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飞蝗物语/陈应松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应松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陈应松的长篇小说,是陈应松笔下少数非虚构小说,水、旱、蝗害是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蝗害曾在中国土地上肆虐,是这块土地的心头大患,是祖祖辈辈的黑暗梦魇。但 是,蝗害终于在新中国科学家的手上终结了。 作者简介 陈应松,生于1956年,祖籍江西余干县,生于湖北公安县。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现为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 出版有长篇小说《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小说集《陈应松中篇小说自选集》《无鼠之家》《一个人的遭遇》《陈应松小说》《陈应松作品精选》《呆头呆脑的春天》《暗杀者的后代》《太平狗》《松鸦为什么呜叫》《狂犬事件》《马嘶岭血案》《豹子最后的舞蹈》《大街上的水手》《星空下的火车》,随笔集《春夏的恍惚》《灵魂是囚不住的》《所谓故乡》《世纪末偷想》《在拇指上耕田》《小镇逝水录》,诗集《梦游的歌手》《中国瓷器》等50多部:《陈应松文集》6卷:《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选》4卷。 小说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小说选刊》小说奖、中国环境文学奖、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梁斌文学奖、华文成就奖(加拿大)、湖北文学奖、屈原文艺奖等。2014年获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湖北文化名家”称号。曾7年进入中国小说学会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十佳。 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波兰、罗马尼亚、日、韩等文字。 目录 第一章 飞蝗!飞蝗! 1.“黄云”降临 2.有一首蚂蚱歌…… 3.老飞头,八蚱神,人吃人,人吃蝗 4.蝗虫传说,修武蝗灾实录 第二章 东亚飞蝗的前世今生 1.东亚飞蝗是个什么东西? 2.历代记蝗 3.蝗灾成因 4.有策?无策? 5.民国治蝗往事 第三章 序幕拉开 1.“打早,打小,打了” 2.泗洪蝗灾 3.飞机灭蝗记 4.中关村路19号,狼圈,源头“三所” 5.领受任务,两个研究室的诞生 6.洪泽湖边的牛棚 7.马世骏雨中叩访,“虎穴”脱险 8.死里逃生,转战微山湖 第四章 漫漫治蝗路 1.“防重于治,药剂为主” 2.洪泽湖蝗区治蝗联席会议 3.盯住蝗卵 4.考察·调查·项目 5.硕果累累 6.揭开四类蝗区的面纱 7.根除洪泽湖蝗害的锦囊妙计 8.重整洪泽湖 9.微山湖区的灭蝗与治蝗 第五章 群防群治降虫魔 1.“七化”,最好的治蝗经验 2.杀蝗往事 3.飞机灭蝗和拼命三郎 4.物候预测蝗虫趣闻 5.查残蝗 6.朱福良说 7.姬庆文讲的治蝗故事 8.村姑马玉兰 第六章 世纪骏马 1.求学,辗转京川鄂 2.留学美国,归来报国 3.创建昆虫生态研究室 4.马大帅的蝗虫经 5.由蝗虫研究到生态学 6.泰斗之路 7.挥手自兹去 8.哀恸时刻 9.众人争说马世骏 第七章 群英谱之全才陈永林 1.《北京晨报》引出的故事 2.阴差阳错的治蝗战士 3.苏联深造 4.新疆有新种 5.灭蝗傲绩 第八章 群英谱之钦俊德、邱式邦、郭郛和蝗虫分类学家们 1.桃源少年与动荡青年 2.直挂云帆济沧海 3.学生和女儿眼中的钦俊德 4.治蝗悍将邱式邦 5.拓荒者郭郛 6.蝗虫分类学家们 第九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1.实验室和饲养室 2.张泽华和他的绿僵菌 3.张龙的生物防治 4.集大成者康乐 5.揭开动物群居的奥秘 尾声 后记 序言 当我走进中国科学院动 物研究所的蝗虫饲养室,那 些传说中的蝗虫一下扑到我 面前。我这个湖北人,只认 识在草丛中安静歇息的蚱蜢 ,我认为蚱蜢是蚱蜢,并不 是蝗虫,蚱蜢是一种田野里 优美的风景,可爱的昆虫。 但北方人说蚂蚱就是蝗虫, 是那种让其赤地千里,遮天 蔽日,让老百姓啼饥号寒, 饿殍遍野的饕餮鬼蝗虫。我 现在看到的这些蝗虫着实让 人头皮发麻。 这就是蝗虫吗?它们成 群聚集,密密麻麻,一个个 土黄色和黑褐色,犹如从泥 土中蹦出来的瘟神厉鬼,天 罡地煞,在大号灯泡的照射 下油光闪闪,面目狰狞,奇 怪的足肢,诡异的眼睛和啃 噬麦苗的亢奋劲儿,像用机 器制造出来的钢铁怪物,像 是时空穿越后的某个大地的 景象(某是末世的隐喻)。它 们被囚禁在科研人员的笼子 里,就像幻化的戴着手铐脚 镣的魔兽,张着它们噬骨吮 血的牙齿,只要放出,就将 发动一场毁灭世界的战争… … 民间认为蝗灾是天谴, 是“灾仙”。据传说,湘西最 厉害的一种蛊,放蛊人是把 大蝗虫和蚯蚓捕捉来交媾, 然后暴晒七天七夜,蛊力惊 人。因为要仗恃蝗虫的神力 ,才能获得蛊法。北宋大家 欧阳修可能也对其心有余悸 吧,形容它:“口含锋刃疾 风雨,毒肠不满疑常饥…… 嗟兹羽孽物共恶,不知造化 其谁尸。”水灾、旱灾而后 必定有蝗灾,苦难深重的中 国,两干多年被蝗虫祸害甚 苦,罄竹难书,我们从来没 有战胜过这种小小蝗虫。只 是到了今天,到了新中国… …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北京颁 发。其中一项叫“东亚飞蝗 生态、生理学等的理论研究 及其在根治蝗害中的意义” ,它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 奖”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 然科学奖基本评定标准为: 在科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术上为国际领先,并为学 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 动了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 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 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可以 评为一等奖。在科学上取得 重要进展,学术上为国际先 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 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 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 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 影响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毫无疑问,“飞蝗治理” 在国际上绝对是先进水平。 这个奖颁奖的理由是这样的 : 水、旱、蝗害是我国历 史上三大自然灾害。其中蝗 灾,曾有“惟旱极而蝗,数 千里间,草木皆尽……”之 言。我国从公元前707年起 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656 年间,蝗灾就达800次之多 。我国解放前黄淮地区平均 每隔3—4年就出现一次大面 积蝗灾,蝗灾主要由东亚飞 蝗造成。 中国科学院昆虫所上海 工作站(后为中科院上海昆 虫研究所)于1952年起先后 在江苏省洪泽湖、山东省微 山湖等设立野外工作站,开 展根治东亚飞蝗研究及其分 布区域的调查研究。并与中 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后合 并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长 期协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和科学为生产服务的宗旨, 结合治蝗与改造蝗区工作进 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取得 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 东亚飞蝗的滋生繁殖与 当地的地形、气候等密切有 关,尤其是在黄淮大平原农 业区与当地的降水量以及地 面水位控制至关重要。为此 ,于1954年8月和11月中国 科学院昆虫所上海工作站分 别向中央主管部门提交了《 根治洪泽湖区蝗害建议》和 《根治微山湖区蝗害建议》 ,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 的具体实施方案。治理关键 在于蝗区治水入眼,具体措 施是拦洪蓄水,疏浚河道, 以控制湖区季节性水位变化 ,达到蝗区沿湖一定等高线 下的东亚飞蝗发生滋生地长 时间淹水,致使不再适宜于 飞蝗滋生繁殖的生态环境。 此举为控制东亚飞蝗的滋生 繁殖和扩散危害或互相群体 迁移确有实效,从而彻底解 决了我国东亚飞蝗根治难题 。 这个奖的颁发,对以马 世骏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根 治东亚飞蝗的功绩、对他们 为新中国所做的巨大贡献、 造福子孙后代的努力是一种 高度的肯定。毛泽东主席曾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 报告中着重指出,新中国农 业科学研究取得了两大成就 :治蝗与消灭钉螺。 蝗害在中国的肆虐是这 块土地的心头大患,是祖祖 辈辈中国人的黑暗梦魇。 但是,蝗害终于在新中 国科学家的手上得到了控制 并终结。中国这个庞大漫长 的农耕社会,还有什么比根 治蝗害这件事更加了得呢? 2017年,国家又授予康 乐领导的研究团队自然科学 二等奖,获奖项目是飞蝗群 聚的分子机制。奖励他们在 动物群聚的分子调控制理上 取得的基础性突破。一个小 小的蝗虫国家先后两次颁奖 ,它背后的故事一定非同一 般…… 导语 本书是一部非虚构长篇报告文学,是一部真实的治蝗过程的报告,以我国几十年间在治蝗一项上取得的震惊中外成就的主线,分不同阶段介绍了不同时期所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期间科学家们的心路历程和不放弃的信念令人敬佩、感动。 后记 《飞蝗物语》这本书终 于完成了,是在2018年开 始的这天,天气虽然寒冷, 但我的心里却是暖洋洋的。 这本书的写作对我来说是一 个比较艰难的任务,具有挑 战性,从采访到完稿历时一 年多。飞蝗有趣,但太过专 业而枯燥,中国治理这一孽 虫的过程因为太漫长而让我 很难在笔下聚焦。为此我想 了些办法,都是一个目的, 为了不太让人读着枯燥乏味 。虽然感觉还是不够,不过 我已经尽力了。 我要感谢中国作协交给 我的这一任务,让我有机会 接触到这一批研究和治理蝗 虫的科学家,我在他们身上 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让我接 触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拓 展了我的写作疆域。我要感 谢动物研究所办公室的盛宪 锋主任,他安排接待我的采 访,非常细心周到,特别是 在提供资料方面,他花费了 不少精力为我寻找,让我的 写作有了充足的材料。我还 要感谢我的家人,为将一些 资料变为电脑上的文字,付 出了太多时间。 当然,我要感谢我自己 ,能将飞蝗这一昆虫弄懂, 将治理它的过程梳理清楚, 将我国劳动人民与它们的斗 争史重捋一遍,实为不易。 也因此,我可能成了半个蝗 虫专家,至少可以将蝗虫说 出个子丑寅卵来。所以,这 次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 过程,自然科学,其实是我 非常喜欢的。我因此而获益 良多,在我生活的储存仓库 里藏起了不少干货,这本书 只用了一小部分素材。以后 ,我会继续用虚构写作来关 注这一领域,来关注这些令 人尊敬的科学家和神奇的昆 虫。 对书中引用的资料,恕 我不一一注明出处,也无法 注明出处。好在,我的这本 书并无商用目的,我只是想 为那些根治了东亚飞蝗的科 学家们树碑立传,为他们的 家国情怀击掌讴歌,相信我 的引用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 支持。何况,这些资料本身 就是中国治蝗史的一部分, 要写这段历史,绕不开这些 内容。 书稿完成后,中科院动 物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们也 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与意 见,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精 神让我敬佩,在此表示我的 谢意与敬意。 如果这本书可以当科普 读物阅读,我会因此感到欣 慰。 有蝗灾的世界不美,但 有飞蝗蚱蜢的田野是美的。 想到这些,我的心中有了春 天的气息。 陈应松 2018年元旦于武汉 书评(媒体评论) 陈应松用极富个性的语 言,营造一个瑰丽多姿、充 满了梦魇和幻觉的艺术世界 。这个世界建立在神农架上 但又超越了神农架,这是属 于他的王国,也是中国文学 版图上的一个亮点。 ——著名作家 莫言 陈应松的创作个性及为 明显,他的小说总是直面人 生的种种惨淡相,以疯狂的 心理折射出社会发展中的某 种让人感到震撼的痛苦。 ——复旦大学文学院博导 、著名评论家 陈思和 精彩页 第一章 飞蝗!飞蝗! 1.“黄云”降临 1943年7月的一天上午,河南舞阳县的夏天酷热难耐,知了在柳树上拉长了嗓子嘶叫着,好像在喊着“渴呀——渴呀——”,有多少天没有下一滴雨了?田里庄稼都蔫了,早晨起来,土地就冒烟儿,一切都垂头丧气,仿佛大地上的生灵都死光了。 姜店乡隆周村19岁的周生远是个小学老师,那时已经放了暑假,他在家正准备挑着水桶去浇地,突然,从西北天空里飘来了一块土黄色的云彩,是从叶县方向飘过来的。“咦,哪有这种云呀?”他愣怔着再看了几眼,分明是云彩啊,是不是要下雨了?心里还一会儿高兴着哩。正纠结的时候,这块巨大的黄云,倏忽改变了形状,掉头向南,又转向东北。周生远喊大伙看是啥东西。这时乡亲们都出来朝天上张望,在马村和狄青湖那边的上空,这黄云变幻莫测地盘旋着,传来嗡嗡的声音,像是从远处贴地而来的大风声,又像是沙尘刮起来的摩擦声。 天空因为干旱,泛着红光,本来天空什么也没有,这突然飞来的黄色云彩,让大家既兴奋又恐惧,猜测着这究竟是什么玩意儿。有人就往黄云的方向跑,想去看个明白。大伙儿挤挤攘攘的,有人摔了跟头,扬起一阵干燥的尘土。 黄云突然散了,像撕破的旗帜,在狄青湖西南端泾河北岸的上空,往下坠去,且逐渐分散开来,向湖边碧绿的水田降落。 “蚂蚱!”老辈儿的人终于证实了心里的猜测,但不敢往那儿想,这是比土匪还害怕的事儿哩。密密麻麻的飞蝗群降临了!灾难也降临到庄稼人头上了! 飞蝗一只只个头超大,五六厘米长,瞪着两只古怪的凸眼睛,拍动着翅膀,踢蹬着粗壮有力的大腿,翩然落在谷子地里、高梁地里。它们在谷子、高粱秆上歇下后就挥动它们的牙齿啃吃叶子,翅膀在阳光下发出鳞状的金属般的反光。 只过了一晌,飞蝗就遍布在舞阳的田野上。读过师范的周生远仔细观察,据他回忆:“看到的几乎完全是雌蝗,雄虫十分稀少。全身土黄色,背部黑色,六足四翅,前二翅及大腿内侧有细黑色花纹,跟我们平时见到的本地蝗虫基本相同,但有一点却不相同,就是它们的飞行姿态。这些蝗虫在起飞后,把两只大腿收拢,紧抱在身体两侧,使大腿和身体并为一体。因此,飞起来的蝗虫,看着身体特别大,却减少了大腿在运行中所受空气的阻力。加上起飞后其余四条小腿也抱拢在嘴下,全身就形成了流线型,所以飞行迅疾而轻盈。” 飞蝗在当地又被称为“饥虫”,吃相十分难看,还边吃边屙,它们用口器切割叶片的速度简直飞快,水稻田里刚才还是密不透风的翠绿的稻穗,风一吹传来即将丰收的沙沙声响,可一眨眼就成了光秆,就像被土匪扒光了衣服。 农民心疼他们的庄稼,挥着木板、笤帚去打,可哪里能打得完!所有禾本科植物扫荡一净后,雌蝗纷纷落到地下,一个个把腹部插入土壤里,开始产卵。周生远说:“我挖出蝗卵一检查,每穴30__50粒不等,卵呈深黄色,长4—5毫米,玉米棒形,直径将近一毫米。” 这蝗阵来得突然,走得也突然。到了下午四点光景,铺天盖地的蝗虫像是受到什么指令一样,忽然迅速起飞,腾空向东南而去,竟没有丢下一只失散的飞蝗。这真是怪事儿,它们是怎么这样来去整齐的?它们又去了哪里? 地上的绿色被荡平了,一派史前荒凉的惨景。庄稼人看着这被从天而降的害虫蹂躏的土地,坐在田埂上哭得死去活来。 蝗群飞走后,地下留着许多蝗卵洞穴,特别是水田里,湿润的泥地百孔千疮,甚.是瘆人。 约7天之后,光秃秃的稻谷田里,出现了一块块黑色的东西在蠕动,大伙儿走近仔细一看,是蝗蝻。这蝗蝻从土里由卵变为虫后钻出来,是黑色的,蚂蚁般大小。它们结群聚堆,密密麻麻地纠结一团,堆成四五厘米厚的黑块,只要有人走近,它们就纷纷逃散。村里人恨它们不过,这些吃人的害虫遗下的孽子,都出动去田里用脚踩踏。但蝗蝻多得踩不完,你踩死了一片,一会儿又从地下钻出一大片来。你起身离开,回头一看,后面又是摞积起来的蝗蝻,就像是陷入噩梦一般,这些蝗虫咋弄不死哩,一拨一拨地从地狱里钻出来的? 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大伙儿想不出消灭它们的办法。天色渐渐黑了,黑得就像天空全被覆盖着黑压压的蝗蝻。在惊恐中度过一夜的村民,第二天起来去田里看,蝗蝻爬上了嫩草尖,它们占据了大路,在路边的草丛里又是成堆成堆的。这些小蝗蝻,长得忒快,才一两天,就有一些趴在草叶上开始啃吃了。又过了一两天,村里的大路小路上,几乎爬满了蝗蝻,看得人头皮发麻,令人恶心。大家用扫帚顺着大路清扫,然后将它们弄成一堆用脚踩踏,用火烧。踩死烧死的一堆一堆,不计其数。 三四天后,这些蝗蝻长到差不多一厘米以上了,由黑而变成有深黄色块片的幼虫。又过了几天,有两厘米长的时候,它们全身变成了土黄色的怪物。重新长起来的,加上没被它们的父母噬食光的杂草和庄稼,又被饥饿的它们吃个精光。紧接着,这支觅食大军就开始了从领地向外扩张的活动。洪流似的蝗蝻群,浩浩荡荡向前进发。这支恐怖的队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