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活十讲(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勋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美的沉思》《吴哥之美》《舍得,舍不得》《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
目录
第一讲 新价值
从文学中寻找人生的解答
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
一切都在商品化
物质消费成了共同价值观
知识分子的风范
以人为本的教育
倾听孩子的心事
每个角色有自己的定位
“够了”的快乐哲学
第二讲 新官学
生是为了完成悲壮的死?
官学阴影尚未解除
知识本身就是权力
千锤百炼的经典
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第三讲 新伦理
内省能力需要教育
由大国操控的意识形态
生命中幸福的开始
社会需要多一点思考
人际关系的变幻
如何区分权利与义务
第四讲 新信仰
把信仰导回心灵的本质
最高信仰就是自然
以人情作为最高指向
思辨能力的培养
肉必自腐而后虫生
看到生命本质的真相
第五讲 谈物化
知识分子应把持的价值
祭祀繁荣经济的动物
走上极端的另一边
社会的物化在不知不觉中
维持社会的多元性
第六讲 创造力
人对整个宇宙所知有限
“信徒”是文学的障碍
经典文学传颂千年
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
检视古老幻想里的集体潜意识
神话的无限领域
第七讲 文学力
人生真相与假象
文学与哲学
文学呈现人生的各个面向
有助于生命态度的建立
让作家安心创作的环境
文学没有死亡
诗人的编务与诗作
当兰波在台湾
创造出独特的文体
文学是一种感染
第八讲 爱与情
犹如船过水无痕
爱是人生的课题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爱情选择常两难
给对方海阔天空的自由
爱的平衡
世上我只爱你一人?
以暂时保管的心情面对爱
第九讲 情与欲
设下防范的关卡
情欲变成一种恐惧
真正诚实地面对问题
孤独面对生命关卡
情色的诱惑
教忠教孝,却不教情教爱?
情色与色情没有差别
男人的动物性本能
无知地带的禁忌
第十讲 新食代
“食”的回忆与记忆
自然永续的循环
用心与有机
在新食代学会等待
序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
在一家电台主持了一个名叫
“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每
星期一次,大约一个小时,
谈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
我当时在大学美术系任
教,但是不觉得广义的“文
化”应该局限在狭窄的艺术
范围。相反的,社会里许多
与人的生活有关的现象,常
常比艺术更能反映出文化的
本质。
我把一星期接触到的社
会现象做话题,也许与食衣
住行有关,也许是从一个谋
杀案件里看到的伦理或爱情
关系,也许是价值体系里不
容易觉察的保守性与堕落性
……
文化往往不是呈现在上
层的文化礼教中,却点点滴
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
为之中。
这个节目一做十年,得
过金钟奖,随着电台的路况
实时报告频道,成为全岛无
远弗届的收听节目。
十年的录音,收藏在电
台的仓库,当年负责录音控
制室的翁先生因肝病去世,
我也中止了这个节目。
许多年后,有做公益的
朋友找出录音,制作成数字
光盘,我授权捐给监狱的受
刑人,使我常常收到狱中的
信,告知他们在寂寞困顿中
从声音得到的些许安慰。
二○○八年初联合文学的
玉昌、晴惠谈到他们家多年
来保留的一套录音,询问文
字整理的可能。
我对过去的东西没有太
多眷恋,船过水无痕,不想
再听,也不想再看。
但是一年中,玉昌、晴
惠真的整理出了这本《生活
十讲》,我没有太多话说,
只能说:谢谢!
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
,无论多么混杂浊乱,十年
过去,在一个崭新的世纪,
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蒋勋
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于八里
导语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金钟奖获奖作品,蒋勋生活美学代表作。只要有美的地方,就无法离开蒋勋!
畅销十余年,热度不减,每小时都有人无间歇捧读。林青霞、三毛、余秋雨、席慕蓉、刘敏涛等诚挚推荐!
清雅精装,黑白灰极简风。内文纸张柔软,易于时时翻读,再现人文经典质感。
书评(媒体评论)
蒋勋是这个时代踏入艺
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他为
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
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
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
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
长存。
——席慕蓉
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
心安定的力量。
——林青霞
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
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
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
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
翠柳的华丽歌声。
——张晓风
精彩页
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些现象会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了问题?
我个人觉得,年轻人本身是无辜的。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现在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则是形成这个“果”“因”。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却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产生这些现象,错愕吗?我一点也不觉得。
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在我那一个年代就开始发生。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譬如我从事艺术工作,关心的是创作力、关心人性的美,我在不同的学校教过,从联考分数最低的学校到联考分数最高的学校,我都教过。以我所教授的科系而言,我不觉得这些学校之间有太大的差别。
如果你实际接触到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相反,他们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譬如说看电影或者读小说,从中就有很多机会碰触到人性的问题。
可是专门会考试的学生呢?往往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一九九八年发生震惊社会的“王水事件”,一个女孩子因为和另一个女孩子与同一个男友交往,在慌张之际,就把化学方面的专长用出来,她调出了王水,犯下谋杀案。 我们可以说,她的专业知识分数非常高,但她在道德跟情感处理上是零分。
她是坏或是残酷吗?我不觉得。平常她没有这样的准备,缺乏对人性的了解,我称她为“无所措手”族,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最后警方带她到现场时,她很茫然;她当然茫然,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这些个案非常明显的就是我们说的“好学生”,他们要进的科系和研究所,都是最难考的,他们从小就埋头在升学、考试里,忽略了其他。从很多年前我就很怕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一旦犯罪,对于“罪”的本质,完全不了解,因为他根本没有机会接触。
所以我一直觉得,如果要指责这样的事情,矛头应该是指向一个教育的架构,这个架构教育出一批批像这样非常奇怪的人。
我听过很多明星学校内发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在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拒绝联考的小子》,就已经指证出明星学校内,为了考试、拿高分,同学之间如何斗争,如何去伤害别人。我听过太多这一类的事,也隐约感觉到考试导向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的孩子会发生很可怕的事。
而这些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就是我们受的“恶果”。
从文学中寻找人生的解答
我举一个例子,我自己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大概初中一二年级,我很苦闷。我相信凡人处在一个生理发育、转变的时期,就是他最敏感的时候。不只是身体开始变化,声音变粗、性征出现,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性。我想,中外古今所有的重要时刻,就在此时,也就是启蒙时刻。
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身体的苦闷,却无法解答。因为生理的苦闷引发我开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动物还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我的精神向往和肉体的欲望冲突得很严重。我不知道女孩子会不会这么严重。以男孩子来说,包括我和我的同伴,都是非常严重的,那是一种来自于生理上奇怪的压力。
于是我很自然地就找上了文学。我在书店读文学书,在文学里削减了许多欲望上的苦闷,并尝试去解答自己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这些难以解答的课题。
因为这样,有一段时间,我原来很好的功课就耽误了,那几次考试的结果都非常糟。我因此被学校、被家里指责成一个坏学生、坏孩子。我想,在那一刹那之间,我是非常容易变坏的。幸好文学救了我,让我有足够的自信,不但没有变坏,并且在文学中得到很多关于人生课题的解答。
同一个时间,我的同伴一头钻进考试里。这些同学,今天我回头去看的时候,发现他们都过得不快乐。他们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有些也留学回来了,但对于感情或是婚姻各方面所发生的问题,他们都没有办法面对。
对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去触碰,因为考试不会考。
我们评断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坏孩子,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断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法律系的高才生不表示不会犯罪,他可能熟背法律条文,了解各种法令,可是对于“什么叫作罪”不一定理解。所以我们会看到“高等学府的法律系学生为了购买手机,在电梯内抢夺女孩皮包”这样的新闻。
自由是什么?罪是什么?为什么会为了一个小小的事情去伤害别人?我记得新闻出来时,所有的朋友都在说:“想要手机,我送他一个嘛,怎么会愚蠢到这种地步呢?”
这只是提醒我们,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我们从另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