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史怀哲自传(我的生活与思想)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德)阿尔伯特·史怀哲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阿尔伯特·史怀哲,这位集哲学、神学、医学、音乐专业于一身的才子,是全世界公认的20世纪传奇人物。他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便前往非洲,把50多年的岁月奉献在医疗服务上,最后也安息在非洲的土地。
在书中,史怀哲不仅细述个人生活的历程,也对当代道德思想、科技文明等议题有所评判。读者于字里行间不时可以感受到史怀哲流露的悲悯精神,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哲学观,后来也在史怀哲人生阶段中发展为核心思想,他称之为“敬畏生命”。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20世纪重要德国思想家,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一生共获得9个博士学位,在神学、哲学、医学、音乐四个领域均有建树,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曾与爱因斯坦、罗素共同呼吁禁止核武器实验。
1913年,史怀哲毅然舍弃欧洲的优越生活,来到位于非洲中部的奥果韦河流域(今加蓬共和国所在地),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至去世。他服务非洲人民近50年,因此获得了“非洲圣人”的美誉。
目录
一、童年与求学岁月
二、巴黎与柏林(1898-1899)
三、斯特拉斯堡的早年岁月
四、关于圣餐仪式与耶稣生平的研究(1900-1902)
五、任教于大学
六、历史上的耶稣与如今的基督教
七、关于巴赫研究的著作
八、关于管风琴与管风琴的制作
九、决心成为丛林医生
十、习医岁月(1905-1912)
十一、出发去非洲之前
十二、习医时期的学术工作
十三、首次非洲行(1913-1917)
十四、加瑞松与圣雷米
十五、重返阿尔萨斯
十六、助理医生与牧师
十七、非洲回忆录
十八、在根斯巴赫及旅途中
十九、重返非洲(1924-1927)
二十、在欧洲的两年与三度赴非
结语
史怀哲年表
史怀哲作品一览
序言
1929年,我在菲力克斯·
麦纳(Felix Meiner)出版
社出版的《自我表述的当代
哲学》第7卷里,以42页的
篇幅叙述了自己学术工作的
开展过程与具体内容。该书
同时收录了来自耶拿的包赫
(Bauch)、米兰的吉米立
(Gemelli)、乌普萨拉的
赫格斯东(Hagerstr?m)
以及布拉格的奥斯卡·克劳
斯(Oskar Kraus)等人所
著的文章。
那本书是专业知识合集
,原本以对此内容感兴趣的
读者为阅读对象,可是在图
书出版时却经常遭到某种误
解,好像它不仅要、也应该
要展现我的想法与人生。为
了排除这种误解,我决定把
那篇文章写得更完整些,使
其不仅能涵盖我的学术工作
内容,也能大致描绘我的人
生历程和我对生命的思索。
阿尔伯特·史怀哲
1931年7月13日
于非洲兰巴雷内
(Lambarene)
导语
美国前总统卡特说,史怀哲造福的不只是非洲,而是整个世界;爱因斯坦称赞他“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没有发现过”;罗素认为,史怀哲具有完美的人格、真正的善良和奉献精神;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说,诚品的由来是受史怀哲的影响。
“非洲之父”史怀哲的传奇一生,关于生命意义的终极探索,这本书既是史怀哲的个人记录,也是非洲中部的民族志。
精彩页
1875年1月14日,我出生于上阿尔萨斯的凯瑟斯堡(Kaysersberg),在家中排行老二。我的父亲路德维希·史怀哲在这个以天主教信仰为主的小教区里担任代理牧师,服务一小群新教徒。我的祖父则在下阿尔萨斯的法芬霍芬(Pfaffenhofen)当老师,兼管风琴手,他的三个兄弟都是同行。我的母亲阿黛儿也来自牧师家庭,原姓席林恩,故乡是上阿尔萨斯明斯特(Münster)谷地的穆尔巴赫(Mühlbach)。
在我出生几个星期后,父亲带着全家搬到了明斯特谷地的根斯巴赫(Günsbach)。我和三个姐妹、一个弟弟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童年时光。那段岁月里唯一的阴影是父亲身体欠安,经常生病。幸好他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即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已经七十几岁了,但身体依然硬朗,能管理好他的教区。当时,从佛日山脉高地射向谷地的法军炮火,甚至造成根斯巴赫部分房舍损坏与居民伤亡。父亲于1925年以高龄去世,母亲则于1916年在根斯巴赫和威尔(Weier)之间的路上遭到骑兵队袭击,不幸身亡。
我5岁时,父亲开始用外祖父留下的那台古老的方形钢琴教我弹琴。他的琴艺其实并不特别高超,但即兴弹来却极为悦耳动听。所以,当7岁的我以自创的和弦在学校的风琴上弹出圣歌曲调时,老师吓了一大跳。到了8岁,连脚都踩不到踏板的我已经开始弹起了管风琴。大概是因为我的外祖父不仅喜爱弹琴,还热衷于制作管风琴,我便从他那里继承了对管风琴的热爱。据母亲回忆,他的即兴演奏相当精彩。不管到哪个城镇,他总会特意去了解当地的管风琴。当琉森大教堂配置那架著名的管风琴时,他还特地跑去观察那些师傅是怎么安装它的。9岁时,我第一次被允许替代教堂原本的管风琴手,在做礼拜时进行演奏。
1844年秋天之前,我都在根斯巴赫村子里的小学上学。之后,我在明斯特实科中学(以实用课程为主,无须学习古典语文)念了一年,同时通过课后学习拉丁文,为衔接普通高中二年级做准备。
隔年秋天,我便转到位于阿尔萨斯慕尔豪森(Mulhausen)的文理中学就读。我的教父好意收留了我。他是祖父的继兄,也叫路德维希·史怀哲,是当地小学的校长。如果单靠父亲当牧师的微薄收入,我几乎不可能读完普通高中。
这位伯公与其妻子膝下无子,他们对我的严格管教让我受益无穷。每当回想起他们对我的好,我心里总是怀着深深的谢意。
就读小学与中学时,尽管我在阅读和写作上有些吃力,但成绩总算还过得去。然而,刚进普通高中时,情况却糟透了。追根究底,不只在于我怠惰因循或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也在于我那靠课后补习的拉丁文水平根本应付不了第五年级‘的功课。直到第四年级时,导师威曼博士传授给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并给予我自信心后,我的成绩才有所提升。刚上过几天他的课后我就认识到,这位老师备课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尽心尽力,这对我的影响尤其深远——在我心目中,他是善尽职责的典范。后来我总是会回去拜访他,然而我在大战结束前后那段时间回到斯特拉斯堡——也就是他最后所住的地方——向人问起他时,才知道他在动乱饥馑之中精神受创,已自寻短见离开人世了。
我在慕尔豪森的音乐老师是尤金·孟许(Eugen Münch)。年纪轻轻的他刚从柏林音乐学院毕业,深受当时正兴起的巴赫热潮的影响,是当地改革教派圣史蒂芬斯教堂的管风琴手。我能够尽早熟悉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指挥的作品,并从15岁起就接受扎实的管风琴指导课程,完全归功于他。1898年秋天,他因感染风寒而不幸英年早逝,之后我曾在一篇以法文撰写的短文中描绘他的身影,以兹追悼。这篇文章后来在慕尔豪森被发表,那是第一次有人把我写的文字印出来。
上中学时,我最感兴趣的科目是历史和自然科学。我的历史老师是考夫曼(Kaufmann)博士,他与一个来自布雷斯劳(Breslau)的历史学家是兄弟。福斯特(Forster)博士,也就是我的自然科学老师,他的课真是精彩无比。
至于语文和数学这两科,我就得下很大功夫才能取得一点成绩。但渐渐地,我反倒被激发出一种斗志,想学好那些我原本不怎么有天分的科目。于是到高年级时,虽然我还算不上最顶尖的学生,但也总算在成绩优秀者之列了。假如没记错的话,在写作上,我倒是经常拿第一的。
到了最高年级时,拉丁文课与希腊文课的老师是来自吕北克的威翰·迪克(Wilhelm Deeke)校长,他学识丰富,才能杰出。他从不以语言学家枯燥乏味的风格上课,而是让我们在熟悉古典哲学内涵的同时,把眼光放在当代新思潮上。他还非常推崇阿图尔·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可谓其忠实的追随者。
1893年6月18日,我通过了毕业考试。我的笔试成绩并不算特别出色,写作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不过在口试时,我对历史的认识与见解引起了考试委员会主席的注意。他是从斯特拉斯堡来的督学亚伯瑞希特(Albrecht)博士,他在我的历史考核表上特别标注并附上“相当优异”的评语,为我平淡无奇的毕业成绩单增添了亮点。
同年10月,因得到在巴黎定居、经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