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晚霞明处暮云重(精)/大美中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小舒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我国清时期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的考察和研究,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清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全书文字通畅易懂,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图,从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难度。 作者简介 王小舒,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出版各种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承担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开设的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课程“传统文学修养”,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的教材《新编中华传统文学精要》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目录 前言 一、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 1.情系古人:以古雅为美的世俗风尚 文物之癖 好书之癖 嗜古情结的民间形态 2.气韵盎然:传统绘画在归宗复祖中走向集成 “四王”与南宗画派 山水精神的薪火相传 吴历与恽格 3.墨趣刀工:书法篆刻将古典美推向极致 帖学派 怪诞派 碑学派 篆刻印章 4.荟萃群英:工艺世界的复兴与集成 仿古瓷风 两种五彩瓷 珐琅瓷与粉彩瓷 5.华夏丰碑:儒道精神在宫殿园林中的体现 故宫:有序化和对称性建筑的典范 凝固的音乐与绚丽的图画 江南私家园林 回归自然的审美追求 6.无限夕晖:传统诗文最后的辉煌 继宋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感伤美与神韵诗 清词的一片精彩 散文的复归 二、古典精神的自我批判 1.“人生如戏”:戏曲艺术与理性反思结缘 雅部与花部 苏州派 世情剧中的人兽观 2.“以曲为史”:两部名剧与两种价值评判 爱情与人生:《长生殿》的反思 兴亡与离合:《桃花扇》的悲愤 3.出入幻域:批判与憧憬并存的文言小说 由俗向雅的转化 用传奇法志怪:《聊斋志异》 异类之美 4.“忧患人心”:中国长篇小说最后的高峰 《儒林外史》:为一代文人写心曲 《红楼梦》:替两个世界唱挽歌 三、迎接现代的审美曙光 1.“以怪为美”:反叛传统、标榜自我的艺坛怪杰 八大山人与苦瓜和尚 扬州八怪 2.渴望风雷:封建末世的两位狂飙诗人 离经叛道的袁才子 骇世惊俗的龚狂人 3.“来日方长”:全面革新的近代审美文化 审美与启蒙 诗界革命 散文与小说 中西文化的交融 序言 清王朝是一个由少数民 族统治的政权,然而清王 朝又是一个全面接受当时 先进的汉文化传统的政权 ,其自觉性、彻底性远远 超出了之前任何一个少数 民族政权,这一点为当时 以及后来许多人所赞赏。 坚守文化正统,全盘继 承中华历朝文化之脉络, 这本来没有错,也是清王 朝能够立国近三百年不被 推翻的原因。然而,17世 纪以后的中国,面对的世 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方的工业革命业已成功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 会制度几经变革;国内,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到了需 要体制改革来适应的节点 ,但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 个封建王朝,却拒绝向外 界学习,拒绝直面社会现 实,不愿做任何改变,对 外闭关锁国,对内采用束 缚思想的八股取士和利用 严酷的文字狱打压士人, 顽固守护着既有的一切, 执着对抗时代发展的潮流 。 即便如此,中国社会依 然沿着明朝后期的近代化 趋势在缓慢、艰难地向前 发展,商品化和城市化的 进程也没有停止,一度甚 至造就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在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 本变革的形势下,这其实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 次辉煌,然而,也从此迈 人了自己的衰亡之途。 清朝的文化在华夏历代 文化中是别具一格的,他 肩负起了整理和总结的任 务。清代文人倾注自己的 全部心力,全面地搜集、 校勘、考证、梳理古代的 典籍,故成就了集大成式 的文献汇集,为华夏文明 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的审美文化也别具 一格,他吸纳了历朝历代 的文化因子,将它们融为 一体,并进一步推向极致 。比如瓷器领域,我们看 到大明五彩、元青花、宋 青瓷竟然重新出现在世面 上,但在器型、图案、色 质诸方面又比前代更精致 ,更胜一筹。甚至,还综 合融汇了前朝的多种工艺 技法,创制了珐琅彩和粉 彩这样的新瓷种,让人叹 为观止。 你还能看到这样一种有 趣的现象,凡是前朝创制 的优秀产品,在清朝一定 会重现,无论是器皿、家 具、服饰、车船之类日常 用度,还是绘画、书法、 篆刻、诗文以及小说、戏 曲等艺术领域,都有对前 朝的精心模仿,且均具出 蓝之效。比如小说《红楼 梦》、《聊斋志异》,戏 曲《长生殿》、《桃花扇 》,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然而历史毕竟是要向前 发展的,社会演化的进程 谁也挡不住。其实,早在 康熙、乾隆年问,反对墨 守前规、表现叛逆心态的 审美倾向就已经出现,比 如八大山人和石涛的画作 、扬州八怪的艺术追求以 及袁枚为首的性灵诗派的 出现等。清王朝的后期, 更是涌现出了像龚自珍这 样的知识分子,大力呼唤 变革,痛斥因循守旧,这 一切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 共识。随着西方列强的侵 入,变法图存的呼声大起 ,一浪高过一浪,中国于 是到了大变革的前夜。这 也正是华夏审美文化继往 开来、推陈出新的重大时 刻,中国从此开始了一个 崭新的纪元! 导语 在审美文化史的研究上,“大美中国”丛书疏理并建构了一部“有别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器物史的审美文化史”,为国内同类著作中的第一部通史。通过对我国古代大量文明遗产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古代各特定时期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的规律的考察和研究,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 王小舒著的《晚霞明处暮云重》为我们展现了清时期从典雅的末代文化走向现代审美曙光的审美转变。 精彩页 历史发展的步伐有时是被偶然性支配的。按照社会的自然进程,中国英国在17世纪由封建社会跨入近代的门槛,如范文澜指出的:“如果明朝还能维持下去,或代替它的朝代是李自成的大顺朝,而不是满清,中国追上当时尚在开始的西洋科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种种迹象表明,封建制度在16、17世纪之交已经熟透,并进入了腐朽状态,新生的社会因素已经成长起来,历史具备了转化的条件。然而,清军的人关打断了这一自然进程,整个形势于是发生逆转。 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满族势力人关,对中原发达的经济的确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不仅体现在入关之初的圈地、投充等举措对农业经济的破坏,也体现在政府于相当长的时期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它严重阻碍了明中叶以来蓬勃兴起的工商型经济的势头。经济是审美文化得以依附的基础,经济的倒退必然带来文化领域相应的改变。 清政府与元统治者不同,他们在入关之初便高度认同了汉民族的封建文化,一切“仿古制行之”,俨然以正统观念的继承者自居,这一点他们比元代统治者聪明得多。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他们还采取了宽猛相济的两手政策,一方面恢复科举,开设博学鸿儒科,大力延揽汉族知识分子,给他们一条荣身发达的出路,又大兴编书之风,整理文化遗产,销毁有碍统治的书籍,有目的地倡导复兴古学;另一方面,对内大兴文字狱,打击一切对其统治不满的人士,造成文化的威慑气氛。对外则实行闭关锁国,驱赶传教士,封锁海关,固守“天朝无所不有”的观念,拒绝与国外进行接触和交流。这一切都使清代的文化面貌体现出浓重的保守色彩。 下层文化界的态度与政府有所不同,官方的权威文化在这里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受到抵制,但在复兴古学这一点上,他们恰恰又是一致的。汉族文人固然不满政府的文化钳制政策,但他们依然选择了古学,以此维护民族的自尊,维护既有的文化底色,抵制民族压迫和欺凌。同时,出于对明政权覆亡的反思,许多人认为祸根就在于明末对传统文化的反叛。鉴于此,清人有一种明显的向传统复归的心理态势,这种心理与当时整个的时代环境相汇合,造成了清王朝持久而深入的复古潮流。文化风气由明末的趋新陡然一变为尚故,古学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字眼,甚至成为令人肃然起敬的一种事业。审美方面,明代的以侈为美、以新为美、以自由为美消失了,代之以典雅之美,不管是什么朝代,不管是何种风格,或古朴,或雅奥,或典丽,或斑斓,只要来自古人,都受到清人的青睐和崇拜。二百余年的清王朝成了古文化的一次整体的复兴。这种复兴客观上对中国文化讲行了一次全面总结,无意中完成了它作为封建文化殿军的集大成的历史使命。作为最后一种形态的古代审美文化,典雅美得以确立。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