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作品的解读,还原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追求。作者从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讲起,每日一讲,共十五讲,描绘了其出身、身边人物群像、感情与婚姻,进而分析其诗作的美学内涵以及宗教对其创作的影响等。
李商隐的诗常被人说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而作者的解读平易晓畅、引人入胜。作者以诗意的语言、丰富的细节、独特的理解,描绘出一个有别于以往认知的鲜活的李商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商隐十五日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让眉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作品的解读,还原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追求。作者从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讲起,每日一讲,共十五讲,描绘了其出身、身边人物群像、感情与婚姻,进而分析其诗作的美学内涵以及宗教对其创作的影响等。 李商隐的诗常被人说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而作者的解读平易晓畅、引人入胜。作者以诗意的语言、丰富的细节、独特的理解,描绘出一个有别于以往认知的鲜活的李商隐。 作者简介 李让眉,青年诗人,生于北京。所作诗词作品散见于《诗词界》《诗潮》《诗刊》《安徽吟坛》等刊物,《诗词年选》《当代海内外诗词选》等书籍,《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等当代学术论文。出版有历史散文集《所思不远:清代诗词家生平品述》。 目录 第一日 为什么是李商隐? 留得枯荷听雨声 第二日 李商隐的时代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第三日 李商隐身边人物群像 高楼风雨感斯文 第四日 李商隐的诗学偶像 天河夜转漂回星 第五日 李商隐的感情 偷桃窃药事难兼 第六日 李商隐的婚姻 帘外辛夷定已开 第七日 《燕台》之分析 风光冉冉东西陌 第八日 李商隐《无题》之猜测 相见时难别亦难 第九日 《无题》:介于真实与想象之间 凤尾香罗薄几重 第十日 李商隐《无题》中的中国式审美 来是空言去绝踪 第十一日 有题目的无题:《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第十二日 李商隐的咏史诗《马嵬》(二首)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 第十三日 宗教基因和诗的演变 萼绿华来无定所 第十四日 宗教的后身与李商隐的变化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第十五日 看世界,用李商隐的滤镜 梦为远别啼难唤 后记 序言 《李商隐十五日谈》是 李让眉所著第二部古诗词相 关的作品,结合前一部反响 良好的《所思不远》来看, 她似乎正在营建一座展示历 代中国诗人群像的长廊,要 人物逼真翔实的那种——所 思不远,其愿甚大。令人讶 异的是,这偌大愿心却发于 这样一位秀气的邻妹,又未 闻有放逐失明膑脚之事发生 ……好吧,这不是重点。重 点是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更不是仅以一掬文艺青年的 风雅所能支撑的。艺文为世 所重,亦为世所轻。李让眉 走着一条逆行时风之路:榨 水分、拂浮屑,九蒸九晒。 她笔下的古代诗人们眉目要 清晰、行止须有据,一个个 细节一笔笔描出来,让读者 们“在场”,从而产生与古人 促膝对坐般的真切感受。诚 意加死功夫当叫什么来着? 工匠精神。对了,李让眉还 真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 稍微过度的足工足料, 似乎暴露了李让眉对自己非 国学科班出身的不自信—— 但也正因如此,这本小书非 常好看、耐看。记得当今研 究李商隐的专家骆冬青先生 原就是学理科的,而古之士 人经史之外莫非副业,李让 眉面前这条长廊里的各位, 可不也都是副业巨人么? 董仲舒言“诗无达诂”, 也即说诗是容许不确定性存 在的。然盛唐开千古风气, 却大抵只李、杜风格二种以 及其他,皆不出赋比兴之廊 庑,直至李商隐《无题》始 ,不确定性才真正作为一种 本体属性而不仅是表现手段 登上诗的舞台,即以文字本 有的气味、音色、质感建构 起一种类似交响乐的情绪传 达路径。这是中晚唐最裱丽 的一抹暗红,是一块宣示了 主权却又不曾真正开发的新 的疆土。李商隐是远远超越 他那个时代的,甚至到了今 日,我们也未能习惯多元、 多种可能性,甚至是多个结 局的故事。西昆诸子只看到 了李商隐诗表层的华美,后 学更多耽于索隐、强求达诂 ,分不清李诗与文字狱年代 文人玩弄障眼法的区别。唐 诗、宋词、元曲……中国诗 宁可不停地变换载体、原地 重绕赋比兴,也不愿探索未 知与不确定,这是令人遗憾 的。很高兴看到李让眉早早 地注意到了李商隐,以及他 身后这块荒芜的疆土。 又值得庆幸的是,这本 《李商隐十五日谈》并非全 经美学之门而入——那将会 是一本为小众而写的大部头 ,付梓之日,便是束阁之时 。李让眉正在营造的诗人群 像长廊,其实更近于讲中国 故事:当代中国人与祖先的 隔阂,绝不下于与西人的隔 阂。把中国故事讲给中国人 听,乃是一件怪诞而迫切的 事情。 在众多故事讲员中,讲 得最好的就是李让眉,这个 判断一是来自客观——比对 过当下国学圈中的成名之辈 ;二是出自主观——第一次 与李让眉见面是在某次诗词 峰会上,那时她还是个怯生 生的大学生,与诗人大咖们 对坐,不经意间的言谈中每 有大气侧漏。当时联想到的 是小郭襄,后又摇摇头,觉 得不尽然——其实,我不过 是想把那帮诗人称为“西山 一窟鬼”罢了。 导语 时代边缘游走的小人物,诗歌史里寂寞的巨人。 《李商隐十五日谈》是一部别具一格的李商隐诗传。 本书是当代诗人对古典诗人的解析,细节丰富,理解独特。 余世存、陈立人、雷格、杨虚白、刘晓艺鼎立推荐! 后记 这本小书整理自一套讲 稿。我口才本不佳,应下了 这样的开口差事,只是因为 无法拒绝“李商隐”这个名字 。我曾研究过不少诗人,有 时为他们的诗,也有时只为 诗后的人,至今尚未停手。 在尚看不清边际的前路,我 早有终将遭遇李商隐的自觉 ——虽然本以为这照面会来 得更晚些,晚到我自认做好 了万全的准备,但真正且说 且录走下来我才发现,准备 本就不必完全,也没有完全 。一场偶遇,总会比审视、 调查或窥探要来得愉快。 于是计划中的讲稿最终 在这样的愉快里变成了漫谈 :说是我硬拉你说个山跑场 马也好,说是不设听众的空 中语也不妨,它不见得全面 ,但好在能尽兴。十五天, 从局促紧绷到快然投契,更 到随心率性而无不可言,你 当能看到这样的变化——我 也不曾试图在最终的修订中 抹平它。 这是时间的力量,而时 间,本也是诗的一部分。不 同于一些横空出世而浑难理 喻的天才,李商隐是个能生 长也会呼吸的诗人,他的诗 歌遂可看作时间的垒和。虽 则他看似并不屈从于线形的 时轴,而更偏好将之打散再 行重构,甚至隔开不同的流 速,任两股时流一快一慢, 交错并行——但究竟他是时 间的解人,也清楚地知道并 能娴熟地运用它的分量。敬 畏与依赖成其人相,而拨弄 与量校则脱乎神相。这十五 章漫谈,正是在这样的入神 交界之间,各自找到了位置 。 我们不妨将这本小书比 作为空中神影绘制的一张画 像:第一日以接受史打底稿 ;第二日便以身世刷轮廓线 ;第三、四日以周遭人物设 衬色;第五六日则以感情丰 盈其肌理、点染其眼波;第 七至十二日解诗,细绘衣纹 披帛、宝珠法器;第十三、 四日说宗教,则可造云雾、 起背光了——当然,画中之 神再出尘,这张小影最终还 是要挂回到人间的粉墙上, 以此,我们方能走到第十五 日的回归、对视与冀望。 书依讲稿改成,因此语 言上保留了口语习惯,而并 未将语言调度的野心加诸其 上。这虽与我预想的样子不 同,但真正面对这套成稿时 ,我倒更感受到了这样平易 表达的合宜。 面对这样的个体,任何 曲转和变化都是对读者的进 一步干扰——不论滤镜是否 有自己的美学意义。平实化 的讲述并不出于呈授的态度 ,而只近乎介质的自觉:李 商隐自身已太擅掩映了,他 的遭际与哀欢多在事典的颠 倒虚化中模棱恍恍,渐至失 真——甚至对某些读者而言 ,这失真几能致幻。要破除 幻觉,见到李商隐本身,阵 中人当已不能再多承受一层 幻术。前路多艰,我虽不乐 翻译,行来也究须将绊子拆 拆。然每人皆有自己顺手的 路数,愿你只看着我且谈且 着手便好,万莫带累了自己 的习惯:我们要见的,本不 会是同一个李商隐,而我手 头的纽襻,也不一定就系在 你的包袱上。 限于篇幅,这本书中选 的诗不多,我谈得也任性, 但诗本便不必是知识点的载 体。它存活于察觉、碰触, 甚至可能存活于消逝之隙。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说得愈 放诞率意,抛给灵机的着力 点反而多些——那么诗的闪 现、栖生或者也便容易。 嗯。翻这本小书时,我 希望你就是抱着这样轻松的 兴味和我坐在一起的。 我们且一同听任诗和李 商隐来是不来。 书评(媒体评论) 名家之诗传世,会经过 历史的多维度审视,历史也 借名家诗作淘洗历史和现实 中的人物。让眉写李商隐之 所以让人期待,开卷而不忍 合上,是因为她的文字值得 我们如此信任。在本书中, 我们不仅看见了一个当代诗 人对古典诗人的导读、复现 或招魂,而且见证到让眉本 人的视野和体贴。读本书既 为李商隐欣慰,也为作者赞 叹!这样双重的收获在当下 阅读中是少见的。 ——著名学者、诗人、思 想家余世存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 何妨片语时。”李让眉之解 玉谿生,文献上虽亦旁搜远 绍,博采诸说,然从未以力 强析。在能解的地方,她将 七宝楼台试拆作满堂珠玉, 在不能解的地方,她将不可 言说仍存为不可言说。作者 以晶莹剔透的一颗今心,柔 软地、懂得地、如羽般覆盖 了百代之上那颗蕴藉缠绵的 古心。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晓艺 李让眉富于觉察力的文 字,将李商隐从1200年前 拉回到我们身边。她对李商 隐的还原,除去历史语境和 艺术维度的考量,更有对一 种可能的当代性的追索,从 而揭示了诗歌将自身向未知 开放的根本属性。 ——诗人、译者、初岸文 学总编辑雷格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 天地入扁舟”曾是我年轻时 最喜欢的一联诗,然一百个 读者,也未必能读出一个略 清晰的李商隐。让眉君自谦 说这是一本入门读物,可十 五帧画面犹如背影板、朋友 圈、感情线,恰可为我想象 补足玉谿生谜样的面目。 ——著名武侠作家杨虚白 精彩页 凡事有本源,发愿也当存个初心。因此,在这十五天的漫谈开始之前,我想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此时此刻,我们——也就是我和你两个各自独立的人,会选择李商隐作为分享这段时光的载体?你尽可思考你的答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却想先讲一桩闲事。 2020年出了这样一则新闻:有个小姑娘认为,李商隐抄袭了某位古风作者的灵感,于是发帖号召粉丝们去搜索他的相关信息。被骂上热搜后,她道了歉,说自己本以为李商隐是一位现代网友,不知道原来是个“冷门诗人”。——知识盲区并不值得嘲笑,小姑娘的委屈是实在的。只是对知道李商隐的那部分人而言,这句话提供了丰富的玩味空间,让他们有了荒诞、割裂或者单纯的优越感。从传播学意义上看,这则新闻呈现得很高级。但是,回到事件本身,我们更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李商隐的影响力有壁垒。 我想谈谈李商隐,初心就和这件事有点关联。我总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对他多一点儿了解,虽然这点儿了解里必然存在偏差。 人间永远不可能再次得到一个原原本本的李商隐了,但即使只能拥有一个朦胧的影子,我们也不妨去看上一会儿,就好像看着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写到的无量玉壁:山谷里逍遥子和李秋水两位高人相对舞剑,影子反射投在山壁间,就这几点朦胧的剑影,已经足以让无量剑几代弟子参悟几十年。只要本体足够美,即使是影子,也有意义。 现在,如果你仍觉得刚才的问题不好回答,我想请你将它简化成另一个问题:你所了解的李商隐是什么样子的? 大多数人都知道唐朝有李杜,也有小李杜。李商隐就是这个小李。上学后,我们也在教学大纲要求下背过他的《登乐游原》《锦瑟》和一两首《无题》。他擅长写格律谨严的近体诗,情感丰富,表意却总朦胧不清,不爱把话说明白。如果你读过《红楼梦》,或许会记得林妹妹跟宝玉说过不喜欢他,但话音没落又赞了“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诗一不过,她记错了,应该是“枯荷”。 若你再熟悉一些典故,应该也能看出“商隐”这个名字的含义:商山的隐士。它指的是汉高祖刘邦深为敬重的、出山就能匡扶天下的四位老人——商山四皓一西晋的史书《高士传》里说他们“修道洁己,非义不动”,所以李商隐字义山。有了这层领会,再想想李商隐的生平,你可能就会隐隐被这个名字刺心:他一辈子仕途不顺,虽然志向很高,但到死都没能得到过匡扶天下的机会。 再喜欢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在大历史的视角中,他只是个在时代边缘游走的小人物。但我们之所以仍会谈起他,是因为这个小人物在诗歌史上是个巨人——虽然是个寂寞的巨人。 活着的时候,李商隐应该也算有一点儿诗名,只是远没到大诗人的份儿上。《全唐诗》一首首翻下来,你会发现和他有过酬答往来并且留下了记录的只有四个人,除温庭筠名气大些,其他人在文坛地位都不高。在晚唐五代的史书记载中,李商隐被归入苦吟一派,时人都说他才命相妨,是可怜可叹的。 这种评价没有任何信息量:它本来就是千古以来怀才不遇的文人们共用的一张脸谱,给贾岛、给孟郊或者给李贺都不违和,丝毫没展示出李商隐的个人特色。 那段时期,人们欣赏他的文章多过诗。各家选本对义山诗的考语都是绮艳、华美——虽然听着也像好话,但在我国文人的价值体系里,这实则并不算很高的评价。美、艳,意味着格调不高:雕饰太重,文胜于质,这不符合中国崇尚天然、讲究如出无意的审美。极端情况下,别有用心的人更可以把这种诗风解读为儒家所不齿的郑卫之声,借此作出作者才高于德,是轻薄文人的推定。 李商隐的名气,或者说热度到北宋才慢慢兴起。诱发点可以追溯到一个偶然事件。宋初诗人杨亿无意发现了李商隐散落在民间的诗稿百余篇。遍经搜求后,他共汇得义山诗计五百八十二首,并将之编成了一部完整的诗集。作为一代名臣,杨亿在政坛和诗坛都很有名望:他有能力用自己的审美去影响并聚集一批当时的主流文人。于是在他的带动下,宗李商隐的“西昆体”应运而生。一时间,西昆体与学白居易的白体,以及学贾岛、姚合的晚唐体三足鼎立,成为宋初诗坛一个很有影响的流派。 根据弱传播定律,凡事形成流派后,就难免会在传播需求的推动下走向表层。虽然杨亿多次赞美义山诗立意高明,但西昆体大多追随者的目光还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他们看到的是李商隐诗歌用字的考究、音韵的调和,继之应用在自身创作里,形成了求奇取巧、讲求文本美观的风气——有些偷懒的人更索性将李商隐的意象打乱重组后据为己有,这就接近于现今常说的“洗稿”。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