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哲保身(徐文兵说成语里的中医智慧)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徐文兵
出版社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明哲保身”一词出自尹吉甫的诗篇《烝民》,记载于《诗经·大雅·烝民》中。原文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这是一本表面上讲成语,实则说透正确的防病治病之道、让我们好好活着的明心见性之书。
   比如,通过“塞翁失马”的故事,我们知道自己和亲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而普通人喜欢争名逐利,得物则喜,失物则悲,这往往是易患病又迁延难愈的重大原因。又如“修身养性”,告诉我们什么才叫养生,什么是正确的生命观——首先是贵生,然后追求生命的量,其次追求生命的质……

作者简介

徐文兵,徐小周,字文兵,知名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被授予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荣誉市民。后考取美国针灸师、中医师资格证书,获马里兰州针灸师执照。
   1998年回国,先后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厚朴中医诊所,厚朴中医学堂。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周稔丰教授、苏有余先生,始终奉行崇古复古的理念,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倡导亲近自然回归传统,以闻道、行道、证道为己任,惠及患者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中医教育家和医学家。
   2007年出版专著《字里藏医》,其繁体中文版于2011年在中国台湾出版后,当年即被《中国时报》评为年度生活类十大好书。2008年年底,与梁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宣讲《黄帝内经》,相关对话丛书一套6册也先后出版。2009年于中国气象频道主持《四季养生堂》栏目,相关音像和图书《四季养生法》于2012年出版。

目录

1歌舞升平?1

身为中国人,居处环境、遗传体质决定了发自内心地歌舞是最适宜我们的保健方式。

2起死回生?7

中医治病救人的奥秘,就是依靠患者天生的防病治病的自愈能力,也就是所谓生机。离开这一点,再高明的医生也不会有所作为。?

3刻舟求剑?13

无论治国还是治人,都应顺应自然之道,知常达变,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果孤立、静止地看待、解决问题,那就可能产生祸国殃民的结果。

4塞翁失马?19

人常说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事到临头,真正能做到如此达观的人没有几个,往往是病入膏肓、死到临头的时候才想起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可惜为时已晚。

5田忌赛马?25

如果我们知道了周围人的秉性特点,又有自知之明的话,就能掌握与不同人相处的技巧。既能在与人的交往中获益,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老死不相往来,又能避免出现农夫与蛇的悲剧。

6物极必反?35

养生的秘诀不过是保精持满,不要过早、过度消耗精气,尽量晚一些触碰极限和极点罢了。说白了很简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7郑人买履?45

度的好处是直观、量化,容易掌握,但它只能静止、片面地反映客观实践,所以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替代实践。况且有些事是不能量化的,是测不准的。只有头脑简单的人、喜欢偷懒的人,才往往愿意为了省事而这么做。

8修身养性?55

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追求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9捶胸顿足?61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这些欲火焚身、忧心如捣、焦躁不安的人恨不得去吞冰卧雪,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应该让他们把体内的郁热邪气发泄出来。这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静,而是动。

10积精全神?69

精髓作为物质基础,在早期积累完成以后,就逐渐流失、消耗。尽管也有填充,但总体趋势是由负增长到纯减少,直到油尽灯枯。

11性命攸关?75

人的天性、本性是由命决定的,一辈子都不会改变。具体说就是“神”。

12拘形为象?79

所谓“象”由心生,就是通过自身的修行,开启智慧,进一步提高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达到能见微知著、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目的。

13盲人摸象?85

明眼人都知道,每个盲人发现的都是真相,但只是部分真相。他们可以自以为是,但如果能以谦卑的态度,尊重、学习别人的发现,就能更接近全部真相。

14失魂落魄?89

失魂落魄并非完全丧失意识,也不是昏迷。人还是清醒的,但举止失常,近乎疯癫魔怔,精神不大对头,丧失了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说得科学点就是潜意识。

15尸位素餐?97

容易受暗示,被催眠、洗脑的人,最可能发展成多重人格。失神放空自己在先,被灌输邪念在后。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失去本我也就是失神,是附体的前提。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03

中医治疗焦虑,定位在心神;治疗焦忧,定位在脾胃。二者诊断都是虚火,病因为妄想。诊断之后,通过针刺、艾灸、服药、按摩等手段,可以很快解除患者的生理症状,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

17忧心忡忡?109

预防忡的发生,以护心为首要。首先避免情绪的剧烈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中,惊最易导致怔,忧易致忡。其次避免感情、情感的伤害,爱恨情仇、贪嗔痴怨都容易导致心神不安定,甚至散乱。

18病入膏肓?115

中医判断人的生死则根据“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人自愈、复原的功能的总称,不仅指肉身和意识,还有更高级的心理活动。

19运斤成风?121

治愈疾病,不仅要靠医生高超的技术,更需要患者的配合。离开了患者的代偿、修复、自愈能力,医生什么都不是。

20曲突徙薪?125

不仅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更重要的是要有预见性、前瞻性,要从善如流,善待给自己提忠告的人。

21七月流火?131

如果不懂天文、星象、气候、物候,就很难理解中医理论,要么斥之为封建迷信,要么曲解附会,把五行解释成五种材料、五大行星等。这就类似于十姨庙的故事,让人啼笑皆非。

22恬不知耻?135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虽然没有旧时那么血腥残暴,但一样对人的智商特别是情商提出很高的要求。除了比凶斗狠,还要看谁能及时修复创伤,满血复活,重新披挂上阵。这其实也是恬的功能。

23甘之如饴?141

现在人吃到糖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古代却不然。在古代,天然的糖分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无需特殊工艺即可获取,但产量有限,又受时令和贮存条件的限制。

24含饴弄孙?147

含饴弄孙体现的中国养老观,就是充满温暖、亲情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这种家庭中有暮气沉沉甚至死气沉沉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英姿勃发的儿童和少年,当然还有沉稳刚健的中年人,这种阴阳、温凉、刚柔交织的结果,就是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有益于人的心神健康。在这样的家庭里,老人不是混吃等死,中年人不绝望,儿童充满希望。

25大快朵颐?153

人是杂食动物,食品质量不足时只能通过数量弥补,嘴大、颐广、容量大就是优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细精美的食物越来越多,没必要吃那么多,下巴就逐渐收回,大嘴也变成了樱桃小口——现在,美丑贵贱都颠倒了。

26杞人忧天?159

本质上而言,想解决心理问题,还是要从身体入手。生理问题解决了,心理问题就迎刃而解,根本不需要劝导。

27脍炙人口?165

古人炙肉用木薪炊火,讲究慢工出细活,烤出来的肉油出、味入、皮焦、里嫩。现代人心急浮躁,用的是电火、煤火、微波,烤出来的肉味道难吃,哪里谈得上脍炙人口?

28应时当令?171

人应该按照时令调整、调节自己的生活,包括但不限于起居、作息、饮食、服饰、情绪、作为等。

29杯弓蛇影?177

临床上大多数焦虑、抑郁的患者不是因疑生病,而是因病生疑,也就是经常为病态、负面的心态找理由生疑。

30讳疾忌医?181

“讳疾”还有可能是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偷偷治疗。“讳疾忌医”则是另外一回事,指隐瞒或拒绝承认自己有病,同时又不让医生治疗。

31寿终正寝?185

现在医疗条件好,新药、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是猝死的中年人越来越多,都是四十多岁就走了,连个“寿”都谈不上,原因就出在生命观和价值观上。

32望梅止渴?189

渴是主观感觉,是心火。有的渴与身体干燥、津液不足有关,有的则因情绪、情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人在激动、焦躁的时候总会觉得口干舌燥、咽喉发干,偶尔发生还算正常,经常如此就是病态了。

33问心无愧?195

早期的惩戒教育容易让人产生羞耻感,进而发展为愧疚感。“疚”是心病日久后产生的自责和负罪感。愧久了,就会出现疚。也就是说,患者从开始的亏欠、自卑的虚证,转向责备、谴责、伤害自己的实证。

34皮开肉绽?201

无论何种外伤,都会伤及血络、脉管,出现出血、瘀血或血肿,因此止血、消肿、活血就是治疗外伤必不可少的步骤。

35刮骨疗毒?205

中医通过手术的办法把朽骨取出,这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好办法。所谓刮骨疗毒,指的应该是刮除坏死的朽骨。

3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209

人首先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势利导,善用其利。其次,不要违和,过热了要乘凉,避免中暑;过寒了要烤火,避免冻伤,善避其害。

37肝胆相照?213

肝胆相照除了表示彼此不隐瞒、遮掩,还有互相关照、照应的意思。

38没齿难忘?217

人老了,牙齿没了,不是因为刚强,而是因为不懂口腔卫生,不漱口、不刷牙,牙齿最终被细菌侵害,瓦解、碎裂、脱落。

39一吐为快?223

呕吐是天赋本能,是用来保护身心健康的。当人闻到不舒服的气味,看到某种血腥痛苦或难以接受的场景,吃进去、喝进去有毒、有害的东西,过度摄入某些东西(甚至是水),都会通过呕吐来化解,排出毒素,消除心理障碍。

40痰迷心窍?229

没有外界诱因,人体却主动分泌黏液,只能说明营养过剩,中医称之为痰湿体质。此时应当控制饮食,避免过多营养物质的摄入,特别是助长痰湿的牛奶、煮鸡蛋、水果、冷饮和啤酒,当然还有海鲜,特别是海参。

41瘕积聚?235

根除癥瘕积聚,其实就是防患于未然,就是防微杜渐,控制量变、形变,预防质变的理论和手段。

42吮痈舐痔?241

清创排脓、透邪排毒是治疗痈疮的重要环节。在古代,医生就承担了吮吸脓液的工作。

43饮鸩止渴?245

中医利用砒霜大热、大毒的特性,用来治疗恶性疟疾和白血病。当然,剂量、给药途径和剂型都需精准把握。

序言

明哲就是保身
   谈中医就得说道学,有
人把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的
道教当作道学,更多的人把
先秦的老子、庄子奉为祖师
,将他们的智慧称为老庄之
学。
   老子只不过是道学的中
兴者、传承者,以著作《道
德经》而传名后世。老子之
前有黄帝,因此道学也被称
为黄老之学。在黄帝和老子
中间几千年历史中,商汤的
“开国宰相”伊尹和西周的尹
吉甫都是道学大师。黄帝之
前有伏羲、女娲、神农,这
些大巫、大觋是目前已知的
道学、中医的鼻祖。
   “明哲保身”一词出自尹
吉甫的诗篇《蒸民》,记载
于《诗经·大雅·燕民》中。
原文是“既明且哲,以保其
身”,对应开篇说的“天生蒸
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这句话经常被
圣贤先哲老子、孔子、孟子
、司马光等人引用,后来演
变为成语。
   “明”指看得见、摸得着
、听得见,对应天生万物中
有形的物体。
   “明”的人被称为聪明,
耳聪目明,不惑于物。“明”
的状态被称为“智”,故曰“
明智”。
   “智”的字形就是“知”“日”
,是形而下的学问。
   人生在世,光知道有形
的物是不够的。有形的物背
后有无形的能量推动,内部
有复杂、无形的关系存在。
虽然这些能量的运动、变化
、转变是看不见、摸不着、
听不到的,但也是有规律可
循的。这种规律就是则,即
后世说的道,是形而上的学
问。人们需要用高度的抽象
思维能力去认识、研究、把
握它,这种高度的抽象思维
能力就是哲。
   “明”是小聪明,“哲”是大
智慧,两者结合起来,为人
处世、保健养生就不成问题

   有些人缺乏抽象思维的
能力,只能思考应对具体、
简单、形象的物。比如问弱
智(其实是“弱哲”)的孩子
“一加一等于几?”,他只能
掰着手指头算才能得出结果
;还有,普通人只会在看得
见的棋盘上,用摸得着的棋
子下棋,高手则能下盲棋—
—面前空无一物,所有的变
化、法则都在头脑中运行。
   可悲的是,有些人只相
信、只研究看得见、摸得着
的物,不相信,也无法理解
、把握“则”;可笑的是,这
些弱智(弱哲)、无能的人
还跳出来攻击那些哲人和哲
学理论。正如老子所言:“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如果我们没有明道的能力
,不妨去学习、运用先哲们
已经发现的哲理。
   哲学其实就是“折学”,
是曲折、变化的意思。
   曲折的反义词是执拗——
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
   “明学”是直白的学问,
一个方向,直观形象,浅显
易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一加一等于二,一个苹果加
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一
件好事加一件好事等于两件
好事……但是如果这个命题
换成哲学角度,就成了一种
变化曲折的学问,变得不一
定了: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
,有时候一加一大于二,有
时候一加一小于二。
   为什么呢?因为一加一
等于二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
的。比如在一条直线上用力
,方向一致的情况下还成,
如果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这时候一加一就不等于二
了,它会形成一个合力,但
合力就会小于二;如果两个
方向是完全相反的,此时的
合力就等于零了。
   “直学”的思维很简单,
就是一维一个方向的思维,
但是我们放在二维,还有三
维,如果再加上时间和空间
的影响,结果就更难预测了
。比如,时间长了,两个苹
果会烂掉,一加一等于零;
时间更长一些,苹果会生根
、发芽、开花、结果,一加
一可以等于无数。
   哲学研究的是一种更深
奥、更富有变化、更复杂、
更难让人明白的学问。
   这个学问会告诉我们什
么呢?什么东西都不是越多
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就会走
向它的反面,就会变成灾难
。比如,现在有些媒体总会
登出一些科普文章,题目一
般是这样的:“多吃——有
益于健康”。从科学的、“直
学”的角度来讲,有道理,
而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待,
人们就会产生怀疑:这是不
一定的。“物无美恶,过则
为灾”——任何事情走到了
极点,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事实也证明,维生素A吃
多了会掉头发,皮肤干燥;
维生素E吃多了会导致性早
熟;糖吃多了会导致蛀牙、
骨质疏松;喝水过多会加重
心脏、肾脏负担,导致胃肠
蠕动变慢……
   如果人们有了哲学修养
,就不会相信这些打着科学
旗号的文章,避免上当受骗
,成为牺牲品。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医学这座大山尤其高大、险
峻。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
,其涉及面广,且非常复杂
。普通专业完成本科学习需
要四年,而医学专业需要五
年,在国外则要求八年。尽
管如此,即使是医生本身,
在完成学业以后,也只能选
择某一专科作为研究工作的
领域,而不能兼顾其他。
   再者,由于医学领域更
新发展速度极快,昨是今非
、今是明非的现象屡见不鲜
。比如,治疗感冒的“康泰
克”,昨天广告还大声叫嚷“
早一粒,晚一粒,驱除感冒
困扰”,而因为最新研究发
现此药可诱发白血病,所以
又赶紧声明“不含PPA(苯丙
醇胺)”。这就要

导语

古人云:“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为不孝。”这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去学医当医生,而是建议人们学习、明白、掌握一些医学哲理,从而更好地生活。
   在本书中,徐文兵老师通过讲解成语故事蕴含的医学哲理,让人“明哲保身”——“明”是小聪明,“哲”是大智慧,两者结合起来为人处事,养生就不成问题。
   很多成语大家耳熟能详,却不知其背后薀含的医学哲理,本书就通过阐释成语背后的医学哲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养生,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

精彩页

1 歌舞升平
   “歌舞升平”一般指社会安定和平。其实,歌舞也能给人带来身心的平和、安定,所以,能歌善舞对个人和民族来讲,是一条良好的表达情感、宣泄情绪、舒畅气血的途径。培养和保持这个习惯,对保持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说白了,歌唱就是非正常说话,通过声调、语速、旋律的变化来表达一种非正常的情绪、情感。
   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的时候,歌唱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最简单的歌唱就是喜悦时的嬉笑、悲伤时的号哭、惊恐时的尖叫、痛苦时的呻吟、思念时的念叨、生气时的吼叫、郁闷时的嗟叹。
   舞蹈就是非常规动作。平素循规蹈矩的人,需要用不一样的动作宣泄内心的能量。比如高兴时欢欣鼓舞、手舞足蹈、欢呼雀跃,悲伤时呼天抢地、捶胸顿足。
   非常的情绪和情感通过非常的手段得以表达释放,得以舒缓平和。如果不这样做,憋屈、郁闷就此产生,长此以往,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问题。
   藏族的舞蹈有个代表性动作是旋子——左手和左脚,右手和右脚一起舞动。简单地说,就是顺拐。如果正常生活中这么行走,自己肯定会觉得别扭,别人更会觉得可笑。可是在藏族舞蹈中反复出现这个动作,却能给人美的感受,舞者也自觉舒畅。这样跳舞,估计偏瘫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西藏天高地阔,藏族歌手的嗓音个个高亢清越,直人云霄。如果来场不插电、无伴奏的比赛,藏人的歌声当数第一。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舞蹈中也洋溢着奔腾豪放的情绪。可能是经常驾驭马的缘故,蒙古族舞蹈中摇肩的动作非常多,甚至显得夸张——估计蒙古族肩周炎的发病率不会太高。
   最有名的是蒙古族的敬酒歌,旋律曲调相对固定,可是歌手随着客人的身份、场景变换歌词,客人不喝,歌声不停,烘托气氛、交流感情到了极致。
   新疆歌舞更是著名,王洛宾、雷振邦、刀郎等人都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创作出了很多动人的歌曲。比如欢快明亮的《达坂城的姑娘》,准确到位地表达了人的情感。
   新疆舞蹈以扬手、转腰、平移脖子为特点。想想一个平素束手拘谨、颈肩腰背僵硬的人会是怎样的心态,就会明白新疆舞蹈的治疗作用。
   比起其他民族,汉族并不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换句话说,我们显得过于含蓄,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过分压抑,无法伸张或有法却不去宣泄。    ’
   也许有人会举出大秧歌、舞龙灯、跑早船、信天游、二人转等来证明我们也能歌善舞。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的歌舞有多少是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多少是应景随心,工作时唱、吃饭时唱?我们的歌舞大多是程式化、仪式化的,以至于僵化,失去了歌舞的原意。
   总体来讲,汉族人的心理负担较重,情绪、情感的压力大,这与不善歌舞有很大关系。
   究其原因,主要是被所谓规矩束缚太多,长期压抑自身的心性形成了习惯。
   儿童时期本应是天真烂漫、生动活泼的阶段。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两手交叉放在背后,挺胸抬头地听课。采用这样拘束压制的方式,老师倒是省事了,可是谁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本来是孩子们嬉笑打闹放风的时候,可现在很多学校怕出事担责任,撤除了单杠、双杠,禁止孩子们攀爬、奔跑,连说话声音的大小都做了限制……
   另外的原因就是城市化。试想在人群密集、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谁要是唱一嗓子、跳一段舞,也许会被当作“精神病”。想想在高山旷野里吼一段《信天游》的舒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城市生活的憋闷。
   很多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有的早早起来爬香山去喊山,有的聚集在公园里合唱、独唱,有的聚在KTV里K歌。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唱歌,唱自己喜欢的歌,唱自己创作的歌,医院就会少很多病人,足球场上就会少一些“京骂”。
   但是,想唱就唱说来简单,其实很难。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商业化的影响。铺天盖地的宣传,鼓噪、反复地灌输,闹得现代人听别人的歌、唱别人的歌,跟着别人的感觉走,体会别人的情绪,虽然歌也唱了,舞也跳了,表达的却不是自己的情感,最终失去自我。
   唱歌跳舞不是为了自己舒服,而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所以,人们总是在跟风赶时髦,先是国标,后是拉丁,现在又在学肚皮舞和钢管舞。说来最难让人忍受的还是那些伪民歌,表达的是虚情假意,唱的人过于做作。直到听到了天籁般“原生态”的民歌,才让人体会到了返璞归真的美好。
   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3: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