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晚年可能是人生最好的阶段,也可能是人生最坏的阶段,究竟结果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行动。”布兰迪斯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认为,晚年生活虽然可能充满挑战,但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最有价值的时光。 《相约星期二》令莫里的传奇故事为全球读者所熟知,带来无数感动和力量。在这部其人生最后的作品中,他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倾囊相授,娓娓道来动人的老年故事、睿智的生活思考,与我们分享如何在生命将尽的忧愁与恐惧中拨云见日,谱写出生活的点点热望。 在这部饱含诗意和哲思的作品中,莫里为“恐老症”开出一剂良方,邀请我们走出自己的小天地,闯向更大的世界,探索未知、解锁惊喜,抵达幸福的彼岸。莫里绘制了一张导航未来的路线图,鼓励我们接受生命的馈赠,大胆去爱、去创造、去体验、去联结,在衰退、失落和死亡的前景中找到意义和快乐。 任何时候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都不为过!《最好的年纪》不只是一本写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指南,更是写给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之书。无论年龄几何,我们都可以拥有无尽的活力、创造力和洞察力,活出最大的精彩。 作者简介 莫里·施瓦茨,布兰迪斯大学受人爱戴的社会学教授。在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的作品《相约星期二》出版后,莫里成为知名人士,被来自全球的众多读者熟知。莫里一生致力于帮助人们理解个体与社会、他人与自我的关系,关注社会正义,重视每一个人的价值。曾与艾尔弗雷德·斯坦顿合著社会心理学领域经典作品《精神病院》。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豁然开朗 第二章 平衡情绪 第三章 化解内心的矛盾 第四章 延展你的意识 第五章 摆脱年龄歧视 第六章 解答晚年的困惑 第七章 达成和解 第八章 安享晚年 第九章 成为更好的自己 后记 附录 序言 千禧年刚过,我有幸与 这部书稿久别重逢。父亲离 开我们已经有一段日子了, 而这部作品就一直安静地躺 在他书房的抽屉里。父母一 直住在牛顿维尔,他们的房 子很漂亮,门前种着一棵枫 树。家人发现书稿后,经过 认真讨论,决定由我对其进 行编辑,然后落实出版相关 事宜。 父亲生前曾以为这部作 品将是他对社会所尽的最后 的绵薄之力,完全没想到米 奇·阿尔博姆的经典大作《 相约星期二》的问世。我相 信,所有熟悉《相约星期二 》的读者都可以通过这部遗 作加深对我父亲的思想的了 解。父亲最关切的就是帮助 人们改善生活品质,他在书 中设计了各种实用的方法和 技巧,希望大家能以更加浪 漫、积极、快乐的心态面对 衰老。 我很庆幸自己在父亲创 作本书的过程中(以及后来 的日子里)有机会与他促膝 交谈,讨论书中的各种想法 。1989年春夏之交,我在 经历了漫长的亚洲旅行后终 于回到了牛顿维尔的家。父 亲当时正在潜心创作,这部 作品他从1988年写到1992 年,历时整整四年。我若不 是当初有机会与父亲深入探 讨书中的观点,恐怕很难在 他离世多年后让这本书与大 众见面。 在编辑过程中,我一直 努力沿用父亲的语言风格。 他的叙事方式兼具两大特点 :既深刻专业,又深入浅出 。我希望自己的编辑不会破 坏父亲浑然一体的语言特色 。 父亲真是太有先见之明 了,竟然能够参透几十年后 社会的发展趋势。他一直致 力于打造和谐的生存环境, 希望老年人不再因为年纪而 受到歧视。他毕生都在关心 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正如 高级法院“1954年布朗诉教 育委员会”的经典案例所示 ,遭受排挤、内心自卑的人 特别容易形成无法修复的心 理伤害。父亲接触过太多老 年人以及正在迈向老年阶段 的群体,他了解他们内心的 自卑,希望通过这本书改变 他们的错误观念。 基于(经由科班训练得 来的)心理学理论,父亲在 书中提出了各种实用的方法 和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拥有积极向上、活力满满的 老年生活。有些建议可能会 让人感觉似曾相识,比如第 三章提出的独处的快乐,近 年来市面上的确出现了很多 探讨快乐的作品。此外,大 家还会发现另一个贯穿全书 的理论,那就是佛教的正念 。 本书采用了片段式的叙 述方式,旨在增加作品的可 读性。父亲生前一直认为, 人生的本质就是一连串的小 片段和小插曲,这刚好与本 书的片段式风格不谋而合。 这部作品与《相约星期 二》虽然都在倡导人道主义 和普世关爱,但二者截然不 同。米奇的大作用凝练的语 言探讨了我父亲为心理学、 社会学所做的贡献,以及他 的个人价值;而本书更加随 性灵动,父亲为了更好地说 明问题,在书中提供了丰富 的例证,讲述了很多故事。 或许可以这样说,两部作品 虽然风格迥异,在内容上却 做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相信,父亲对此一定深 感欣慰,毕竟他最喜欢的哲 学理论就是“对立的张力”。 我很荣幸我能把父亲的 想法呈现给广大读者朋友。 本书是他病魔缠身前最后一 部大部头作品,在编辑书稿 时,我仿佛再次听到了他讲 话的声音,再次回到他的书 房与他探讨书中的真知灼见 。没错,“每个人都可以摆 脱外界压力,学会浪漫地变 老”。 ——罗布·施瓦茨 2021年6月于马萨诸塞州 的布鲁克莱恩市 导语 无论你家世背景如何,本书都能为你提供切实的帮助。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导致不同的老年状态:一辈子从未工作过的人与被迫退休的职业人士步入晚年后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同样,从小就身患残疾或重病缠身的人与身体始终强健的人面对衰老的态度也会天差地别。人生经历会影响老年生活,也会在衰老的过程中带给我们不同的困扰。 亲爱的读者朋友,在阅读本书时,你可以着重关注那些能让你产生共鸣、发挥想象的信息和内容。 后记 1995年,父亲离开了这 个世界,但他始终活在我的 心中。此次编辑父亲留下的 文字,更是让我深刻感受到 父亲对我的影响,一段特别 的往事也随之浮现。 那是1989年的春天,我 刚刚结束为期十八个月的亚 洲背包之旅,风尘仆仆地回 到了波士顿。在那十八个月 里,我一路奔波,搭车去了 位于中国西藏西部的冈仁波 齐山区。我的这次旅行让家 人非常担心,因为他们很难 与我取得联系,父亲甚至专 门在这本书的第四章提到了 他当时内心的恐惧。 父亲是一位社会学教授 ,主攻方向为心理健康,因 为表现突出,退休时布兰迪 斯大学还特意授予了他荣退 证明。他开玩笑说,所谓荣 退,就是“因为没有什么建 树,所以容许退休”。出于 职业习惯,父亲一直对社会 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他发 现老年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 一直低人一等,而且不断被 边缘化。对此,他非常担心 ,但更令他难过的是,老年 人也会觉得自己不中用,因 而晚年大多过得非常痛苦。 于是,他决定为老年人指明 道路,让他们将风烛残年变 成明亮璀璨的人生阶段。就 这样,父亲决定专门为老年 人撰写一部作品。 早在我回到父母那栋位 于西牛顿山上的安静街区的 房子前,早在我进门放下破 旧的背包、洗去中国西藏的 尘土和印度的沙砾前,父亲 就已经有了撰写这本书的想 法。说来也巧,就在他潜心 梳理框架、撰写章节、深入 分析时,我刚好有四个月的 休整时间。四个月过后,我 将搬去日本,在那里住些日 子。我庆幸自己有时间与他 讨论书中的想法,这四个月 对我来说非常特别,我没有 具体的工作,也没有来自神 秘东方的召唤。父亲刚好也 愿意与我这个年轻人聊聊这 本关于衰老的作品,他想看 看我会给出怎样的反馈。 父亲一直有着强烈的使 命感,他希望老年人不要因 年纪的增长而没落沮丧,相 反,老年人应该感到无比欣 慰。这本书刚好给了他一个 契机,让他可以将之前在课 堂上和心理咨询过程中谈到 的很多理念进行系统的梳理 和汇总。(父亲除了教书, 还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与 人联合创办了一家名为“温 室”的心理诊所,旨在为更 多人提供免费/低价的心理 咨询服务。)父亲在这本书 中为老年人提供了很多建议 ,包括如何“拥有正常的生 活”,如何继续热爱生命, 如何坚持学习,如何参与社 区活动,如何避免与社会脱 节,等等。 1988年至1992年的四年 里,父亲一直潜心写作,下 笔千言,成果显著。只可惜 ,刚完成初稿,他就被诊断 出了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此后便无法在这本书上 投入更多的精力。 多年后,我重新发现了 这部手稿。听说我想将其出 版,母亲非常支持,不过她 也表现出了专业的严苛。我 俩详细讨论了编纂这部作品 的重大意义和具体做法,讨 论的过程甚是烦琐,因为我 当时住在日本,每年只会在 固定时间回波士顿探望家人 。父亲在专业领域有太多建 树,所以时常会把各种想法 融合在一起。另外,他写东 西喜欢面面俱到,导致有些 想法很难被处理。总之,父 亲的作品在最终出版前还需 要认真编辑和修改。 母亲绝对是我的最佳帮 手,我俩经常谈起她之前帮 助父亲编辑、修改学术著作 的经历,那是父亲最早问世 的两部重要作品,分别为《 精神病院》(The Mental Hospital,1954-)和《精神 疾病患者的看护工作》 (The Nurse and the Mental Patient,1956)。 此外,母亲和父亲还合著了 《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关怀 》(Social Approaches to Mental Patient Care,1964 )一书。 《精神病院》一书算得 上父亲学术创作上的分水岭 ,另一位作者是当时非常有 名的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 ·H.斯坦顿,二人在书中详 细阐述了治疗环境、医务人 员的兴趣爱好以及医务人员 之间的关系对住院治疗的精 神病患者可能造成的巨大影 响。 正是这本书让父亲成为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领 域的佼佼者,布兰迪斯大学 因此授予他终身教授的职位 。这部作品影响了一代相关 领域的医务人员,为推动整 个行业朝着人性化治疗精神 疾病方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我一直以为,父亲想在 此基础上有所超越恐怕得等 很多年,结果证明是我狭隘 了。两年后,父亲的第二部 专著《精神疾病患者的看护 工作》就问世了,而且再次 在精神病学界掀起了波澜。 父亲在书中阐述了精神疾病 治疗中护士应该扮演的角色 ,详细说明了护士应该以何 种方式与患者交流。 毫不夸张地讲,母亲在 父亲所有的学术创作中都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也基于 自己的研究出版了多部作品 。1968年,她开始在麻省 理工学院的精神病诊所任职 ,之后撰写了大量论文,有 些是独立完成的,有些是与 著名精神病学专家默顿·凯 恩共同撰写的。总而言之, 母亲不仅熟悉父亲的想法, 而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完全可以胜任指导我编辑父 亲遗作的工作。 编辑工作持续了很长时 间,但过程十分愉快。我相 信,如果父亲在天有灵,知 道自己1989年的研究能以 这样的方式与读者见面一定 会 书评(媒体评论) 社会普遍存在的年龄歧 视让我们害怕衰老、拒绝衰 老,让我们忽略了“年纪”的 丰富内涵。莫里教授以其亲 身的经历和思考,以精练、 朴实、动人的文字,告诉我 们如何享受豁达、平衡、充 盈的年纪。 ——彭华茂,北京师范大 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 师 年轻人对于衰老的恐惧 ,实际上是对那个他们想象 中的“老年”的担忧。然而, 《最好的年纪》一书,从老 年人的视角出发,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对老年生活 的积极理解。它不仅是对老 年人的一次致敬,也是对所 有年龄段读者的一次启发。 愿每位读者都能通过这本书 获得面对“老化”的勇气和智 慧。 ——张昕,北京大学心理 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 士生导师 对于许多人而言,“老年 ”意味着人生航船驶入一片 沉默但凶险的水域,除了等 待最后的触礁,别无可能。 莫里教授以他毕生的经验和 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为我们 提供了一份难得的“航行手 册”,帮助我们以一种求实 、乐观又饱含深情的态度, 重新发现这段旅程的可能性 。 ——袁长庚,人类学者, 云南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 授《相约星期二》让我们认 识了罹患渐冻症依然乐观坚 强的莫里教授,在《最好的 年纪》中,他再次邀请我们 踏入生命的长河,深入思考 衰老与死亡,了解生活的真 谛。只有直面衰老和死亡的 真相,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 每一寸光阴,在创造和关系 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价值。 ——张萌,作家,代表作 《人生效率手册》 《最好的年纪》是一部 很美的作品,它向我们证明 生命存在的每一刻都是宝贵 的,逆境也是人生旅程的一 部分。有幸读到这本书的人 将获得启发,得以重新思考 衰老、病弱,以及生命的终 结,拥有更高的人生智慧。 ——迪帕克·乔普拉,医 学博士,全球身心医学专家 与人类潜能研究领域先驱变 老意味着变得更好,但前提 是我们必须遵循《最好的年 纪》一书的建议。无论年纪 多大,你都能过上健康而充 满活力的生活。 ——丹尼尔·H.平克,《 后悔的力量》作者 精彩页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上了年纪时内心的感受:最开始是害怕,然后是困惑,之后是抑郁,后来慢慢理出点儿头绪,最终才算情绪稳定地接受了现实。 在1984年5月我六十七岁之前,我的身体一直都非常健康,我从未思考过生病、衰老等问题,甚至忘了社保部门已经把我登记为老年人口的事实。我从未把自己当成老年人,潜意识里对衰老可能还抱有一定的成见,认为衰老就意味着年衰岁暮,意味着人生开始“走下坡路”。当然不会有人羡慕老年人,谁愿意成为——或是被当成——“老人”呢? 退休前,我一直在大学任教,周围全是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就连大部分同事都比我年轻。工作之外的朋友也是如此,几乎没有人比我年长——就算偶尔有几位,也个个“老当益壮”,根本看不出实际的年龄。退休前,我身体硬朗、精力充沛,很多项目中都有我活跃的身影,我也会为自己年轻的状态和活力感到骄傲。就连我的心血管医生都说我的心脏状态非常年轻,只有二十多岁,这无疑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总之,我大半辈子都在维持自己“年轻”的形象,极力回避自己年近古稀的事实,其后果就是我从未认真思考过晚年将要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我对普遍的衰老一无所知,对自身的衰老也毫无意识——无形中,我已经成了谄媚年轻、贬低衰老的主流文化的牺牲品。 然而,1984年的春天,一切都变了,我不仅突发严重哮喘,前列腺还出现了问题,甚至到了做手术的程度。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我毫无思想准备:哮喘是无法根除的慢性疾病,前列腺问题则是我上了年纪的有力实证。顷刻间,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衰老,人生一下子陷入了危机。然而,承认衰老的过程并不好过,我需要正视自己的年纪,正视身体的脆弱,这让我情何以堪? 不过,我马上认识到,我必须重新振作起来,我要厘清思路,想清楚该如何把握未来的岁月。我想好了,一定要努力追求之前提到的三个目标,从而让自己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我心意已决,我要健康地老去,尽量保持好身体的状态。于是,我开始坚持游泳,关注饮食,服用营养品,每周做一次全身按摩,还尝试了一个疗程的针灸来减轻哮喘的症状。在精神层面,我养成了冥想的习惯,学会把更多精力用在家人和朋友身上,当然,我也会给自己留出独处和放松的时间。我会尽量回避那些会产生“毒副作用”的社交关系和社交场合,也学着慢慢接受了人终有一死的结局。 就这样,病痛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必须提高警惕,接受衰老、正视死亡,同时还要努力改善生命的质量。 六十七岁的我正式步人了晚年。不过,我越是琢磨就越是不解,自己之前为何会对衰老抱有那么多错误的认识?只可惜,我的潜心思考常常被哮喘打乱节奏;待到症状有所好转,我会忍不住抱怨命运的不公,数落自己身体不够争气,继而陷人深深的绝望。心情压抑的我一心只盼着能够回到从前,回到身体无恙的日子。后来,我病情好转,总算恢复了教学、咨询和心理辅导等工作,再次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我可以相对自由地呼吸,可以继续从事做了几十年的工作,这难道不是老天对我最大的眷顾吗?再后来,病情彻底得到了控制,我又找回了曾经的潇洒,再次开始幻想美好的未来。我想好了,未来的日子我要用富有创意的方式浪漫地变老:我要去冒险,寻找机会培养新技能、培养兴趣爱好,我要结识新朋友,我要维系曾经的情谊。 身心的折磨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病痛无疑会对人的情感、斗志和认知造成巨大的影响。我刚得病时心情压抑,状态消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到了第二个阶段,我意识到自己其实可以走出病痛,心态也随之积极起来。到最后阶段,我感觉自己重新燃起了斗志,又可以好好生活了。这次,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衰老,也看到了继续发掘潜能的希望。我开始关注自己对衰老的感受和心态,开始记录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 病痛向我提出了几个重大问题,我相信其他步人晚年的人也会有与我一样的困惑:我将如何走向衰老?我该如何正视死亡?我怎样做才能对人生充满希望,才能更加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 哮喘虽然令我十分痛苦,但并不妨碍我在大学教书。我到了七十岁才从高校退休,之后继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不过,退休确实让我不得不认真思考“余生该如何度过”这一问题,我不想一味地增加心理辅导的接诊时间,希望找到其他的事情让自己充实起来,重燃对生活的热情。朋友建议我写一本关于衰老的书,说这不仅可以帮助我安度晚年,还能惠及更多像我一样的老年人。有了这位朋友的建议,才有了本书。 没错,我的积极心态或许要归功于身体状况的好转,但老实讲,若想实现成长、安度晚年、成就更好的自己,身体健康并非必要条件。至于缺钱、病痛或残疾会不会影响晚年的幸福,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贫穷、病痛或残疾的严重程度,二是个人的意志品质。可以这样说,除非遭遇极端不幸,每个人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