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风起兮(精)/大美中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仪平策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通过对我国秦汉大量文明遗产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的考察和研究,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秦汉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全书文字通畅易懂,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图,从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难度。 作者简介 仪平策,男,1956年9月生,汉族,山东高密人。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审美文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第十一、十二届民盟中央委员。主要从事美学与文化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出版《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古审美文化通论》《中国美学文化阐释》《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趋势研究》(主编)等学术著作10余部,在国内重要杂志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独立承担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多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项。 目录 前言 一、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 1.“乐舞寝盛”:审美活剧在荆歌楚舞中拉开帷幕 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歌舞伎乐:汉代一大审美景观 犷放雄健的壮美形态 以“俗”为尚的审美品格 2.“究竟雄大”:以“大”为“美”的文化造像 从“大一统”到“大汉”意识 “非壮丽无以重威”:都城风貌 “观夫巨丽惟上林”:宫苑气象 “丘垄高大若山陵”:陵墓造型 古朴深沉,健猛有力:雕塑品格 3.“闳侈钜衍”:将“广大之言”推向极致的文学 士人心态 论说散文 史传散文 散体大赋 4.“百川归海”:讲综合倡新声的美学思想 思想“资源”的一般阐述 倡扬“大美”的《淮南子》 二、东汉时代的“崇实”趣尚 1.“魂系人间”:墓葬艺术的世俗化情结 孝道观念与墓葬文化 墓室构造:一种“拟世间”样式 陶瓷工艺:从礼器到日用 绘画旨趣:从仙界到人间 雕塑寓意:走近凡俗和生动 画像艺术:从幻想到现实 2.“缘事而发”:艺术写实与伦理功用的“合谋” 造型艺术的写实品格 乐府民歌的叙事本性 伦理效应:写实趣味的指归 《毛诗序》:一个经典的儒家美学文本 王充美学:从“疾虚妄”到“为世用” 3.“文以情变”:审美文化转势的新征象 有关屈原人格的解释和论争 抒情小赋:一种托物寓理的表意文本 文人五言诗:从感伤到感性 书法艺术:“饰文字以观美” 序言 “大一统”是秦汉时代 的审美命脉和灵魂。它给 华夏文化注入了幻想和激 情,确立了规则和权威。 同时这也是华夏审美文化 由“自发”向“自觉”过渡转 化时期:由偏于外向、体 物、象形、叙事、伦理、 功用、壮丽转向偏于内敛 、抒情、写神、表意、心 理、形式、优美。 秦汉时代审美形态最 突出的特征是一种“大美” 气象。“大”者,宏博之状 也;“气象”者,气势、气 概也。具体含义如下: 第一,审美文化活动 、审美作品的场面大、规 模巨、力度强。这主要表 现的是一种外在、感性、 直观的“大”。 第二,在审美文化活 动和审美作品中,无不表 现出当时人们渴望征服世 界的伟大信念和情怀。 在华夏文化的发展过 程中,秦汉之际与先秦时 期有一个很大不同,它是 一个空前“大一统”的社会 。这给秦汉之际审美文化 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契机 、活力和前景。 然而秦、西汉与东汉 还是略有区别的。东汉明 显与秦、西汉那种发扬蹈 厉、慷慨雄放的文化风貌 ,那种开拓扩张、充满想 象力和创造力的时代精神 不同。虽然其中仍包含了 外向阳刚的文化意识,但 不可否认的是,至此华夏 文化慢慢向“贵真”、“尚 质”、“崇实”的文化趣尚 发展。东汉文化开始呈现 委顿退守之势,并处于向 新的文化转型的酝酿期。 如果说,秦、西汉审 美文化是开拓、占有和征 服世界,那么,东汉审美 文化则更多地是在守护、 记述、玩赏和享用。换言 之,秦、西汉审美文化沉 迷在具有无限意味和神秘 色彩的外部世界,而东汉 审美文化就是更多地活在 当下。例如,王充“崇实” 说就是东汉审美文化中的 “主题词”。 但在这一文 化“退守”过程中所形成的 “崇实”趣尚,并不是简单 、粗暴乃至僵滞的,它恰 恰是复杂、多层乃至不断 变动的。它既是一种人间 烟火气的情结,也可以成 为一种以伦理教化为旨归 的现实效应;既是一种写 实化的回归,也可以是一 种疾虚妄的文化态度;既 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实用理 性,也可以是任心恣性的 真情实感。 总之,东汉文化更加 多地把关注放在此生此世 ,更加在意功用实效,更 加尊重本性真情,更加推 重以“真”为美的精神、以 “实”为主的趣尚。 导语 为我们展现了秦帝国以雄大为美的文化造像,“百川归海”的美学思想。描绘了大汉崇的审美趣尚,从“疾虚妄”到“为世用”的美学转变。 全面展现我国传统审美学的书籍,对走出盲从西方审美标准的怪圈,重拾我们自己的华夏审美力是很有价值的。 精彩页 “乐舞寝盛” 审美活剧在荆歌楚舞中拉开帷幕 荆歌楚舞是秦汉之际审美文化的典范形式之一。 项羽和刘邦是秦汉之际荆歌楚舞发展中最早见于记载的“表演”者,是需要最先提到的两个有意味的文化符号。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的各路大军围困于垓下。在兵少粮尽、大势已去的绝境中,项羽对着他的虞美人慷慨悲歌,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项羽,如今已是英雄末路,四面楚歌。面对连他心爱的虞妃都保不住的悲剧命运,项羽只能徒唤奈何!这曲《垓下歌》,真切地抒发了其内在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平定了淮南王黥布的叛乱后返回京都,路过故乡沛(今江苏沛县)时,在沛宫召请故人父老诸母子弟一起饮宴庆贺。当酒喝到兴头时,刘邦离席,击筑起舞。他一边跳舞,一边高歌他自作的《大风歌》,并令在场的儿童们都跟着唱: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统天下的胜利感,荣归故里的自豪感,安邦定国的紧迫感,求贤若渴的焦虑感等等,这一切郁积心中的复杂情感,皆在铿锵有力的高歌狂舞中宣泄出来,使在场者无不动容,连刘邦本人也在慷慨抒怀的激动中难以自抑,潸然泪下。 刘邦死后,汉惠帝将沛宫辟为高祖庙,《大风歌》成了祭祀高祖刘邦的“雅”乐舞,而当年跟刘邦一起演唱《大风歌》的120名儿童也被召来,专门从事这一“雅”乐舞的演唱。若有空缺,随时补足。此后遂成高祖祭祀之定制。 《史记》中的这两段记载,对我们今天的阅读而言意味着什么?它似乎是那一时代审美文化活剧的一次彩排,一种预演,一场序幕。这种亦歌亦舞的形式,娱人耳目,荡人心魄。它创造了秦汉之际一种特有的抒情表意形式,传达着这一时代雄健奔放的人格气概和真率自然的人性风采,显露着秦汉风尚的独有状貌和楚荆习俗的特殊魅力,表征着南风北渐的文化新变和以俗为雅的艺术新声。总而言之,它意味着,一场恢弘浩大的审美文化历史活剧已在荆歌楚舞中拉开了帷幕。 《乐府诗集》卷五十二云:“自汉以后,乐舞寝盛”,此话极是。当然这并不是说,汉以前没有乐舞。只是随着秦汉之际楚人的大举北上,“大一统”的汉代帝国确实迎来了一个以“楚声”“楚舞”为代表的乐舞文化新时代。这是一个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少见的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甚至还带点蛮野味道的乐舞时代。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空前繁盛的乐舞时代呢? 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汉乐舞的空前繁盛,在根本上得益于由当时社会的空前“大一统”所带来的多种文化,特别是南北文化的大交融。 秦汉建立了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客观上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态势和可能,即它一改先秦时代以纵向承继为主的文化演进方式,而变为以横向拓展、交流与融合为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秦汉之际,特别是汉代堪称这种文化发展模式的典范。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大交流、大融汇的时代。 这种文化的大交融展现在多个方面和层次,主要有汉文化与周边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汉文化与域外各国文化之间等等的相互交融。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乐舞文化上。如汉代宫廷经常演奏的“四夷之乐”就来自周边少数民族,其中尤以“北狄乐”最有名。“北狄乐”即流行于北方…匈奴、鲜卑、吐谷浑等游牧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这些民族常常骑在马上,吹奏着笳、角之类乐器,并以铙、鼓、排箫等伴奏歌唱(时称“铙歌”)。其声浑厚悠远,苍凉悲壮,在广袤无际的塞北大地上久久回荡。北狄乐传入中原后,又与汉乐及其他民族音乐结合起来,便形成了风行汉代、风格多样的“鼓吹乐”。我们从大量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上,即可窥见汉人演奏“鼓吹乐”的一些具体情景,如马上鼓吹(001)。 P7-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