但是它还登不上大雅之堂, 在文学的整个生态系统里还 处在相对底层的地位。后人 一般把那一段称为浪漫主义 时期,可是当时台面上主打 的基本上都是华兹华斯那样 的诗人。那时的小说家有点 像我们这个时代网络小说草 创时期的样子,海量的作品 ,强大的流传度,作者虽然 能获得一些实际收益,但作 家的地位基本上处在“妾身 未分明”的状态。更有尊严 、更有追求的男作家、男读 者往往羞于混迹其中,这就 促成了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读小说的是女人,写小说的 也是女人。 ……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小 说技术,基本上是作家自我 修行的产物,没有文学理论 没有写作创意班。因此,在 面对《理智与情感》这样的 文本时,我们不能不感叹奥 斯丁对于技术创新的自觉性 和与生俱来的分寸感。 文学研究者认为,奥斯 丁是最早在文本中使用自由 间接引语技术的小说家。所 谓自由间接引语,是一种第 三人称叙述方式,它结合了 第一人称直接引语的本质, 具有第三人称的某些特征。 在《理智与情感》的大量对 话中,常常夹杂着这样典型 的自由间接引语: “埃丽诺把自己的真实想 法告诉了妹妹。她不像玛丽 安想象的那样,把对爱德华 的钟情看得那么遂心如意。 他有时候没精打采的,如果 不是表示态度冷淡的话,就 说明前景有点儿不妙。假如 他对埃丽诺的钟情感到怀疑 ,大不了使他忧虑一番,不 可能惹得他老是那么心灰意 冷的。这里或许有个更合乎 情理的原因:他的从属地位 不允许他感情用事……”( 第一卷第四章) 在这段文字中,从第三 句开始都是用第三人称叙述 ,但显然反映的是埃丽诺的 观察心得和主观分析,而非 上帝视角,更不代表作者奥 斯丁本人的立场。在去掉了 双引号和“她想:”之后,自 由间接引语与前后文融为一 体,叙述简洁灵动地在主客 观视角之间来回穿梭,就好 像摄像机机位频繁变化,表 达 导语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处女作,讲述了姐妹二人对待婚姻、爱情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思考和行为,进而赞扬一种女性自尊和独立的思想。在小说中,姐姐埃莉诺是理智、成熟的代表,她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感,深爱爱德华却不与人知。妹妹玛丽安是情感、浪漫的代表,她对爱情充满幻想,爱的热烈。姐妹二人在爱情面前,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在一番波折之后,理智与情感互相交融,姐妹二人都拥有了幸福的结局。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一心想避免陷入相对 的贫穷,其实,有了他的恩 爱和友谊,贫穷一点也不可 怕。如今我虽然发了财,但 是我失去了可以使财富带来 幸福的一切东西。 时至今日,我们在研究 奥斯丁的价值观时,仍然很 难将她纳入任何一种现成的 体系。研究经济史的专家们 可以从她的细节里得到很多 第一手材料,女权主义者可 以通过分析埃丽诺和玛丽安 的思想活动测量18世纪女性 意识的温度和活性,但任何 意识形态都不能很有把握地 说,奥斯丁就站在它们这一 边。 ——黄昱宁 精彩页 01 达什伍德家在苏塞克斯定居可有些年代了。家里置下一个偌大的田庄,府第就设在田庄中心的诺兰庄园。祖祖辈辈以来,一家人一直过着体面日子,赢得了四近乡邻的交口称誉。已故庄园主是个单身汉,活到很大年纪。在世时,妹妹长年陪伴他,替他管管家务。不想妹妹早他十年去世,致使府上发生巨变。为了填补妹妹的空缺,他将侄儿亨利·达什伍德一家接到府上。亨利·达什伍德先生是诺兰田庄的法定继承人,老达什伍德打算把家业传给他。这位老绅士有侄儿、侄媳及其子女做伴,日子过得倒也舒心。他越来越喜爱他们。亨利·达什伍德夫妇不仅出自利害关系,而且由于心地善良,对他总是百般照应,使他过着他这个年纪要多舒适有多舒适的日子。而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也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亨利·达什伍德先生同前妻生有一个儿子,同现在的太太生了三个女儿。儿子是个踏实体面的青年。当年他母亲留下一大笔遗产,到他成年时有一半交给了他,为他奠定了厚实的家底。此后不久,他成了亲,又增添了一笔财产。所以,对他来说,父亲是否继承诺兰田庄,远不像对他几个妹妹那样至关紧要。这几个妹妹假若不依赖父亲继承这笔家业可能给她们带来的进益,她们的财产便将微乎其微。她们的母亲一无所有,父亲仅仅掌管着七千镑,而对前妻另一半遗产的所有权只在生前有效,他一去世,这一半财产也归儿子承袭。 老绅士死了,开读遗嘱,发现跟其他遗嘱一样,叫人既高兴,又失望。他并非那样偏颇无情,还是把田庄传给了侄儿。但是,因为附有条件,这份遗产便失去了一半价值。本来,达什伍德先生想要这笔财产,只是顾念妻子和女儿,而不是为自己和儿子着想。但财产却偏偏要世袭给他的儿子和他四岁的孙子,这样一来,他便无权动用田庄的资财,或者变卖田庄的珍贵林木,来赡养他那些最亲近、最需要赡养的家眷。为了那个孩子,全盘家业都被冻结了。想当初,这孩子只是偶尔随父母亲到诺兰来过几趟,跟其他两三岁娃娃一样,也没有什么异常逗人喜爱的地方,大不过正牙牙学语,禀性倔强,好恶作剧,爱大吵大闹,却博得了老绅士的欢心。相形之下,侄媳母女多年关照的情分,倒变得无足轻重了。不过,老人也不想太苛刻,为了表示他对三个姑娘的一片心意,好歹分给了她们每人一千镑。 达什伍德先生起初极为失望。他性情开朗,满以为自己能多活些年岁,凭着这么大的一个田庄,只要马上改善经营,省吃俭用,就能从收入中攒下一大笔钱,然而,这笔迟迟到手的财产在他名下只持续了一年工夫,因为叔父死后不久,他也一命归天,给他的遗孀和女儿们留下的财产,包括叔父的遗产在内,总共不过一万镑。 当时,家人看他病危了,便打发人去叫他儿子。达什伍德先生竭尽最后一点气力,向儿子做了紧急交代,嘱托他照应继母和三个妹妹。 约翰·达什伍德先生不像家里其他人那么重感情。可是,此时此刻受到这般嘱托,他也深为感动,答应尽力让她们母女生活得舒舒适适的。父亲听到这番许诺,便也放宽心了。一时间,约翰·达什伍德先生有空算计起来:若是精打细算,他到底能为她们尽多大力量。 这个年轻人心眼并不坏,除非你把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视为坏心眼。总的说来,他很受人尊敬,因为他平常办起事来,总是十分得体。他若是娶一个和蔼一点的女人,也许会更受人尊重,甚至他自己也会和蔼一些。无奈他结婚时太年轻,太偏爱妻子了。不过,约翰·达什伍德夫人倒也活像她丈夫,只是更狭隘、更自私罢了。 他向父亲许诺的时候,心里就在盘算,想给他妹妹每人再补贴一千镑的收入。当时,他确实觉得这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除了目前的收入和母亲的另一半遗产以外,还可望每年再添四千镑。一想到这里,心里不禁热乎乎的,他认为自己可以慷慨一点。是的,我可以给她们三千镑,这多么慷慨大方啊!可以确保她们安安生生地过日子啦。三千镑呀!我可以毫不费劲地省出这么一笔巨款。他整天这么想着,接连想了好多天,一点儿也没反悔。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