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 上海城市化进程中,各城区的街道、古迹、民居的演变,构成了各有特色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城市的生命历程。在各个城区形成的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记忆的重要构成,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百年之间,上海涌现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城区。 通过对这些城区空间和文化演变的历史研究,还原现代上海城市是如何生成、演化与推进的;同时展示各城区的功能、特点与历史细节,并叙述各个城区既相似又有区别的文化,从而重构上海城市的历史演变,呈现上海城市极其复杂、极其斑斓的风貌。 研究上海诸城区,是因为它们与认识近代上海的地位、作用和演变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重视开展对传统城区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有效地保留城市的昨天,同时也与怎样更好地发展城市的明天密切相关。 目录 绪论 城市空间、城区与都市变迁 上册 第一编 城隍庙:近代城厢公共空间的形成 第一章 明代城隍庙城区的出现 第一节 上海县城内的城隍庙 一、早期城市地图上的“淡井庙” 二、县城隍庙迁址金山神庙 三、城隍秦裕伯与上海的秦氏家族 第二节 豫园与潘氏家族 一、上邑潘氏的荣耀 二、一代名园的建造 三、潘氏族产与城隍庙城区的早期构成 第二章 清前中期的城隍庙城区 第一节 城隍庙空间的修缮与扩大 一、庙宇的历代修缮 二、各类民间信仰的集中 三、东园与西园的修建 第二节 县城内的经济中心 一、各类行业公所进驻庙园 二、庙园外的公所会馆 第三章 近代上海城厢公共空间的诞生 第一节 城隍庙空间的近代沿革 一、晚清时期的城隍庙和庙园改造 二、“公园”“私园”之争 三、民国时期的城隍庙和庙园改造 第二节 作为信仰空间的城隍庙 一、济济一堂的祠殿与神物 二、城隍庙城区的“信仰时间” 第三节 作为岁时活动空间的城隍庙 一、城隍庙的十二个月 二、四季芬芳看花会 三、正月间的庙园风情 第四节 作为商业空间的城隍庙 一、城隍庙商市的形成 二、《上海城隍庙》中的城隍庙商业 三、“藉摊不藉店”的庙园经济 第五节 作为文人雅集空间的城隍庙 一、从亭台楼阁到旧书摊前 二、现代文人笔下的城隍庙 第六节 作为休闲娱乐空间的城隍庙 一、雅俗之地 二、游艺乐园 三、小吃王国 第四章 庙园之外的近代城隍庙城区 第一节 近代城隍庙城区的空间构成 一、方浜路以南的街巷和机构 二、方浜路以北的街巷和机构 第二节 城区内的人员构成和结构 一、从两则新闻看城区内的商住结构 第二编 十六铺:因港成市 因港兴市 第三编 外滩:上海的“近代之门” 第四编 杨树浦:近代工业的摇篮 第五编 吴淞:曲折的两次开埠 中册 第六编 静安寺:从庙到城区的演变 第七编 徐家汇:西学东渐的实验区 第八编 曹家渡:沪西的形成与“变形” 第九编 小沙渡:普罗社区的变迁 第十编 闸北:从“自治模范”到棚户区 第十一编 提篮桥:近代租界的另类区域 下册 第十二编 淮海路:法租界的上海摩登 第十三编 八仙桥:商街、黑金与帮会 第十四编 江湾:“新”市区的前世今生 第十五编 浦东:城市化的兴起与困惑 第十六编 高昌庙:引领上海城市巨变的城区 导语 本书拟对上海城区历史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选取较具代表性的城隍庙、十六铺、外滩、江湾、闸北、淮海路、静安寺、徐家汇、提篮桥、小沙渡、八仙桥、曹家渡、高昌庙、浦东、杨树浦、吴淞等16个上海都市空间。 对近现代上海城区的研究,不仅可以廓清上海城市社会空间格局的演变历程,更可以为当下和未来上海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一些预判的依据,也必将能推进上海这个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以及金融中心、交通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