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会想,已经年老的我回到故乡的森林中,见到小时候的我,该怎么回答他呢?“你即便长成大人,也会继续拥有你内心原有的一切!即便成了大人,你也要像这棵树一样,要像现在的你这样,站得笔直地活着!”
《在自己的树下》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自传性随笔集,收录文章十余篇,介绍了作者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自己的树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大江健三郎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我常常会想,已经年老的我回到故乡的森林中,见到小时候的我,该怎么回答他呢?“你即便长成大人,也会继续拥有你内心原有的一切!即便成了大人,你也要像这棵树一样,要像现在的你这样,站得笔直地活着!” 《在自己的树下》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自传性随笔集,收录文章十余篇,介绍了作者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作者简介 竺家荣,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国际关系学院日本文学、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日本文学的研究与译介,主要代表译作有:《失乐园》《天上红莲》(渡边淳一)《晓寺》(三岛由纪夫)《心》(夏目漱石)《疯癫老人日记》(谷崎润一郎)《京洛四季——美之旅》(东山魁夷)《被偷换的孩子》(大江健三郎)《一个人的好天气》(青山七惠)等。 目录 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你是怎么生活过来的 小海豹的故事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摘抄的乐趣 孩子的战斗方式 新加坡的皮球 在某中学讲课 我的学习方法 被洪流冲下来的人 坦克太郎的“脑袋” 树上的读书小屋 抵制流言的力量 一百年的孩子 孩子永远来得及 请等待一段时间 孩子也要使用“难懂的词语” ——为文库版写的后记 序言 记得是二○○七年的八月 底至九月初,以色列著名作 家阿摩司·奥兹先生偕同夫 人前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 文学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 在一次午餐的餐桌上,这位 老作家说起希伯来民族在历 史上曾遭受诸多劫难,多次 面临种族灭绝、文化消亡的 危险,却总能在非常危难的 险境下繁衍至今。究其原因 ,就是在任何时期,群居的 希伯来人都会推举族群里最 有知识和智慧的长者担任拉 比,将历史、法典和智慧一 代代传承下来。即便在今天 的以色列这个现代国家里, 拉比在社会生活中仍然扮演 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时我 便插话说道:“奥兹先生, 您以及大江健三郎先生、君 特·格拉斯先生、爱德华·萨 义德先生等人都是当代的拉 比,在不停地为人们讲授和 传承着历史、知识和智慧, 当然,更是在不停讲述着历 史的教训以及我们面临的危 机。”奥兹先生当时似乎没 再拘泥于礼节,用提高了许 多的嗓门大声说道:“对! 对!正是如此!” 这里说到的大江健三郎 先生,就是你们正要阅读的 这套丛书的作者、诺贝尔文 学奖获得者、日本著名作家 大江健三郎。这位可敬的老 作家今年已经八十四岁了, 在自己的人生中积累了许多 经验和教训,为了把这些经 验和智慧以及感受到的危险 告诉人们,特地为他所认定 的新人,也就是象征着希望 和未来的青年们,陆续写下 了《在自己的树下》《康复 的家庭》《宽松的纽带》以 及《致新人》这四部随笔作 品,并且请夫人根据文章的 具体内容绘制出非常漂亮的 彩色插图。遗憾的是,这套 中译本丛书的出版者出于设 计上的考虑,没有放入作者 夫人的插图,但已请了国内 插图画家精心绘制了封面图 ,这也是想让这套丛书展现 出全新面貌的一个尝试,期 待我们的读者会有较好的反 馈。 当年在为前三部随笔撰 写中文版序言时,大江先生 希望与“妻子一道,从内心 里期盼这些作品也被翻译成 中文并在中国出版……悄悄 期盼着将来有一天能够把这 四本书汇编成一套系列丛书 ”,而且,老作家“现在正想 象着,这四本书汇编成一套 丛书后,被中国的孩子以及 年轻的父母们所阅读时的情 景。在并不久远的将来,在 东京,在北京,抑或在更为 广泛的各种场所,假如阅读 了这套丛书的日本孩子、中 国孩子(那时,他们和她们 已然成长为小伙子和大姑娘 了吧),能够围绕这套丛书 进行交流的话……啊,对我 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最 为期盼的梦境”。让老作家 感到欣慰的是,由活字文化 、九久读书人、人民文学出 版社联合引进的这套《大江 健三郎人生成长散文系列丛 书》(全四卷)就要与中国 的读者见面,他想要讲述的 知识和智慧将被孩子们继承 ,他想要告知的历史将被孩 子们传承,他想要告诫的危 险亦将引发孩子们警觉…… 在孩子们的人生成长过程中 ,大江先生的这些讲述想必 将发挥积极作用。 …… 这类人不仅要删改教科 书中的相关历史记述,还把 大江健三郎这位诺贝尔文学 奖获得者、象征着人类文明 和良知的老作家送上了法庭 被告席,理由是大江先生在 五十多年前出版的《冲绳札 记》里,有部分内容谈到在 二战末期,面对美国军队的 进攻,日本军队曾强令冲绳 当地居民集体自杀。在保守 团体的支持下,曾参加冲绳 之战的原日军军官及其遗族 于二○○三年起诉《冲绳札 记》的作者大江健三郎先生 ,说该书中的相关表述没有 事实根据,要求停止出版并 进行赔偿…… 面对挑衅,大江先生没 有逃避,而是选择了战斗, 表示要将这场战斗一直打到 底。这种“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质 ,让我们无法不联想到另一 位可敬的作家——鲁迅先生 。所以,在倾听大江先生这 位“拉比”时,我们不但要善 于学习大师的知识和智慧, 还要继承他为了真理而战斗 到底的优良品质。 二○一九年十月十八日 于绍兴会稽山麓 导语 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真诚讲述自己的少年往事! 讲述战争创伤的亲身体验与深刻反省! 在灵魂之树下向未来的自己提问! 宽容中蕴含犀利,锋芒中展露温厚! 灵气画手绘制新版封面! 知名译者全新修订翻译版本! 面向所有年龄段读者的心灵读物! 后记 孩子也要使用“难懂的词 语” ——为文库版写的后记 1 由于写了那本书,自己 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我 这么一说,大概有人会觉得 太夸张了吧? 不过,回顾自己多年来 写小说和随笔的经历,其中 有几本书,在我看来的确是 这样的。 《个人的体验》这部长 篇小说就是其中一部。我把 光出生时的体验,包括作为 父亲的心理活动在内,并没 有歪曲事实,只是塑造了鸟 这个年轻的主人公,以虚构 的形式写了出来。我想要通 过写小说,来坚定自己的决 心,今后怎样和有认知障碍 的孩子共同生活下去。 这本书出版后四十年过 去了,在这期间,我作为小 说家持续至今的工作仿佛都 是从《个人的体验》这棵树 上生发出来的枝叶。之所以 会这样,是因为我一边写最 初的小说,一边思考的是真 正可以改变迄今为止的自己 的重要东西,还因为从那以 后,光和我、妻子,以及后 来出生的孩子们的共生,持 续不断地给我补充了养分。 光出生的那年夏天,他 还躺在医院的特护室里,妻 子也在住院时,我却去了广 岛。原子病医院的重藤文夫 院长,给我介绍了原子病患 者们与病魔痛苦搏斗以及他 们的生活经历等等,我还听 了先生介绍给我的患者们的 自述。 通过那一个星期广岛之 行,我认识到,自己一直为 处于危险状态的婴儿忧心忡 忡,关注的只局限于自己的 内心,实在是懦弱,不像个 男子汉。因此,我要变得坚 强,首先要让自己站得直直 的。为此,我决定写一篇关 于原子病患者们的随笔。以 在广岛的所见所闻,来鞭策 自己重新振作…… 就这样我写作了《广岛 札记》这本书。在这本书里 ,我开始思考核武器和人类 的问题,后来的四十年间,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成为我 作为日本人在这个世界中生 存与对新发生的社会事件进 行思考的根基。 2 现在我把《在自己的树 下》看作是开头说的那样的 书。已经进入老年的我—— 这个文库版出版时我就七十 岁了——感到通过写这本书 ,自己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变 化。下面就归纳一下出现了 什么变化。 一、我是出于让还可以 叫作孩子的年轻人阅读的心 愿写了这本书,因而觉得自 己的文章有了新意。我常常 想要温柔而明快地写作,但 也祈祷不要削弱自己长久以 来养成的表现力。在修改稿 子期间,我一直这样祈祷着 ,这样说更加符合实际。 以这本书出版为契机我 开始去中学和高中,和学生 们直接对话了。我让学生们 写文章,还帮他们修改,使 文章表达得更为清楚。从我 的角度来说,就和修改自己 的文章一样。 …… 后记写到这里,我忽然 想到,年轻人大概会觉得自 己在被人说教而产生反感吧 。实际上,我自己曾经就是 个对于大人们用“难懂的词 语”说话很抵触的孩子。而 且,现在回忆起来,大多数 时候我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不过也有时候我会感到, 大人那么说话,采用那种写 法,是因为那个大人经过认 真思考,无论如何也要这么 说、这 而且在那篇文章里,尤 其是希求这个词,甚至令我 去想象正在思考这个法律、 把它写在纸上的那些人的表 情。这个词单从词义说,也 可以说成是盼望、期望、希 望。但是,在食物和房子都 很短缺的战败国里,认真的 大人们,把今后要建设什么 样的学校的方针,跟孩子们 做出承诺。我觉得这个词是 符合该意的词语。 接下来的一句是“以创造 普及性的且富于个性的文化 为目标的教育”,如果能够 实行的话,我一定要好好受 教育。虽说还没有想好将来 要做什么,但我下定了决心 ,就跟着这个感觉走下去吧 。 精彩页 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1 在我以往的人生中,曾就这个问题思考过两次。对于重要的问题,再费脑筋也得好好去思考,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即使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但是花时间认真去思考本身,也会使你今后想起这个问题时,觉得是很值得的。 幸运的是,我每次思考这个问题时,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答案。甚至可以说,是我这一生中获得的无数答案中最好的答案。 我最开始对“孩子为什么要上学”的问题产生强烈的疑问——还不是思考,是在我十岁那年的秋天。那年夏天,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打败了(日本是在和美国、英国、荷兰、中国等国打仗)。也是在这次战争中,原子弹第一次被投在了人类居住的城市里。 由于战败,日本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到战败之前,我们这些孩子,包括大人,一直被灌输的是:要相信我们日本最强有力的天皇是一位“神”。可是,战败后我们明白了,天皇也是人。 交战国中,美国是我们最惧怕、最憎恨的敌对国家,而现在,这个国家是日本要从战争废墟中重新站起来的最为依赖的国家。 我小小年纪也觉得这种转变是对的。我懂得了,比起“神”主宰的社会,还是人人享有平等权利、携手共进的民主主义要好。我还切身感到,从此不必再去当炮灰,不必再以杀敌为名去别的国家杀人了——也可能被人家杀死,是多么巨大的变化。 可是,战争结束后一个月,我就不想去上学了。 这是因为曾经一直跟我们说天皇是“神”,要我们向天皇的照片顶礼膜拜、说美国人是“恶魔”“禽兽”的老师,从战败那天起,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若无其事地说起相反的话来,而且也没有跟我们解释一下以前的看法、教育方法是错误的,应该反省,等等。总之,老师极其自然地开始教我们说“天皇也是人”“美国人是朋友”这样的话了。 美国兵开着几辆吉普车,进驻了森林峡谷中的小村子——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学生们摇晃着自己做的星条旗,夹道欢迎他们到来,还朝他们喊着:“Hello!”只有我从学校悄悄溜出来,跑进森林中去了。 从山上俯瞰山谷,汽车模型似的吉普车沿着河边开进了村庄,虽然看不清楚只有豆粒大小的孩子们的表情,可是,他们喊的“Hello”我却听得一清二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2 第二天早上,我一到学校,就从学校后门出去,进了森林,自己一个人在那里一直待到太阳落山。我带了一本厚厚的植物图鉴,照着图鉴,一一比对着每一棵树的名称和特性,把它们都记在脑子里。 我们家从事的工作与森林管理有关,所以我把各种树木的名称和特性记下来,将来也派得上用场。森林里的树种多得数不清,甚至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特性,这让我着了迷,实在太有趣了。至今我还记得的一些树木的拉丁文名称,就是那段时间在森林里实地学到的。 我不打算去上学了。自己一个人在森林里对照着植物图鉴,把各种树木的名称和特性记下来的话,长大以后靠这些知识就可以养活自己了。再者说,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对树情有独钟,而学校里没有人能和我一起谈论它们,无论老师还是同学。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去学校,学那些和将来的生活毫无关系的东西呢?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