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救助法制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张超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从法律经济学的视角,对教育救助法律制度如何更好地回应教育救助实践进行了探讨。书中首先介绍了教育救助法制研究的背景、意义、概念和性质,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之后对教育救助法制的理论基础、教育救助法制的现状与问题、教育救助法律主体、教育救助给付与标准、教育救助程序、教育救助法律责任、教育救助权利救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最后提出了完善教育救助法律制度的未来立法构想。本书所进行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社会保障法学和法律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内容,推动社会救助理念的进一步转型,也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救助制度的法治化水平。
作者简介
张超,男,汉族,1988年3月出生,河北廊坊人,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中心副主任,法律经济学博士,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专注于教育救助、教育管理法治化等研究。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等课题5项,参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25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and Public Health、Healthcare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各类书籍7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教育救助的概念及性质界定
三、研究现状及不足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教育救助法制的理论基础
一、需要救助:教育救助的必要性
二、应当救助:教育救助的法理基础
三、应得救助:教育救助的权利基础
四、值得救助:教育救助的价值基础
第三章 教育救助法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育救助法制的变迁
二、教育救助法制的现状
三、教育救助法制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教育救助法律主体
一、教育救助的责任主体
二、教育救助的对象
第五章 教育救助给付
一、教育救助给付的性质和特征
二、教育救助给付的分类
三、教育救助给付的现行规定
四、教育救助给付的形式
第六章 教育救助标准
一、教育救助标准的制定主体
二、教育救助标准制定的影响因素
三、教育救助标准的动态调整
第七章 教育救助程序
一、教育救助认定程序
二、教育救助退出程序
第八章 教育救助法律责任
一、教育救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救助对象的法律责任
三、其他主体的法律责任
第九章 教育救助权利救济
一、教育救助权利救济的现状与问题
二、非诉讼救济
三、行政诉讼
第十章 完善教育救助法制的未来构想
一、确立相对贫困下的发展型教育救助理念
二、完善教育救助法制的目标与方案
三、完善教育救助法律规范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助学金发放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校学生教育救助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 教育救助相关规范性文件
序言
张超博士在其多年研究
成果基础上修订完成的《教
育救助法制研究》即将在中
国法制出版社出版,邀我作
序。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进
行了多次交流探讨,我对相
关研究内容较为了解,现就
该书的出版谈几点体会。
一、专项社会救助法学
研究系社会救助法研究逐步
深入的体现和社会所需济贫
自古有之,不论中外,其通
过邻里互助、宗教施舍与民
间慈善延续
千年,转入近现代社会
,随着生存权理念逐步树立
,各国社会救助立法逐步展
开及社会救助权利逐步生成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
二白的社会现实,党和政府
立即展开相应的社会救济工
作,通过大量的社会政策落
实相关的社会救济措施。
1999年,我国颁布实施《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俗称“低保”的社会救助
立法出台并迅速扩展至全社
会,“低保”成为汉语的一个
新生词汇,实质乃中国特色
的社会救助。“低保”制度实
施多年来,由城市拓展至农
村,与国家实施的扶贫开发
有机结合,为中国社会摆脱
贫困、进入小康,作出了历
史性贡献。在庆祝中国共产
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
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在中
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
会。广大扶贫工作者、广大
社会救助工作者应当感到骄
傲和自豪。数千年来困扰中
国人的吃饭、穿衣等基本难
题已经得到解决。
在“低保”制度实施过程
中,低收入或无收入家庭所
面对的绝不仅仅是吃饭穿衣
问题,孩子上学的费用问题
、住房问题、大病医疗问题
皆是困扰其生活的重大难题
。因此,在“低保”之外展开
相应的专项社会救助,是社
会救助体系完善的需要,更
是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生存
的需要。
希望工程是由团中央、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
1989年发起的以救助贫困
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
一项公益事业。其宗旨是建
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
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
村办学条件。援建,改变了
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
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
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
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
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
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某种程度上
,这一工程系获得政府支持
或授权展开的专项社会救助
之社会工程。“希望工程”在
于希望,教育是民族复兴之
希望。教育扶贫远不止失学
儿童之救助,中学生、大学
生、研究生一样需要社会救
助,特殊教育也需要社会救
助。
二、通过专项社会救助
制度的建立,完善我国社会
救助法制
20世纪末,《社会救助
法》即列入国家立法规划,
但该法至今没有颁布实施。
在该法起草过程中,我国社
会救助实践已经遇到了“低
保”实施过程中的难题——
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
需求是否应当予以救助?答
案是肯定的。社会实践中,
相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早已开
展了住房、医疗、教育等方
面的专项社会救助,但是,
目前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条例》并无专项社会救
助的规定和内容,为此,社
会救助立法重新启动,甚至
为了应急,国务院出台了《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这一行
政法规,其中规定了有关专
项社会救助的内容。《社会
救助暂行办法》虽然规定了
专项社会救助的内容,但存
在明显的制约和短板:其一
,是其过渡性,“暂行”意味
着不能长期,是短时间的因
应;其二,是其立法层次有
限,是一个“办法”而不是法
,它不能再制定“实施办法”
,有关住房、医疗、教育等
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必
须有可以作为法律依据的实
施办法,《社会救助暂行办
法》规定的内容仍然粗糙,
难以作为实践需要的、可以
适用的法律依据。因此,《
社会救助法》的制定不仅必
要,而且急需。只有《社会
救助法》及其配套实施的法
规和规章一体颁行,民政、
财政、教育等部门才能形成
合力,才能依法行政、才能
将财政资金、社会捐赠和慈
善经费合聚而成社会救助基
金,相关社会救助的实施才
能成为有章可循的社会救助
给付,相关的实体规定和程
序才能展开。更为关键的是
,只有法律的制定和颁布,
程序正义才能实现,当事人
才能通过法律规定救济自己
缺失的社会救助权利。期待
我国的专项社会救助能够逐
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实现专项社会救助领域的
依法治国。
三、本书是我国社会救
助法制领域第一本有关专项
社会救助的法学研究著述
我对社会救助法并未专
门研究,社会救助法只是社
会保障法中的一个分支。早
年我在北京大学攻读在职博
士研究生期间,同门同学吴
文彦选择了有关社会救助法
律制度研究的博士选题,并
最终完成了博士论文,我至
今仍保留着她的毕业论文,
转眼间她将退休了,偶尔翻
阅其博士论文,觉得还是写
得不错。在中国政法大学执
教期间,另一篇有关社会救
助法领域的博士论文出版,
李昌麒教授弟子曹明睿博士
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
》于2005年在厦门大学出
版社出版,也是偶尔翻阅,
觉得写得同样有内容和深度
。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第
一次开设社会保障法选修课
,上述成果对于教学的帮助
是非常有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