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类仰望星空时(繁星宇宙与人类文明的进程)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作者 (英)乔·马钱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通过观察星空理解宇宙,这段历史漫长而艰辛。本书不会去详陈天文学的最新进展,而是作为一份历史指南,回顾人类的宇宙观如何定义现实的本质与生命的意义,看看我们业已摈弃的神祇与魂灵、神话与魔兽、天上宫阙与恒星天球是什么样子,了解科学宇宙观如何最终称霸世界,又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你我。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主人公有祭司、女神、探险家、革命者和君王。故事的开篇不是大爆炸,也不是科学的诞生,而是第一批仰望星空的人类以及他们所发觉的星空奥秘。本书选择了历史上人类仰望天空的十二个时刻。故事从西方物质宇宙的兴起讲起,进而叙述物质宇宙模型如何主宰我们的生活。这条故事线的起点是最早的岩画和环形石阵,中途会谈到信仰、民主、科学等伟大传统的诞生,终点是寻找外星生命以及人类最近的太空和虚拟世界之旅。
此番探究既有助于解释今天的你我究竟是谁,亦可指引人类的前途。人若身在事物之中,往往难以看清其局限,那就让我们潜入深邃的宇宙认知史中细致勘察一番,或许可以触及乃至越过既有世界观的边界。
作者简介
乔·马钱特,英国科学记者、作家,伦敦圣巴塞洛缪医学院遗传学及医学微生物学博士.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科学传播理学硕士。
曾担任《新科学家》《自然》等世界专业杂志的编辑,所写文章经常发表于各大刊物,如《卫报》《观察家报》《经济学人》等:在BBC、CNN等欧美各大广播、电视节目及世界各地演讲,探索关于人文科学、心身疗法的奥秘。受到大众及专家的认可和赞赏。
在医学科普领域。马钱特也受到广泛认可,所著医学科普类作品获多项主流奖项提名。《自愈力的真相》一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版权已销售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入围英国皇家学会奖及英国医学科普专业奖项——惠康图书奖等。
目录
推荐序
序言
第一章 神话
第二章 土地
第三章 命运
第四章 信仰
第五章 时间
第六章 海洋
第七章 权力
第八章 光
第九章 艺术
第十章 生命
第十一章 外星人
第十二章 意识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序言
140亿年前,万事万物凭
空迸发。仿佛有什么被刺
破一般,我们的宇宙诞生
了。须臾之间,它向外爆
炸,从一个离奇炽热的致
密小点超光速膨胀成葡萄
柚大小。它一边膨胀,一
边冷却,于是第一种物质
形成了。不到一秒钟,宇
宙就化作一锅浓稠的粒子
汤,中子、质子、电子、
光子和中微子,在一股光
雾蒸腾的热浪中冲撞翻滚

38万年后,这枚宇宙之
泡膨胀至几千万光年大小
,温度冷却到区区几千度
。原子开始聚合,宇宙第
一次有光透过。一道亮光
闪过,黑幕降临。蓄积亿
万年之久的引力作用终于
引发了宇宙密度的微小变
化,无情地使气体团坍缩
,第一批恒星和星系诞生
了。放眼宇宙黑幕,星光
逐一亮起。
大多数宇宙学导论都在
以不同方式叙述上述事件
。大爆炸(BigBang)真的
是宇宙万物的发端吗?抑
或宇宙不过是浩瀚无垠的
多重宇宙中一个暴胀的小
泡?驱使空间膨胀的那股
洪荒之力究竟是什么?宇宙
会永远膨胀下去吗?又或
者宇宙终将坍缩于大挤压
(BigCrunch)?谜团犹在,
但对于宇宙的基本性质和
演化历程,人类已有共识
。科学所揭示的现实是一
部庞大而精密的机器,其
零部件是由数学公式和定
律支配的粒子和力。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别样
的故事。对宇宙的科学解
释是一种摧枯拉朽的远见
卓识,将人类的现代文明
送至巅峰。过去,宇宙学
描述了人类为理解存在的
意义,回答“我们是谁”“我
们在哪”“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等问题所付出的哲学和宗
教努力。而今天,宇宙学
已成为数理天文学
(mathematical astronomy
)的一个分支。那些宏大
的问题得到解答了吗?宇
宙中还有什么是我们需要
知道的吗?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通
过观察星空理解宇宙,这
段历史漫长而艰辛。本书
不会去详陈天文学的最新
进展,而是作为一份历史
指南,回顾人类的宇宙观
如何定义现实的本质与生
命的意义,看看我们业已
摈弃的神祇与魂灵、神话
与魔兽、天上宫阙与恒星
天球是什么样子,了解科
学宇宙观如何最终称霸世
界,又是如何塑造了今天
的你我。这是一个关于人
类的故事,主人公有祭司
、女神、探险家、革命者
和君王。故事的开篇不是
大爆炸,也不是科学的诞
生,而是第一批仰望星空
的人类以及他们所发觉的
星空奥秘。
为什么要探究古人的天
空观?考古学家和历史学
家通常对这个问题不予理
会。人所共知,科学起步
于人类理解天空的尝试,
但研究人类进步的学者很
少将目光聚焦于苍穹。在
我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
盲点,阻碍了我们对人类
起源的认识。古往今来,
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天空
变化规律,始终支配着人
类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
类对时间与空间、权力与
真理、生存与死亡的思考

例如,古巴比伦人迷信
月食,埃及法老修造金字
塔牵引灵魂走向群星,古
罗马皇帝在太阳旗下战斗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塑
造了现代世界。这些影响
从何而来已被忘却,但它
们深植于人类社会,映现
在议会大楼、教堂、画廊
、钟表和地图上。对太阳
、月亮和群星的认识在基
督教的诞生,以及欧洲人
探索和统治全球的过程中
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些创
立民主与人权原则的反叛
者,那些搭建了资本主义
根基框架的经济学家,甚
至那些挥洒出第一批抽象
画作的艺术家,无一不在
这些信仰的指引之下。
今天,光污染笼罩地球
,曾经高挂夜空的朗朗群
星而今只余下星星点点。
天文学家担心,即使是这
些尚可见的星体,很快也
会淹没于人造卫星的汪洋
大海。在美国和欧洲,大
多数人已经完全看不到银
河。此种对自然传承的毁
灭与侵蚀,斩断了你我与
银河系乃至浩瀚宇宙的血
脉联系,将所有过往文明
视为根本的天象从你我眼
中抹去。呐喊声细若游丝
,几不可闻,而眼睛片刻
不离手机的普通大众则耸
耸肩膀,满不在乎。
然而,我们仍然渴望了
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求索之路没有中断。一路
之上,科学所向披靡,大
获全胜。如今,五岁小儿
讲起物质宇宙的历史、组
成和性质,也已胜过古文
明几千年的寻觅与积淀。
与此同时,古文明所感悟
的生命意义在科学浪潮中
溶解殆尽,在我们对现实
的认知中,个人经验被剔
除干净并代之以抽象的数
学时空网格。地球从一切
存在的中心被赶到了边缘
,生命被重新定义为一次
随机意外,上帝被人类完
全抛弃,宇宙万物皆可由
物理定律解释。人类在恢
宏的宇宙秩序中无足轻重
,正如物理学家斯蒂芬·霍
金所说,宇宙中有一颗中
不溜大小的行星绕着一颗
不起眼的恒星转圈,而那
颗行星表面上的“化学渣滓”
,就是我们。
几百年来,批评者奋力
反击这种机械的人类观,
在此过程中科学常常被全
盘否定。而如今,即使是
知名科学家,也表达了在
前不久尚属禁忌、不可言
说的担忧。他们说,也许
物质不是宇宙的全部,亦
不是我们的全部,或许,
科学只为我们拼出了半幅
宇宙图景。我们用科学能
解释恒星和星系,但能解
释大脑吗?能解释意识吗
?一场可能颠覆西方世界
观的史诗级战斗正徐徐拉
开大
导语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主人公有祭司、女神、探险家、革命者和君王。故事的开篇不是大爆炸,也不是科学的诞生,而是第一批仰望星空的人类以及他们所发觉的星空奥秘。本书选择了历史上人类仰望天空的十二个时刻。故事从西方物质宇宙的兴起讲起,进而叙述物质宇宙模型如何主宰我们的生活。这条故事线的起点是最早的岩画和环形石阵,中途会谈到信仰、民主、科学等伟大传统的诞生,终点是寻找外星生命以及人类最近的太空和虚拟世界之旅。
此番探究既有助于解释今天的你我究竟是谁,亦可指引人类的前途。人若身在事物之中,往往难以看清其局限,那就让我们潜入深邃的宇宙认知史中细致勘察一番,或许可以触及乃至越过既有世界观的边界。
后记
在1941年的短篇小说《
日暮》(Nighffall)中,科
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虚构了一
个名叫“拉盖什”(Lagash)
的行星。拉盖什星很像地
球,但它有六个太阳,拉
盖什星人永远生活在白昼
中,对群星的存在一无所
知。后来发生了一次罕见
的日食,这使拉盖什星在
2000年中第一次陷入了黑
暗。当拉盖什星人看到壮
观的天空景象时,他们意
识到了宇宙的浩瀚和自身
的渺小,随即陷入了疯狂
。他们绝望地燃起大火来
阻挡黑夜,拉盖什星变成
了一片火海。
我认为,阿西莫夫显然
了解夜空的力量,但或许
故事应该反过来写才对。
在《日暮》中,群星骤然
显现,触发了一个文明的
崩溃。而对地球而言,群
星作为通向宇宙的门户,
始终是一股启迪人类的力
量。在我们这个物种诞生
之初,正是旋转的夜空让
人类率先在混沌中看到了
秩序,得出一个循环往复
的宇宙模型——光明与黑暗
交替,生命与死亡循环。
这个模型是人类进步的
基石。对太阳、月亮和群
星的观察,促使人类发展
出许多实用的技能,比如
导航、计时,最终形成了
我们今天所有先进技术的
根基——科学方法。与此同
时,人们在天空中看到的
规律催生了精神信仰、政
治结构以及对现实本质和
意义的思考。那么,当我
们看不到夜空的时候(这
与拉盖什星人的遭遇相反
),会发生什么呢?
历史上,这是我们第一
次与广阔宇宙的物理隔绝
。科学家的洞见不再来自
双眼,他们让光子撞击电
子探测器,得出数据,然
后交给计算机处理。在日
常生活中,电灯、集约型
农业、全球旅行之类的发
展也让我们同宇宙的物理
循环和大自然隔绝开来。
我们忽略了月亮和行星留
给我们的线索,完全依赖
时钟和卫星导航系统为我
们指示时间和地点。
很明显,这种隔绝对我
们无益。生物学家认识到
,生物体的运行、交流和
生存高度依赖光、温度和
磁场的自然循环。与此同
时,研究敬畏和超验状态
的心理学家警告说,一个
健康的社会需要人们打开
视野。培养创造力、联通
感和同情心不仅需要我们
分析数据,而且需要我们
亲身体验宇宙的神秘与浩
瀚。从太空归来的宇航员
也有同感,所以他们敦促
人们既要善待彼此,也要
认识到地球家园的脆弱。
技术使人类减轻了对群星
的依赖,这直接导致了人
类与自然的物理隔绝,同
时在更深的层次上,这种
隔绝与哲学层面的割裂纠
缠在一起。在预测物质世
界的行为方面,科学如此
成功,以至我们把我们对
宇宙的机械解释看得比我
们的最初体验更真实。我
们凝视宇宙或仰望星空时
的个体感受与我们的日常
生活无关,与我们对现实
的理解以及我们在现实中
的地位也无关。过去,我
们说科学是研究世界某个
方面的有用工具;现在,
我们说科学就是一切。
这很重要,因为科学的
方向,即我们提问题、解
答问题、使用研究结果的
方式,取决于我们的基本
观念和假设。我们已经讨
论了各式各样的宇宙模型
是如何渗透进人类生活的
方方面面,而这种渗透今
天依然在继续。如果我们
否认经验的重要性,如果
说只有可测量的东西才存
在,如果我们将地球视作
毫无生气的原材料,将我
们自己视为孤立的机器,
那么这些基本原则就是自
我应验的。我们今天的知
识和社会体系,都源自这
些基本原则。
所以毫不奇怪的是,我
们的学校讲解数学公式,
却不教授敬畏。我们构建
了高精尖的医学体系,但
每年仍有几百万人死于过
度用药和过度治疗。我们
将心理学方法边缘化,只
要仪器扫描不出来,你就
没生病。我们看重金钱而
非幸福。我们根据点赞数
量判断意见和经验的优劣
。我们越来越多地将生活
和社会交给盲目的人工智
能去管理。我们痴迷地将
身边的一切打造成新奇的
技术,一点一点摧毁人类
赖以生存的生态圈。我们
死盯着屏幕,没有意识到
街灯已经将星空从我们的
眼中抹去。
我认为,我们对宇宙的
理解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
折点。对古人来说,感知
即现实。几千年来,这种
观点逐渐被逆转。巴比伦
人的数学模型和希腊人的
天球模型为新的思维方式
播下了种子。后来,笛卡
儿、伽利略和他们之后的
科学家们搭建起一个由粒
子和力构成的数学宇宙。
新的宇宙观不断壮大,最
终发展成为一个坚不可摧
的体系,以至在过去的一
百年,它好似一匹脱缰的
野马横冲直撞,险些扼杀
了最初孕育了它的思想。
我们就快把我们自己从宇
宙中完全抹去。
正是这样的宇宙观驱动
着我们的现代世界。异见
者被认为是不理性的,搞
神秘主义的,或者反科学
的。然而现在,人们越来
越认识到(包括在科学界
),仅靠物理学无法揭示
光子的本质,更不用说揭
示宇宙和我们自己的本质
了。这意味着我们有必要
重新探讨意识在宇宙中的
作用,换句话说,我们不
必放弃科学,也无须鼓吹
超自然,我们只需要把意
识经验视为科学现实的一
个天然的基本部分。
因此,无论从实践还是
从哲学角度出发,我们与
宇宙的联系既不是可有可
无的锦上添花,也不是我
们为了
书评(媒体评论)
曼吉特·库马尔,《量子
传》作者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令人
目眩神迷的文化故事,让
我们了解人类与宇宙之间
从古至令不断变化的关系
。马钱持从若画和石阵讲
起,回顾了人类的这段伟
大旅程:曾经充满神灵和
天象的天空塑造了人类的
生活和信仰,而如今人类
相信大爆炸,寻找外星生
命。这本书将改变你对夜
空的看法。
普拉纳波·达斯博士,依
隆大学物理学教授
这本书内容丰富,思想
深邃,最重要的是,读起
来非常有趣。乔·马钱持以
轻松的笔法纵叙古今,从
最古老的文化根源一路讲
到今天最新的科学发展,
极富见地。天穹与人类历
史在这里交汇,字字句句
都带来新知,引人思考,
令人受教。
大卫·多布斯,《暗礁疯
狂》(Reef Madness)作

一本颇有分量且有滋有
味的书。乔·马钱特依旧那
么敏锐、雄辩、坚持己见
,她深挖人类观星史,表
明不论是慎星和是尘,是
人举的存在,今天的宇宙
学都无法揭示任何事物的“
内在本质”。将人类的意识
从数学公式中省去,这不
仅令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变
得狭隘,也影响了我们对“
理解”本身的理解。
阿曼达·马斯卡雷利,《
智人》(SAPIENS)执行主

在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时
候,马钱特将我们的目光
引向天空,唤醒了我们对
人类的敬畏。
奥古斯汀·富恩特斯,圣
母大学人类学教授,《一
切与创造有关》作者
这本书邀请我们踏上一
段旅途,重新领略我们与
天空的奇妙关系,重新思
考天空的奥秘如何继续吸
引人类的目光,催生人类
的想象,促进人类的创新

《出版人周刊》
发人深省……马钱特的精
要讲解,令这本书涉猎的
多个话题变得轻松易懂。
她的叙述融汇了科学、历
史、哲学和宗教,精彩绝
伦,值得细细品味。
《自然》
这本书是对人类与宇宙
关系的多面思索。
精彩页
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人类社会,反复出现一种奇怪的点图案。图案中,点的数量不尽相同,但通常都是六个圆点,紧凑地排列成一条四点线和一条两点线。从纳瓦霍部落葫芦拨浪鼓上的小洞,到西伯利亚萨满鼓上的绘画,这种装饰图案在偏远部落中随处可见,甚至还出现在日本汽车制造商斯巴鲁的标志上。
无一例外,这些圆点代表夜空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昴星团①。这六七颗恒星(具体数目取决于观测条件)出现在太阳每年穿过天空的路径(即黄道)附近,很多神话传说中都有关于它们的描述。在切罗基(Cherokee)神话中,它们是迷路的孩子。在维京人眼中,它们是女神弗雷娅(Freyja)的母鸡。它们是金牛座(Taurus)的一个显著部分,位于牛肩上方,与突出的牛角、明亮的牛眼(红巨星毕宿五②)和毕星团形成牛面部的“V”字。
六点图案的频繁出现揭示了昴星团在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反映出人类用艺术捕捉星空特征的共同渴望,而我们接下来要讲述的六点图案堪称一部非人力可及的神作。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Lascaux)洞穴以其丰富的旧石器时代艺术闻名于世,据称那里的动物绘画和雕刻来自人类的黎明时期,拥有两万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学者们一直在争论拉斯科洞穴艺术的含义,而与此同时,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在洞穴入口通道的洞顶上有六个与昴星团完美匹配的圆点,它们被整齐划一地涂成赭红色,飘浮在一头雄伟的原牛①肩上。
《18号公牛》长5.2米,是拉斯科洞穴最大或许也是最容易辨认的画作。人们早就注意到它有一处特征,与现代金牛座惊人地相似——牛面部呈“V”字形排列的圆点,但这个特征从未载入旅游指南,也很少进入主流考古学家的研究视野。金牛座是人类最早描述的星座之一,有关金牛座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近3000年前的古巴比伦祭司天文学家。在他们眼中,昴星团是一头天空神牛的背鬃,但它会不会是拉斯科洞穴原始狩猎采集者发明的星空图呢?这个想法根本谈不上对错,因为学界从来没有严肃地讨论过。
过去几年,人类学、神话学和天文学领域的专家主张对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技能和神话故事的持久影响进行一次彻底的再评估。本书意在探索人类与群星的关系史,那就让我们从《18号公牛》的秘密开始,看一看拉斯科洞穴艺术家是否真的有画出星座的能力,问一问他们为什么如此关注天空。这次探索之旅会把我们带到人类原初宇宙观的中心,让我们感受古人类想象、记忆、解释和表现宇宙的能力。他们所见识的宇宙至今仍在塑造我们的生活。
1940年9月12日,十七岁的学徒技工马塞尔·拉维达(MarcelRavidat)和三个朋友走进法国西南部蒙蒂尼亚克(Montignac)村附近的山丘群。据村里的传说讲,山丘群下有一些洞穴,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处决潮中,附近的庄园主阿贝·拉布鲁斯(Abbé Labrousse)就藏在其中一个洞穴里,拉维达想去看看那些洞穴里有没有宝藏。早在几天前,他已经在地上挖了一个颇有希望的洞,现在他带着刀,拿上一盏用油泵和绳子临时做成的灯,打算一挖到底。
拉维达挖好的洞位于一片松柏环绕、灌木丛生的洼地,通向一个狭窄、近乎直上直下的竖井。他和朋友们将洞口边上的树枝和一头驴的残骸清开,徒手把洞口扩到三十厘米宽,然后往井里扔了几块石头。令他们惊讶的是,石头滚动的声音持续了很久。想必这片荆棘中一定藏着什么大秘密。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