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交错(亨利马里翁与图像现象学研究)/哲学新思论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
作者 | 陈辉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围绕图像的现象性问题,从可见者与不可见者及其关系可能性的视角,对法国新现象学的两位核心人物亨利和马里翁的图像理论进行了深度阐释与反思,并一般性地考察了图像的可能性模式。全书在澄清亨利和马里翁的图像现象学问题的基础上,一方面,依据两者以及海德格尔等人的现象学,分析与考察了图像化时代的可见性逻辑及其对自我、他者和世界的消极效应,揭示出这种可见性逻辑统治下的图像现象性本质在于对象性;另一方面,分别阐释与反思了亨利和马里翁对超越对象性的图像现象性模式的探求。就亨利而言,这种探求实现了图像从作为可见者的世界到作为不可见者的生命的转向;而马里翁则在批判性地继承亨利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向被给予性的彻底还原,揭示了两种更具张力的图像模式,即偶像和圣像,进而实现了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交错。以上述澄清、考察、阐释和反思为基础,本书还对亨利和马里翁的图像理论进行了一般性比较,并据此揭示出面向图像实事本身的新的现象学探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者简介 陈辉,安徽宿松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当代法国哲学、图像理论,曾在《文艺研究》《教学与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导论 亨利、马里翁与图像现象学的问题 上篇 图像化时代的可见性逻辑及其效应 第一章 世界的图像化及其运作逻辑 第一节 世界的图像化与图像解放的神话 第二节 自治图像的运作逻辑 第二章 对象性作为图像化的现象性本质 第一节 作为对象性的图像现象性 第二节 对象性与现代性 第三节 透视法作为对象化机制的典范 第三章 图像化的效应与图像现象性的开放 第一节 现象显现自主性的压抑 第二节 图像现象性的开放 下篇 作为非对象的图像 第四章 从可见者到不可见者 第一节 从可见世界到不可见生命 第二节 抽象绘画:从可见者到不可见者 第三节 抽象形式与绘画的要素论 第四节 不可见生命作为所有绘画的现象性本质 第五节 亨利图像现象学的意义与困境 第五章 图像现象性:从对象性、存在性到被给予性 第一节 对象性与存在性视域的批判和超越 第二节 作为被给予性的绘画(图像)现象性 第三节 绘画(图像)的充溢性与充溢现象的构想 第四节 绘画(图像)作为现象的平凡性 第六章 偶像作为自我的外观 第一节 质的充溢机制 第二节 绘画(图像)作为偶像的显现机制 第三节 绘画(图像)偶像作为自我的外观 第七章 圣像作为他者的面容 第一节 康德模态的范畴的内涵及充溢机制 第二节 圣像的显现机制 第三节 面容的无限解释学 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后记 序言 哲学这门有2600多年历 史的学问总是在古老的根脉 上绽放面向时代的思想芳华 ,体现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轴心时代的很多哲学问题至 今令人深思,并未作为古典 的认知遗存被淹没在历史的 烟尘中,伴随着新问题的涌 现而产生的新思不断生成。 这使哲学作为思想的事业总 是体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她不仅厘清和丰富了思想的 发生与演化的图景,而且着 眼于解析时代的重大问题。 哲学概念只有当指向明确的 问题时才是有效的,哲学命 题亦应经过体现问题意识的 论证并得到明确表达才有被 认可的价值。作为思想的思 想,哲学的性质和机制具有 彻底的特征,这样的思想以 面向思的事情把握事物的根 本,赋予生命新的意义。 哲学研究具有明确的时 代性。哲学家在书写其新思 时总要面对所处的时代,马 克思自青年时代起就论证其 所处时代的问题的谜底,在 揭示资本逻辑的过程中从科 学和价值两重维度回答时代 的问题,力求体现用彻底的 方式展现哲学实践能力的明 证。其实,哲学在任何时代 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自明的, 但对这种重要性的把握基于 走向历史深处且从历史深处 走来的内在理解。哲学思考 以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知为 前提,总是与古为新,围绕 新时代的新技术和新问题而 展开新思,从中探究未来发 展的大趋势,在不确定性中 把握好的可能性。这样的新 思给人以深深的激励,因为 真正的思想触及时代的根本 问题,将人的生命处境理解 得深邃而透彻。 正是因为哲学具有这样 的思想力量,我们在面对很 多复杂难题时,总能保持一 定的乐观和自信,或者周遭 总有某种声音提示我们,哲 学可以被用来解决困扰我们 的难题,原因大概在于其意 为“爱智慧”,总是让我们思 考生命的价值以及人与世界 的关系。概因于此,我们在 走出物质匮乏的年代后,不 愿陷入某种浮泛无根的生活 或浅薄无聊的兴趣,而要在 精神生活中寻求实体性内容 的必要性,通过掌握生活世 界中的理念而确认实存,并 使之青春化而促进哲学的发 展。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研 究所运用的知识有助于理解 生命本质以及生活世界的前 沿问题,她内蕴着思想和爱 智慧的规定,基于常识而超 越常识。哲学知识体系的生 成因而基于严格的学术训练 ,基于面对时代问题的严肃 思考,固然体现为深奥而抽 象的思想图式,但它始终植 根于生活世界,否则就会遭 遇失语甚至自我放逐的境遇 。 哲学研究是基于现实而 面向未来的。哲学所具有的 乐观和自信不仅仅在于其历 史久远,更在于其植根于生 活世界表达爱智慧之思;哲 学思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 想明白”,更在于运用其解 决问题的精准有效,根本目 的在于解决问题。关于哲学 无用的诘问大多与其能否解 决问题的认识有关。一名学 生曾在课堂作业中这样写: 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哲学书 ,懂得那么多哲学道理,为 什么在面对很多实际问题时 经常感到困惑和迷茫?这个 问题当然与其对哲学理解的 程度有关,重要的还在于能 否将哲学道理运用自如。很 多朋友听了一节哲学课,感 受到哲学思维的深邃和曼妙 ,便寄望于尽快掌握哲学的 精华,甚至获得一劳永逸的 能力,恐怕绝非易事。这里 涉及掌握哲学思维方式的程 度,运用不自如尚属于对哲 学不深知,深知之后应有运 用的自觉,知行合一,方能 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保持思想 的定力。 仰望哲学的星空,或置 身于哲学的殿堂,从事哲学 基础理论与经典著作研究往 往会有新的发现,进而阐发 哲学史上很多概念、范畴和 命题的新义,在面向时代问 题的探索中获得哲学观念的 发展。哲学是常为新的,这 样的新思体现为明确表达和 辩护,具有一定的自我规定 性。它要通过区分和澄清内 在结构的诸部分来理解某种 概念,也要将不同的概念聚 合为统一的思路,因而分别 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哲 学研究往往开始于“我注六 经”式的解读和阐释,而后 渐至“六经注我”式的思想创 造,在某种概念框架和知识 图式中展现意义世界,确认 我们时代的本质性的事实, 进而呈现某种生活方式和精 神气度。这种重塑自我信念 的过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 会出现。很多大学新生在哲 学课堂上会更新一些原有的 认识,而这样的认识往往经 过怀疑、反思而形成自我意 识。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 思录》中说:“我从早年以 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 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 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 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 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 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 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 的所有意见一并去除,重新 开始从根本做起。”一名严 肃的哲学研究者所做的工作 往往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我 们之所以能够坦然更新旧思 ,“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 正是出于对真理、正义的认 同,以及对智慧恒久的爱。 哲学研究源自主体的内 在之思。这样的思考必然具 有某种风格,带有很强的个 性化特征。一位前辈学人曾 与我说过,哲学研究大体可 以同农业生产相类比,她不 同于某种团队作业,我们所 熟知的很多大哲学家与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