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第一母亲的育儿心得!曾创下韩国图书销量排行第一的亲子教育书!
与子女维持“像朋友一样的关系”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彼此尊重和亲密的谈话是建立平等关系的关键。请父母们彻底摆脱我们所作行为,都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的偏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优秀父母决定孩子一生的对话法/金牌父母系列 |
分类 | |
作者 | (韩)申宜真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韩国第一母亲的育儿心得!曾创下韩国图书销量排行第一的亲子教育书! 与子女维持“像朋友一样的关系”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彼此尊重和亲密的谈话是建立平等关系的关键。请父母们彻底摆脱我们所作行为,都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的偏见。 内容推荐 99%的父母最容易产生3种偏见;对话存在障碍的5种父母类型;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选择适合孩子的对话法;从对话中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素质…… 本书是韩国第一母亲的育儿心得!曾创下韩国图书销量排行第一的亲子教育书! 请所有父母谨记——真正幸福的孩子必须与父母有温馨的对话! 目录 第一章 听话的孩子有可能更危险 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听话的孩子有可能更危险 父母最容易形成的三种偏见 父母与孩子之间对话的意义 对话将决定孩子的能力与人格 只有对话才能改变孩子 第二章 99%的问题出在父母身上 99%的问题出在父母身上 对话方式有问题的5种类型父母 父母也需要自我分析 请摆脱父母的影响 “严父慈母”已是过去的话题 第三章 如果想跟孩子对话,就必须改变对话方式 父母与孩子之间对话最大的障碍 父母必须掌握的80:20对话法则 必须抛弃一瞬间改变孩子的想法 应该进行适合孩子的对话 适合不同孩子的对话方法 第四章 优秀父母必须掌握的十种对话技巧 必须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适当回避琐碎的话题 请不要错过对话的红灯和绿灯 想听到孩子的心里话,就应该以诚相待 正确地树立爸爸的地位 犯错时请不要忘记说一声“对不起” 必须掌握协商的技巧 一定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尽量多交流,少发脾气 如果缺乏对话时间就应该这样做 第五章 0岁至青春期孩子的对话方法 0岁至4岁孩子的对话方法 5岁至小学二年级孩子的对话方法 小学三年级至青春期孩子的对话方法 第六章 对年轻妈妈的忠告 如果让我再教育一个孩子 请回想自己的童年 对年轻妈妈的忠告 试读章节 偏见1 我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孩子的前程着想 每当孩子不听话时,大部分父母都会习惯地说这样的话:“这都是为了你好啊!你看看妈妈说的有哪一点是错的?” 教训孩子后,有哪个父母心里会好受呢?他们也会对孩子有歉疚感,看到无精打采的孩子,心里也会不好受。“我是不是太过分了?”当父母们有这样的想法时,很快就会给自己找借口,使自己的行为更加合理。“我说得也没错啊!”“等孩子长大后总会明白我的一片苦心的。”“最后他们还会感谢我的。”等等。 因为父母都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孩子的前程着想,所以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必须遵守自己规定的人生规则。但是,只要冷静地反省一下,就会发现父母的所作所为并不完全是为孩子着想。很多情况下,父母是为了自己的偏爱或爱好,才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思路成长。 我认识的一个晚辈的丈夫,特别看不惯孩子站在门口的样子,因此只要孩子在门口玩耍或者无意中站在门口,都会受到爸爸的严厉呵斥。即使妈妈替孩子说:“站在门口,妨碍到你了吗?”丈夫还是固执地为自己找借口说:“小时候我妈妈说过,如果站在门口就会带来厄运。” 请大家好好想一想吧。在这种情况下,不让孩子在门口玩耍,真的是为了孩子的前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只不过是晚辈的丈夫在强迫孩子迁就自己因为各种理由所形成的固执习惯而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根本不需要这种教育。这只是从父母的某种习惯和观点上,对孩子的一种强求。另外,这种教育中还含有“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必须遵从我的观点”的占有欲。 从某种意义上看,父母经常说的“快来学习吧”、“好好整理书桌吧”、“按时吃饭吧”等嘱咐,跟“不要站在门口”的规定如出一辙。是不是不想陪孩子玩,才逼着孩子学习;是不是不想清理环境,才要求孩子好好整理书桌;是不是由于紧张的日程,才让孩子“按时吃饭”的呢?在这一刻,你是不是还在向孩子强加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偏见、自己的习惯呢?从今天开始,请所有父母彻底摆脱“任何事情都是为孩子的前程着想”的偏见吧!这样才能消除强求和逼迫,进行真正平等的对话。 偏见2 孩子必须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 “医生,为什么只要孩子不听话,我就忍不住发火呢?”有一天,一位妈妈找我咨询。她有一个8岁的儿子,只要孩子不听话,即使她在内心里对自己说“不要生气”,但还是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听完这位妈妈的叙述后,我请她举出能让她生气的各种情况。“我们一般都是九点半就要睡觉,在睡觉之前我会叫孩子穿上睡衣。当我要求他换睡衣时,他都会爽快地答应。但是到了睡觉时间,他还是没有穿上睡衣,依然在做自己的事情,这时我就会忍不住发火。” 在一天内,大部分父母也许会遇到好几次类似的情况。妈妈就喜欢不停地干预孩子日常生活的琐事,而当发现孩子违背规定时,就会大发雷霆。既然大家早已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又为什么要生气呢?当自己的建议受到对方的冷落时,任何人都会有一种挫折感。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这种挫折感尤为明显。虽然大部分父母都不肯承认,但是他们的脑子里却深深地印着“他离不开我,他是我的所有”等占有的想法。 事实上,刚出生的孩子确实没有自我生存能力,因此只能依赖父母。而父母在全心呵护孩了的同时,将拥有对孩子无限的权力。在尽情地享受自己权力的过程中,父母的脑海里会形成“孩子的思想必须跟父母的思想一致”的错误观念,因此当孩子违背父母的意愿时,他们就会有莫大的挫折感和失落感,这种感受最终会以“发火”的方式表现出来。 拥有一家之长地位的爸爸,最容易出现这种倾向。如果孩子面无表情地坐在餐桌前,爸爸就会吼叫:“你为什么在吃饭时还要愁眉苦脸啊?”只要孩子不老老实实地吃饭,爸爸就会说:“吃饭时怎么还不老实点?”有些父母就是喜欢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到孩子身上,他们并没有完全接受孩子拥有跟父母不同性格和不同思维的事实,因此一味地主张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安排。“小家伙怎敢在父母面前放肆!”——这就是他们的基本思维模式。这样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怎么会有平等的对话呢? 我们童年的时候,是如何评价过于权威的大人的呢?请大家回想一下曾经严厉处罚学生的老师,极其顽固的老奶奶、老爷爷、大伯……在他们面前,我们也曾经不敢大声说话,更不敢向可怕的班主任老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孩子必须听从父母的话”的想法是封锁孩子的思想,断绝与孩子对话的不明智手段。只要不想扼杀孩子的灵魂,就请放弃“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安排”的偏见吧! P28-32 序言 听话的孩子有可能更危险 有一个孩子经常做出极端的暴力行为,她的母亲无奈之下带着孩子来找我咨询。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分时间和地点,经常弄坏家里的家具,而且动不动就大吼大叫。 这个孩子非常讨厌父母,而且也讨厌为她治疗的医生,甚至拒绝跟我们对话。只要我问一些问题,她就会恶狠狠地说一句:“医生,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然后用充满仇恨的眼光看着我。 为什么孩子的愤怒会达到这种地步呢?我对孩子说:“我只是真心地想帮助你。”然后一直等着孩子说话。经过一番对话,我逐渐了解到其中的缘由。从小她就认为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的心情,因此这种叛逆心理在她的内心逐渐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只要有人稍微揭开她的伤口,她就会像炸弹般爆炸,做出极端的暴力行为。 我让她用笔写下希望父母能为她做的事情。过了几个小时,她递给我一张写有七八十条事项的希望目录。希望目录上写着“希望妈妈帮我洗内裤”、“当我发脾气时,希望爸爸妈妈都能回避”等内容。跟她的年龄相比,这些愿望确实过于幼稚,因此她的希望目录让我大吃一惊。 我为她感到心痛。也许从小到大,她对父母的希望一直得不到满足,否则怎么会写出如此幼稚的希望呢!希望目录仅仅表达了孩子的伤口和愤怒,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任何内容。 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孩子通常都是弱者,因此很容易被父母不经意的行为所伤害,而所受的这些创伤很容易成为永远都无法修复的伤口,使孩子感到自己的人生很不幸。但父母总认为“我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孩子的前程着想”,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绝对服从父母的安排。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只要孩子不听话,就会大发脾气,甚至为了改变孩子的习惯而责骂、动粗。假设通过武力的方式能让孩子百依百顺,那么从此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孩子,父母必须越来越强硬。例如,原来喜欢骂孩子的父母必须逐渐采取武力的方式,原来打5下就能训服的孩子,今后必须打20下。 请大家再换个角度思考看看:是不是因为自己是父母,就给孩子制订了太多的规则?是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完全遵守父母制订的所有规则?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本身都很难遵守所有的规则。另外,有些人还很自豪地对别人说:“我家孩子很乖,长这么大,都没让我们为他发过脾气呢!” 孩子天生就有对世界上任何规则的反抗心理,而且特别忠实于自己的本能,根本无法接受父母制订的各种规则。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会很自觉地做作业、听父母的话,但是这种孩子只占全部小朋友的1%,而剩下99%的孩子从来都不会自觉地完成父母希望做的事情,而且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会理睬父母的第一次安排,至少要跟父母争吵两三次以后,才会很不情愿地完成父母安排的事情。正因为这样,听话的孩子有可能更危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时候非常顺从父母的孩子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事端。他们非常担心让父母失望,因此一直强烈地抑制自己的欲望,逐渐积累对父母的埋怨。这种类型的孩子,平时说谎不脸红,或者面无表情,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感情。 俗话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启蒙老师必须是孩子人生的榜样,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就是父母为孩子所做出的榜样行为。父母必须通过对话给孩子展现出更宽广的世界,提升人生的视野(vision)。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尽量避免“就应该这样做……”之类的对话方式,必须为孩子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同时引导孩子进一步成长,这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正确的对话方法。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很难进行这样的对话,我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很清楚其中的难度。但是正因为我们是父母,所以不管这条路有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有一个孩子曾经被诊断患有ADHD(儿童多动症)。众所周知,患有ADHD的儿童大部分缺乏注意力,既散漫又好动,而且经常影响周围人的正常休息。这个孩子的母亲是喜欢写诗、静静地听音乐的人,她无法忍受孩子的吵闹,希望我能提供让孩子保持安静的方法。但是治疗多动症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我对她说:“不如培养你适应吵闹环境的能力,可以吗?”我为她开了一个“不管有多吵,都能够忍受”的处方。 从那以后,她为了培养适应吵闹环境的能力,特地去学习了舞蹈,还参加了发高音的吼叫比赛。6个月后,她高兴地来找我聊天。“医生,我现在也变得很多动啦!”使用了我的处方后,她觉得陪孩子时越来越开心,而且能轻松地克服轻微的吵闹声。“医生,其实我的孩子也不是多么吵闹的孩子,也许是我对吵闹声太过敏感了。最近我觉得我的孩子好可爱呢!” 那么,让她正面地对待孩子,为教育孩子而快乐的力量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取决于父母为孩子改变自己性格的挑战精神和毅力。其实,任何父母都能做到这一点。为了心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未来,也为了自己的幸福,的确应该适当地改变自己。作为优秀的父母,还必须学习什么才是真正地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以及正确的对话方法,也要重新学习具体的实践方法。但是我更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听到我为他们所发出的呐喊,希望世上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摆脱心灵的痛苦。 申宜真 2005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