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教材为适应21世纪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需要,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供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必修的基础课程。 本教材编写过程中,立足教学大纲,遵循以市场为导向,岗位需要为前提,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突出专科特点的原则,吸取了近年中医药教学和教材改革的经验、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充实和优化,并力求体现中医药学特色,达到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本教材内容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发病原理、病机、养生防治康复原则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一、秦汉时期 二、晋隋唐时期 三、宋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五、近代和现代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事物的五行推演和归类 四、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五脏 一、心 【附】心包络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附】命门 第二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髓 三、骨 四、脉 五、女子胞 【附】精室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脏腑与神志的关系 一、脏腑与神的关系 二、脏腑与志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精的生成 三、精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气的运动 五、气的分类与分布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循行 四、血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与气的关系 二、精与血的关系 三、精与津液的关系 四、气与血的关系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 六、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命名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 三、分布规律 四、流注次序 五、表里关系 六、循行路线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跷脉、阳跷脉 六、阴维脉、阳维脉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特点 三、体质的标志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病因的易感性 二、解释发病的倾向性 三、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与护理 五、指导养生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第三节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医过 二、药邪 三、外伤 第七章 发病原理 第一节 正邪与发病 一、正邪的基本概念 二、正邪在发病学中的作用 三、邪正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第二节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一、气候因素 二、地域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体质因素 五、精神因素 六、环境因素 第八章 病机 第一节 疾病的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 五、内生“五邪” 第二节 疾病的传变 一、病位的传变 二、寒热的转化 三、虚实的转化 第九章 养生、防治、康复原则 第一节 养生 一、养生的意义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预防 一、预防的意义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治则 一、扶正祛邪 二、治标治本 三、正治反治 四、调整阴阳 五、调理脏腑 六、调理气血 七、三因制宜 第四节 康复 一、康复的意义 二、康复的基本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