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鲍德里亚访谈录(1968-2008)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法)让·鲍德里亚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鲍德里亚是一位深邃冷静的批判者,更是一位真挚幽默的受访人,一位人生长河的舟上客。
作为批判者的他已为我们所熟知:他运用拟像、仿真、诱惑等概念,揭示了现实消失后的虚拟、冷漠和空无。而他自己则运用这种冷漠和空无,在后现代世纪中寻找真实。这是他所独有的乐观主义。
作为农民之子,他继承了慵懒和反抗的习性。他没有走上一条十分传统的学术道路,亦在学院中拒绝传统知识分子的角色和立场。“二十岁时是啪嗒学家,四十岁时是乌托邦主义者,五十岁时跨界,六十岁时成为病毒的与转义的。这就是我的整个故事。”
而这40年来的思想和人生,都由这位后现代大师在这25篇访谈中对你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除了《冷记忆》系列,主要代表作还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论诱惑》《美国》《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完美的罪行》等。
目录
前言 洛朗·德·叙泰
僭越是一种政治行动模式吗?(1968)
观影故事(1982)
鲍德里亚的诱惑(1983)
一个毫无矫饰的世界的矫揉造作(1983)
命运中存在的可逆性力量(1983)
晶体复仇(1983)
图像从根本上不是不道德的吗?(1984)
蒙当、科吕什、勒庞:同场竞技(1984)
灾难一般,但不严重(1984—1985)
作为虚构的美国(1986)
大众的冷漠(1987)
可惜了!巴塔哥尼亚(1990)
写作总是令我愉悦(1991)
这瓶啤酒不是一瓶啤酒(1991)
尘世的无调性的风景(1991)
封面故事(1993)
一个终极的必要反应(1994)
事实性与诱惑(1994)
解剖90年代(1996)
即兴喜剧(1996)
病毒的与转义的(1999)
鲍德里亚解码《黑客帝国》(2003)
镜像中的摄影报道(2003)
谋杀现实(2006)
世界的解药在独一性那边(2008)
序言
思想的出现有两种可
能的模式:或曰计算与组
装,或曰推导与诱发,或
曰程序与直觉。在前一类
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
些思想家,他们在将自己
的观念付诸纸上之前就把
它们雕琢得像是艺术品那
样;在后一类中,我们看
到的是另一种思想家,他
们的表达形成了关于概念
、他们的环境及其生活模
式的生态学。让·鲍德里
亚显然属于后一类:于他
而言,在写作和思考之间
,在展示一种表达风格和
探索一种理论的分支之间
几乎不存在什么差别。如
常言所说,鲍德里亚对思
想之书写的关注可能是因
为他经常阅读文学,因为
他对德国浪漫主义巨人的
妙语和片段拥有真诚喜好
。阅读鲍德里亚,总是指
一种投降的方式,即向一
位思想家的诱惑投降,这
位思想家与哲学传统相反
,认为实际上只有在精神
被诱拐、理智被挑逗性地
带偏的情况下才会有观念
出现。诱惑,对于鲍德里
亚而言,从来都不是一个
注定给理论加上彻底僭越
之灵晕(l’aura )的简单
词汇,而是一桩事实:整
个理论首先都是这样一种
多少获得成功的僭越的体
现。一门不是诱惑的理论
,就不是关于整体的理论
;归根结底,它只不过是
一种可笑的概念编码,一
种概念的数学,后者连对
那些热爱数学的人而言才
有的操弄公式和等式的愉
悦都丧失了。但是,这样
一种数学本身也属于诱惑
,只要这是以对愉悦的假
设为基础的禁欲主义即可
,哪怕这一假设是被压抑
的,甚至是被排除在外的
——准确来说,那种愉悦
就在于相信自己可以控制
自己。在鲍德里亚看来,
诱惑,及其暧昧的允诺遍
及各处,除了人们出于预
期理由而拒绝看到诱惑的
地方。正是这种对诱惑的
假设赋予了鲍德里亚的文
本以其独有的色情及其唐
璜般的光芒。然而,这一
色情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美
学品质:思想一旦是诱惑
,它就会反过来变成由其
强化带来的考验,而它自
身则随着这一力量而得以
构成——这是对其恰当性
的悖论性证明。
然而,就算人们从此
明白,由鲍德里亚署名的
文本本身就属于关于诱惑
的认识论,那么人们还是
会常常忘记这个观点:诱
惑在鲍德里亚那里大大超
出了书写的清晰界限。正
如他和自己的朋友雅克·
东泽洛(Jacques
Donzelot)在楠泰尔
(Nanterre)教授的“啪
嗒社会
学”(patasociologie)课
程长久以来所见证的那样
,诱惑,就其本身的情况
而言,也包含了讲话的技
巧,无论那是口头教导还
是公开演讲。在鲍德里亚
写下的作品之外,因而还
存在着一部宏大的口头作
品,它由课程录音、电视
节目、广播节目以及无数
发表于全世界报纸杂志的
访谈构成。这一口头作品
,远不止构成了其书籍作
品的衍生产品;毋宁说,
这一口头作品形成了书籍
的替代性的存在模式——
除非我们说书应该被看作
对口头的替代。因为,书
在鲍德里亚的作品中所享
有的表面上的特权实际上
近乎牢笼:这一特权是一
种视幻觉,它让人无法察
觉到在此的首要之物并非
书写的诱惑,而是书写的
诱惑。因此,我们应该由
此推导说,书只能解释诱
惑的某一种可能模式,而
话语和图像(以鲍德里亚
本人在其一生中拍下的照
片为例)则具有别样但完
全同等的重要性。诱惑是
第一位的;其余的都是第
二位的,它们是根据一些
不可能的要求——同自身
保持永久的距离,同自身
表现(un se ducere )保
持永久的距离,其中,距
离总是比人们所远离的东
西更加重要——而展开的
。这就是鲍德里亚在其职
业生涯
中为我们提供的各种
各样的访谈应当和他的理
论文本或抒情文本一样,
被人仔细且饶有趣味地思
考的原因。无论如何,关
键是这两类作品展示诱惑
的方法,而这一诱惑可以
防止它们囿于对其所提出
或捍卫的观念作简单解释
——因为,一旦与其色情
分离,这样一种观念就会
无足轻重。要思考,就必
须要有诱惑,这就是全部
。诱惑的各种展示模式就
其本身而言只给出了自己
略带微笑与讽刺,且多少
令人神魂颠倒的脸庞。
正是因为诱惑对表达
形式具有优先性的名义,
我们才决定将以下文本汇
集起来,以组成这部书—
—这些文本从其源头上说
都属于口头的东西。几十
年前,盎格鲁—撒克逊读
者就有了按他们的想法汇
编起来的大量访谈、对话
和采访;然而,尽管他们
对此是感兴趣的,并且他
们的人数正越来越多,这
些人却没能接触到鲍德里
亚的法语作品,这一点似
乎有些奇怪。然而,对于
思想家来说,诱惑的语言
首先是法语,因此我们可
以认为,一开始只限于收
集以法语记录、出版的文
本是更可取的,尽管这不
利于那些首先通过英语、
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日
语等方式认识鲍德里亚作
品的人。鲍德里亚不惧怕
通过法语以外的语言来表
达自己,但是,让发生在
陌生语言中的交流接受翻
译处理,这对于一名法语
作者来说似乎应当是之后
的事情了。因此,我们将
会在这卷书里看到大量法
语文本,它们展现了鲍德
里亚和记者、大学教师、
作家等来自不同领域的对
话者关于鲍德里亚公共生
涯中关键要素的对话。同
他们一起,悬挂在鲍德里
导语
让·鲍德里亚是世界知名的后现代理论家。但在访谈者和听众面前,他又成了一位优秀的演说家,饱含热情与哲思地分享自己关于理论、现实、人生的看法。本书首次收录了涵盖他整个职业生涯的25篇访谈,时间横跨了从1968年到2008年这40年。这些访谈的主题广泛,既涉及《消费社会》《致命策略》《论诱惑》《拟像与仿真》等主要作品,也涉及他的学术生涯、美国之旅、摄影实践等丰富人生经历,更涉及他对恐怖主义等当代话题的回应。
我们不仅能在本书中一窥这位学者思想生涯的全貌,亦能与这样一位真挚而深刻的老友对话。这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和期刊中的访谈,可能是世界上最宝贵、最生动的鲍德里亚思想录。
精彩页
僭越是一种政治行动模式吗?①(1968)
B 一方面,在符号学和语言学分析的层面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词汇。我们可以规定其中某些用语。我们需要作一些词汇学研究,甚至还要弄懂它的句法;这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语义学分析。但另一方面,也的确出现了一些干扰形式、一些行动形式,这也许是一些被言说的形式,我认为它们不属于经典符号学分析的领域,而属于语言的高阶范畴,属于整个符号学都必然会忽视的范畴。我建议大家把这种在更高层面进行言说的范畴叫作“表达”(expression),因为它是在更基础的位置上言说的,也就是说,它解构了编码,它是具有表现力的;这不是因为它创建了新的句法或新的词汇学,而是因为它解构了现存的句法和词汇学。
C 具体来说,它可以通过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呢?因为,它的出现毕竟最终是要铭刻进一些形式之中的,例如新的表现模式——街垒,或依然是书写模式——墙上的涂鸦。当然,它们拥有一种具有超现实表现力的诗意内容,而墙面则是明确的元素,是新的能指。
B 3月22日,当楠泰尔的大学生爬上行政大楼说“你们刺死了越南委员会的三个好人,而我们,我们要在你们的高处睡觉”时①,就是在那里,人们掌握了一种极端简单的形式,我把它叫作具有表现性的,恰恰是因为它完全改变了这句话那普通的、功能性的用法,恰恰是因为它以僭越为代价而扭转了那句话的用法。这一僭越曾被所有人如此感受到,即是说,它曾激起了异常深刻的情绪,一桩真正的丑闻。正是这类干扰在我看来是重要的,因为它恰恰摧毁并打破了禁忌。
C 无论如何,这种风格的干扰并不是纯粹的创新,它毕竟还是以符号为支撑的。楠泰尔的九楼也是一个符号,而干涉措施指责了这样一种符号。
B 这不再是保守派所想的那种毁灭;这远比他们想的复杂。
A 你能再把你所理解的“解构”说得清楚一点吗?
B 好。比如,我想到的是福纳吉(Fonagy)在《第欧根尼》(Diogene)上发表的一篇关于诗歌语言的精彩文章Do他指出,诗歌语言的全部内容准确来说都在于隐喻移置,也就是僭越、转义,总之,是对语言的一般秩序的僭越,例如,对句法结构的僭越。我把这样一些僭越叫作解构,也就是不断赋予意义;因此,这不是纯粹的毁灭;因为这样一些在编码内部的运动操作,使我们甚至拥有了新的意义;我们走出了意指(signification),进入了意义(Sells)。
C 这有点像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将范式投在意群之中。
B 是的,但这一语言——它最终并不是语言——的有趣之处完全不是雅各布森所想的在话语秩序中实现意指和交流所必需的隐喻和换喻;恰恰相反,它的代价通常是丧失交流,是让那个在更高层面言说的东西显现,也就是让意义显现,后者并不追求在交流性的意指中说出自己。在这次五月运动中让我感到震惊的就是这件事情,因为这里存在着一些不在官方建制中自我言说的事物,它们只以其自身的解构为代价而自我—言说,也就是说,通过一种全然诗意的操作来言说自己。
C 这是诗意的、启示性的操作;我认为,这一涌现模式或抗议模式最终揭示了建制的根本之所是:镇压。此外,这事实上也是对这类干扰的限制。不创建任何事物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否定性地、反应性地以既有价值,即镇压性的系统为生的。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1: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