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在人类历史上95%的时间里,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将工作置于近乎主宰的位置。 古箴言说,“人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如今大部分人却将生活过成了“泪流满面”的样子。人类从何时开始工作的?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过哪些改变?人被当作生产力工具投入经济增长,又是怎样形成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简史。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类未来,挑战了关于工作变革与人类进化的一些深刻的假设。他融合了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表明虽然我们费尽心力通过工作寻找快乐的意义和目的,但是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过上了工作时长远少于现在但是足够充裕且闲暇的生活。当代社会将人物化为工具,鼓励持续工作以满足经济不断增长,究其原因,就在于稀缺经济学的引导。人们担忧资源稀缺,因而勤奋工作变得重要,人也变得越来越忙碌。 苏兹曼认为,自动化技术的到来使我们再次处于历史上一个相似的变革时期。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去做重复性的工作,那么人该做些什么才能更有价值。他认为自动化将改变人与工作的关系,他并不主张回到原始社会这种激进的观点,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以“富足的原始社会祖先为借鉴,思考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义。这种从工具人思维向“人”的转化,才是他写作本书更真切的建议。 作者简介 詹姆斯·苏兹曼(James Suzman)国际知名人类学家。1970年出生于南非,在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攻读人类学学位时,带着满腔的冒险精神离开校园,去往非洲南部博茨瓦纳的卡拉哈里沙漠,成为布须曼部落发展计划的志愿者。在攻读爱丁堡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再次返回布须曼部落开始人类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创作出代表作《原始富足:消失的布须曼人》。苏兹曼目前担任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他曾获得剑桥大学“英联邦史末资非洲研究奖学金”,并于2013年建立了智库“人类”(Anthropos),致力于运用人类学研究成果解决当代社会和经济问题。 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工作的起源 第一章 活着就是为了工作? 第二章 闲散的手和忙碌的嘴 第三章 工具和技能 第四章 火的好处 第二部分 低欲望的原始生活 第五章 富足的原始社会 第六章 非洲森林里的幽灵 第三部分 在田间辛苦劳作 第七章 跳崖的考古学家与早期农业发展 第八章 宴会和饥荒 第九章 “时间就是金钱” 第十章 早期机器工业与工人反抗 第四部分 城市化的人类 第十一章 明亮的灯光 第十二章 无穷欲望的弊端 第十三章 人才之战真的合理吗? 第十四章 社畜之死 第十五章 智能技术的挑战 结论 译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经济问题是人类面临的 首要问题吗?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燃煤 蒸汽机车那熏黑的烟囱中 喷薄而出,第二次工业革 命从墙壁上的电源插座一 跃而下,第三次工业革命 以电子处理器的形式勃然 兴起。当前,我们正处于 第四次工业革命之中,它 是由数字技术、生物技术 、物理技术等共同催生的 。我们被告知它将带来指 数级的变革,远超之前历 次革命。在工厂、企业和 家庭中,越来越多的任务 将由算法驱动的物联网完 成,但除了这一事实之外 ,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这 场技术革命未来将如何演 变。 一些人认为,自动化前 景预示着机器人将带来诸 多便利,另一些人认为这 预示着人类又朝着被机器 人控制的糟糕时代迈出了 一大步,但对许多人而言 ,自动化前景只会诱发一 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 自已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 了,该怎么办? 尽管智能机器人的兴起 会蚕食一些工作岗位,但 有些行业迄今尚未受到冲 击。对于这些暂时安全无 忧的行业来说,机器人的 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单调 乏味的领域。比如,超市 里面一排排的机器人取代 了收银员,对客户进行问 候和引导;再比如,一些 初级算法既能指导我们去 探索数字世界,又使我们 身为人类感到受挫。 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先进技术和资本的组合对 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空前 之大,新创造的就业机会 非常少。因此,对于那么 多在城市边缘地带的波纹 铁皮棚屋下挣扎求生的无 业人员而言,自动化技术 堪称更为紧迫的问题。这 也是工业化经济体中那些 半熟练的工人最关心的问 题。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 通过罢工从自动化技术手 中拯救自己的工作,而自 动化技术的主要优点就在 于从不罢工。此外,对于 一些技术性强的行业而言 ,虽然暂时不至于感觉如 此紧迫,却也产生了不祥 的预感。人工智能的设计 能力甚至超越人类自身, 将我们的工厂、办公室和 工作场所变成了魔鬼般的 作坊,抢了我们的工作, 让我们的双手无事可做, 让我们的人生失去意义。 由此来看,人类似乎被自 己的聪明才智欺骗了。 如若果真如此,那么我 们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毕 竟,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融 为一体,密不可分,从单 调乏味地拖地,到处心积 虑地钻税制漏洞,几乎任 何“工作”都能让我们获得意 义感、满足感和自豪感。 我们所做的工作还会决定 我们是谁、我们未来的前 景、我们在哪里以及我们 同谁一起度过大部分时间 ,调整自我存在的意义, 塑造我们在诸多方面的价 值观,引导我们的政治忠 诚方向。正因为工作对我 们如此重要,我们才歌颂 奋斗者,谴责偷懒耍滑者 ,而实现全民就业目标也 依然是所有政客的口头禅 。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这样 一种信念:我们的基因决 定我们必须工作,目标、 智慧和勤奋共同塑造着人 类命运,促使我们为公共 建设添砖加瓦,无数个体 聚集在一起,产生了众人 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我们对自动化未来的种 种焦虑,同许多思想家、 空想家的乐观形成了鲜明 对比。自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来,这些人一直坚信自 动化是开启经济乌托邦的 钥匙。“现代经济学之父”亚 当·斯密在1776年大力赞颂“ 非常精巧的机械”,相信它 们未来将“节约劳动”。一个 世纪之后,奥斯卡·王尔德 则幻想未来“所有必要却令 人不悦的工作将由机器完 成”。但无人能像约翰·梅纳 德·凯恩斯那样全面阐述乐 观愿景。作为20世纪最具 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凯恩斯在1930年就曾预测 :到21世纪初,资本的积 累、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 的进步应该能将我们带到“ 经济乐土”,届时,每个人 的基本需求很容易被满足 ,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不 会超过15个小时。 数十年前,我们已经实 现凯恩斯计算的为抵达所 谓的“经济乐土”而必须达到 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水平 。虽然我们早已超越了这 一阈值,但今天大多数人 仍像我们的祖父母和曾祖 父母一样努力工作,政府 仍然像近代史上的任何时 期一样不遗余力地促进经 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岗位。 更严重的是,由于人口老 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私人 养老金和公共养老基金均 面临沉重压力。据估计, 我们许多人不得不比半个 世纪前多工作近十年,才 能安心退休养老。尽管日 本、韩国等世界发达经济 体在技术和生产力方面取 得了空前进步,官方宣布 每年仍然有成百上千的人 由于长时间加班而死亡, 这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而 这些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人们似乎还没有准备好 领取共同退休金。要理解 为何会出现这种结局,就 要意识到人类与工作的关 系其实比大多数传统经济 学家所说的要有趣且复杂 得多。 第二个交叉点大约始于 12000年前,可以说离我们 最近,也更具有变革性。 那时,我们的祖先开始常 规性地储存食物,并尝试 耕作。这样一来,他们彼 此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同 环境、稀缺资源和工作之 间的关系都开始发生改变 。探索这一交叉点可以揭 示出我们今天赖以开展工 作的经济架构在多大程度 上起源于农耕时代,也可 以揭示出我们对平等和地 位的看法同我们对工作 导语 本书是一部关于人类工作起源的重磅力作,研究深入、视野广阔、见解深刻。作者詹姆斯·苏兹曼是专注于研究非洲南部科伊桑人的人类学家,曾在剑桥大学获得“英联邦史末资非洲研究奖学金”,2013年建立了一家名为“人类”(Anthropos)的智库,致力于运用人类学研究成果解决当代社会和经济问题。苏兹曼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了人类工作的起源和演变历史,明确指出与当今人类相比,狩猎采集者的工作量要少得多,却依然能够过着丰富、休闲的生活,可以说对现代人类颇具启发意义。 后记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发 起的畸形加班文化愈演愈 烈,越来越多年轻人猝死 ,“996”甚至成为企业家口 中的“福报”,职场内卷似乎 是每个打工人难逃的宿命 。人们不禁反思,我为什 么要工作?工作的意义究 竟是什么?要深入思考人 类与工作的关系,我们需 要先追根溯源,探究工作 的起源和演变历史。 这本书就是一部关于人 类工作起源的重磅力作, 研究深入、视野广阔、见 解深刻。作者詹姆斯·苏兹 曼是专注于研究非洲南部 科伊桑人的人类学家,曾 在剑桥大学获得“英联邦史 末资非洲研究奖学金”, 2013年建立了一家名为“人 类”(Anthropos)的智库, 致力于运用人类学研究成 果解决当代社会和经济问 题。苏兹曼从社会学视角 分析了人类工作的起源和 演变历史,明确指出与当 今人类相比,狩猎采集者 的工作量要少得多,却依 然能够过着丰富、休闲的 生活,可以说对现代人类 颇具启发意义。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 一直纠结于资源稀缺性, 认为解决稀缺性是人类工 作的驱动力,因为只有通 过不断制造、生产和交换 稀缺资源,人类才能弥合 无限欲望和有限资源之间 的鸿沟。这一视角容易导 致我们对人类这个物种做 出悲观评价,误以为漫长 的进化过程已经把人类塑 造成了一种自私的生物, 一直背负着永远无法满足 的欲望。 现代社会人们肯定觉得 这种关于人性的假设是显 而易见和不证自明的,但 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而 言,这种假设其实站不住 脚,比如今天依然在非洲 南部卡拉哈里沙漠地带过 着狩猎采集生活的朱/霍安 西部落。该部落是非洲布 须曼人的一个分支,直到 20世纪末还过着绝对平均 主义的狩猎采集生活。 苏兹曼花了近30年前往 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等地 ,深入研究这个原始部落 。他们组织经济活动的前 提是对大自然充满信心, 相信大自然肯定会赋予自 己充裕的资源,而非过于 关注资源稀缺性,所以物 质欲望很少,不经常储存 食物,不关心积累财富或 地位,几乎只为满足短期 的物质需求而劳动,很少 人每周工作超过15个小时 ,狩猎采集的劳动成果都 在部落成员之间平均分配 ,大部分时间用来休息和 休闲,并把闲暇时光完全 用在我们认为没有意义的 事情上,比如白天散步、 聊天、调情,夜晚围着篝 火唱歌、跳舞、讲故事。 但他们非但不像人们普遍 所想的那样生活在饥饿边 缘,恰恰相反,他们往往 营养良好,甚至比大多数 工业社会的人寿命还长。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们 的部落被称为“富足的原始 社会”。鉴于在30万年的智 人历史中,人类祖先在 95%以上的时间都过着狩 猎采集生活,因此,我们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关于 资源稀缺性的假设发端于 后来的农业时代。 大约12000年前,人类 迎来了农业革命,逐渐进 人了农耕社会。这种新的 社会形态不仅促进了人口 的快速增长,还从根本上 改变了人们与周围世界打 交道的方式,包括如何看 待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与神、 土地、环境、他人之间的 关系。大麦、扁豆、豌豆 、蚕豆、鹰嘴豆、小麦、 猪、牛、山羊和绵羊在内 的一些重要动植物的驯化 和培育大大增加了农业产 出,富余粮食被用来养活 城镇人口,为城镇的出现 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作不 仅仅意味着在田间劳动以 获取能量,还意味着想方 设法消耗掉富余的能量, 从而催生了全新的技能、 职业、工作和贸易,城市 居民也能够集中富余精力 ,去追求地位、财富、快 乐、休闲和权力。继而城 市出现了不平等问题,在 城市内部,人们不再像小 型村落那样被紧密的亲属 关系和社会关系凝聚在一 起,这一事实加重了不平 等现象。城市居民开始越 来越多地把社会地位与工 作类型联系在一起,并与 从事同样行业的人建立社 群。长此以往,人与工作 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工作 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未 来的前景、我们住哪里以 及我们同谁一起度过大部 分时间,调节我们的自我 价值感,塑造我们在诸多 方面的价值观,引导我们 的政治忠诚方向。 尽管农耕活动比狩猎采 集活动带来更高的生产力 ,但它也暴露出越来越多 的可怕风险,比如作物歉 收引发饥荒以及牲畜传染 疾病。为了降低这些风险 ,劳动变得空前重要。任 何一位农民都坚信,自己 能从土地中获得多少粮食 ,取决于付出了多少汗水 。人们普遍相信努力和报 酬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对应 关系,而且“工作创造价值” 的原则在古代欧洲、中东 、印度、中世纪基督教和 神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人 们歌颂勤奋,谴责懒惰, 教导孩子辛苦工作会有回 报。 进入18世纪,早期工厂 出现了,巨大烟囱里喷出 的浓烟标志着人们学会了 如何从化石燃料中释放古 老的能量储备,自动化和 机械化带来了农业社会无 法想象的物质繁荣。从工 业化时代开始,城市数量 、人口数量以及动植物物 种数量都在急剧增加。尽 管这一时期的物质资源比 农耕时代丰富得多,人们 却开始普遍担忧资源稀缺 ,工作因此变得更加重要 ,人也变得更加忙碌。 此外,伴随生产规模的 扩大和经 书评(媒体评论) ——尤瓦尔·赫拉利 (YuvalNoah Harari)《人 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作者 这本书的探索非常有趣 ,挑战了我们对于工作意 义的基本认知。由于自动 化或将颠覆全球就业市场 ,现在迫切需要反思工作 对于经济、心理甚至精神 的重要性。苏兹曼通过研 究狩猎采集者、猿类甚至 鸟类的生活,强调一些被 我们视为“天然”的东西往往 只是工业时代的大师和农 业时代的宗教遗留的产物 ,是否真的“天然”值得商榷 。了解人类在历史上如何 利用时间,有望使我们在 未来做出更明智的抉择。 (推荐语来自亚马逊网 站) ——亚当·格兰特 (Adam Grant)《沃顿商 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 作者 长期以来,纠结于稀缺 性与生产力的经济学家一 直主导着我们对于工作的 认知。而人类学家詹姆斯· 苏兹曼指出,在人类历史 的早期阶段,狩猎采集者 虽工作时长要少得多,却 能够过着充裕、休闲的生 活。我已经研究“工作”20年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依然 收获颇丰,它足以堪称一 部重磅力作。 (推荐语来自亚马逊网 站) ——吴晨《经济学人·商 论》执行总编、《转型思 维: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 快速应变》作者 经济的发展原本应让人 有更多休闲的时间,为什 么反而让“996”占了上风? 技术的进步原本应该让人 能更好地找寻工作的意义 ,为什么更多人会沦为被 算法驱策的“人肉机器”?在 人类进化史上,人一直是 工具的创造者和驾驭者, 为什么可能要陷入与机器 竞争的局面?这本书站在 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的角度 审视工作的变革,针对当 下工作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给出了解答。 ——万维钢科学作家、 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 作者 人必须不停地忙碌才能 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意义 吗?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 曼基于对非洲狩猎采集部 落的研究,总结出现代人 工作压力巨大的原因:其 一始于劳动分工,其二在 于现代社会崇尚竞争。他 的这本新书蕴含了大智慧 ,会引导你重新思考生活 与工作,成为“忙碌得恰到 好处”的幸福的人。 精彩页 第一章活着就是为了工作? 1994年的某一天,傍晚时分,在纳米比亚卡拉哈里沙漠的斯库恩黑德(Skoonheid)安置点,近200名布须曼人正围坐在一棵巨大的骆驼荆棘树下做礼拜。他们正在等待政府的食物救济。对他们而言,这个等待过程单调乏味。他们非常欢迎传教士的来访,可以让他们暂时摆脱上述状态。曾几何时,他们过着狩猎采集生活,但后来白人牧场主来了,抢走了他们的土地,也剥夺了他们的生计,整整一代人生活在白人牧场主的鞭答之下。即便这个部落里面最有怀疑精神的人也觉得传教士是上帝派到尘世拯救农民的使者,重视传教士应该被视为常理。 那天非常热,随着太阳缓缓落向西边的地平线,每个人都坚持要在斑驳的树荫下找个地方坐下。这种坐法的唯一缺点是,当太阳落山、树影拉长,人群不得不频繁地重新挪动,以确保自己坐在树荫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多次起身,互相推搡着坐下。这就意味着,随着礼拜仪式的推进和树影越拉越长,人群逐渐远离树根旁临时搭建的讲坛,传教士不得不在大部分时间内高声宣讲才能完成布道。 这种场景反而给整个布道过程增添了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夕阳的余晖洒在传教士身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光,讲坛下面的会众不得不眯着眼去看,而且如同很快从东方升起的月亮以及曾给会众提供荫蔽的大树一样,在传道士讲述《创世记》关于人类堕落的故事中,太阳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传教士在布道伊始,会首先提醒他的会众要在每周日聚在一起礼拜。传教士说,这是因为上帝为了创造天堂、地球、海洋、太阳、月亮、鸟类、野兽、鱼类等不知疲倦地工作了六天,只有在第七天才会放下工作去休息。传教士提醒会众,因为人类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所以他们也要辛苦劳作六天,第七天休息,并对上帝赐予他们的无数恩典表示感谢。 传教士的开场白不禁令一些人信服地点了点头,还有一些更热心的教友说了一两句“阿门”。但大多数人发现,要准确界定自己应该感激什么恩典堪称一个挑战。他们虽然不知道分享劳动带来的物质回报是什么感觉,但他们知道努力工作意味着什么,也明白休息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他们凭借双手完成了繁重的劳动,把这个半干旱的沙漠变成了物产丰饶的牧场。在这段时间里,牧场主们虽然不避讳用鞭子去“治疗”偷懒的人,但是会在星期天给他们放个假,让他们休息一下。 之后,传教士告诉他的会众,上帝指示亚当和夏娃看管伊甸园,却没能抵挡蛇的诱惑而犯下不可饶恕的大罪,结果全能的上帝便“咒诅土地”,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其儿女不得不在田里辛苦劳作。 在传教士讲述的故事中,这个故事对朱/霍安西部落的触动更大。这是有原因的,不仅仅因为他们知道在诱惑下同不应该发生关系的人偷吃禁果意味着什么,还因为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历史。居住在斯库恩黑德安置点的所有朱/霍安西部落的老人都记得,这片土地曾经是他们唯一的领地,他们依靠猎杀野生动物和采集野生水果、块茎和蔬菜为生。 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