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河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中海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书写黄河的文学作品。作者从河口溯源而上,从位于青海腹地的黄河源头写起,顺流而下,沿着黄河两岸记下大量采访笔记。在作者笔下,黄河绕过阿尼玛卿山,走出巴颜喀拉,在吕梁、太行两山之间撕出晋陕峡谷,凝聚起汇入她的219条支流的力量,终于形成气势磅礴的泱泱大河。作者用以“历史考察地理”的方法探索着母亲河的前世今生,从黄河源头开始,沿着它所流经的省份、地段,包括禹河故道曾经流过的河北,徐淮故道流过的江苏,业已消失的济水,伴着两岸的名胜古迹、风俗、人物、动植物,顺流而下,进入历史文化的长河。万千支流与大河的融合,少数民族部落与中原民族的融合,马家窑文化、宋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从历史的沧海桑田写到现实生活,让大河上下穿越时空,让人与自然结成命运共同体。为母亲河立传,对黄河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寻根,是作者写作的初衷,也是本书想要达到的目的。
作者简介
张中海,当代著名诗人和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1年获山东省作协文学奖,1983年获《萌芽》创作荣誉奖,《现代田园诗》获1989年泰山文艺奖,报告文学《强龙之舞》《一个抗战老兵的传奇人生》分别获1989年《光明日报》报告文学奖、2008年泰山文艺奖。先后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现代田园诗》《田园的忧郁》等4部作品。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横空出世(源头)
两眼泉
白夜,星星宿“夜”的海
往求黄河源:另一源头,另一条河
扎陵、鄂陵: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柏海”
山为水宗
冰川:悬挂于巨峰之上的河流
沧桑:高原上的贝壳梁、海虾山
孕育:聆听古湖的“地层韵律”
华诞
第二章 奔突与融合(青海)
“黄河沿”的“草芥”和牦牛
九曲之首,沼泽下泥炭厚十米以上
走出巴颜喀拉:从官仓峡到“小三峡”
第二曲藏族同胞的出牧节:顺着河流的方向
撒拉人婚礼与东乡人的临夏
吐谷浑,“虽有城郭,而不居之”
赤岭界碑:“不以兵强而害义,不以为利而弃言”
湟水谷地,百万年前的黄河源头
亘古未见的黄河露底
“昔”:“禹导河积石”的洪水记忆
第三章 皇天后土(甘肃)
黄河第三大湾:屏障中原,襟带万里
炳灵寺:“黄河飞渡”与“西来鳌柱”
别树一帜的汉族
大夏河边:花儿与少年
洮河岸畔,马家窑是啥子窑?
祁连脚下,寻找黄河古象
苦脊甲天下
水窖与水井,水车与天车
黄壤时代和它的董志塬
第一大支流渭河
黄河第一桥,八十岁生日收到的问候
第四章 得天独厚(宁夏)
河佑山佐,从“胡地”到“河南地”
青铜峡与“百八塔”
郭守敬治水,河渠“封”与“俵”
“河套人”的水洞沟遗址
筏子与筏子客
“三龙”相会沙坡头
西夏:“宜附中国”,以五十匹良马换中原九经
回溯或仰望:“我的心儿在高原”
第五章 鄂尔多斯兴亡(内蒙古)
第四大湾:阴山下的草原与森林
赵武灵王与“胡服骑射”
“云中”的云,包头的鹿
不再有的“居延海”与荒沙深处的黑水城
统万城:匈奴史上唯一留存的城堡
“百眼井”与乌梁素海
“一首制”引水的“三盛公”把“驯服黄河”牌匾收进了博物馆
“三弯必急”,人间“河神”王同春开渠
大汗童谣
岩画:刻在崖壁上的远古密语
“它在寻找它的骑手,来到我们中间”
庞然大物,曾经的恐龙王国
第六章 表里山河(山西)
晋陕峡谷
走西口与黄土风
壶口瀑布:一年上移1.05 米?
“旱地行船”与“六股头”
河出龙门
“没过河的过了河,过了河的没过河”
蒲州:桥与楼,与牛
《秋风辞》与后土祠
大河之子:司马迁的苟且与高迈
汾河岸畔,一百八十万年前那一缕炊烟
山西洪洞大槐树
“黄土坬聚湫”与“瀵泉”与盐池
揭河底:大河之奇观,大自然之欣悦
第七章 黄土高坡(陕西)
河无定,风无定,什么有定?
镇北台的“合盘地”与牛羊市
穴居家园:窑洞与地窨
鼓舞:黄土高坡的前身“黄土高原湖”
那时蓝田,人还是猿?
炎黄大战,败了的炎帝重拾旧营生
古罗马的禁丝令与嫘祖手里那一袭绸缎
仓颉造字:“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严阵以待的军团,“立正”抑或“齐步走”的秦俑
李仪祉:“洛河小儿”弄潮风云
蝗惶之忆
光未然、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黄土窑洞里的甲申三百年祭
潼关:“百二重关”与再复东流的九十度弯
秦岭:中央山脉
第八章 问鼎中原(河南)
三门古湖切穿与大禹治水的虚构和想象
发现地书,殷墟甲骨文
偃师二里头寻找夏王朝
“仰韶文化之父”和八千年前的骨笛天籁
“视外族人为兄弟”:北魏迁都,以洛阳为中心
河图洛书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四水贯东京
城摞城之下的奢华和云烟
隋炀帝运河:“共禹论功不较多”
“陈桥兵变”与“靖康之难”
流散:“长安城一夜走汴梁”
淤淀:粮食、农业,华夏性格试探
第九章 国家命脉(徐淮故道)
杜充决河肇始河移徐淮
贾鲁治河,以保漕运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朱元璋《黄河说》
为堤防正名:谓之“太行”,双重堤防
“重门待暴”:从“太行”再到“太皇”
仍然说堤:“易作难守,核心是守”
万恭之恭:潘季驯治河之道
“必须注意河的上游”
从神河到皇帝的河
为什么漕运不开海路:“朝贡”与“海禁”
刘大夏把郑和七下西洋的海图藏哪里了?
泗水与宿迁之迁
永沉水底的泗州城
下游古湖湮灭于无,唯洪泽生于乱世
云梯关沧桑
第十章 治与乱(大河治理)
以孟津为顶点,看大河左翻右滚
道光二十一年河决祥符之众生相
五次大改道
“葵丘之会”与“无曲防”
贾让之策,“不与水争”
王景“汴、河兼治”,八百年安流
三次回河,黄河依旧北流
林则徐:以戴罪之身抵决口之河
刘鹗:送罗盘的郎中被打成“汉奸”
孔祥榕
“国家大利大害,当改不改者岂惟一河!”
洪流
第十一章 湮与兴(文明萌芽)
降雨观测与洪水痕迹
立竿见影,二十四节气量出时间长短
举物候为水势命名
水文纪事:火车开近秦安
汛息传递:从水情到军情,从“飞报”到“羊报”
“免夫钱”催生货币经济
河堤:或是酝酿革命的温床?
福城小镇的前身:草市
序言
王兆胜
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可
能没什么比“长江”与“黄河”
更有分量。如果将这两条河
进行比较,在人们的情感世
界里,长江又远不能与“母
亲河”黄河相提并论。因为“
母亲”以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渗入了“人之子”的灵魂。因
此,当人们说起“黄河”,总
不免动容,因为那是“母亲”
——“母亲河”——我中华儿
女共有的母亲。
我曾站在壶口瀑布前领
略黄河的壮怀激烈。与人不
同,我不是将它看成一个景
致,而是在全身心地想念母
亲—曾带着我度过十三个春
秋的早逝的母亲。母亲的逝
去像飘散的云彩,我再也找
不回记忆;然而,站在黄河
面前,我止不住泪水长流,
壶口瀑布的烟气与我的泪水
一同弥漫,因为我真正见到
了“母亲”——黄河。
基于此,当我看到张中
海写的《黄河传》,知道他
三十年而磨一剑,从河口溯
源而上又顺流而下,反复考
察研究,颇能感到他与黄河
的深厚感情。他也是把黄河
当成母亲,才能那样跋山涉
水、登山攀崖,不辞劳苦,
正如古希腊神话中安泰之于
大地母亲,只要和母亲在一
起,就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否则,很难想象是什么力量
在后面推动着,让他用半生
时光完成这部著作。在此,
张中海有担当大任的鸿鹄之
志,但也离不开更深厚的母
子情愫。换言之,“母亲”与
“祖国母亲”“母亲河”是不可
分割的存在,是一个好男儿
的内在召唤。
怀着这种敬意和共鸣读
这本《黄河传》,我最感兴
趣的是书中丰富的知识。以
前,对黄河也有不少了解,
但本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局
限。想急于了解自己的母亲
,我从黄河源头开始,沿着
它所流经的省份、地段,包
括禹河故道曾经流过的河北
,徐淮故道流过的江苏,业
已消失的济水,伴着两岸的
名胜古迹、人物、动植物,
顺流而下,进入历史文化的
长河。有哪个孩儿不想了解
母亲更多的历史,尤其是那
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及其密码
,仿佛是用长线串起知识的
珠玉。本书呈现的是关于河
、黄河、母亲河及与之相关
的世事纷纭,犹如进入山丰
海富的大千世界。我一向好
学,对读书乐此不疲,常如
海绵吸水如饥似渴般学习,
因此,一册在手可尽情浏览
“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无
尽风光。比如,黄河源头那
些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少数
民族的风俗习惯,关于黄河
的一些边缘知识令我大开眼
界。其中,有植物学、动物
学、人类学、水文学、土壤
学、考古学、历史学、文学
、治水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比如,壶口瀑布每年上移一
米多。又如,“埽”竟是为了
治水的,是用柳、草、山梢
和土石等制作而成,以防河
水冲刷堤岸的底部。还有它
本身所具有的形而上意义。
还有“揭河底”“河喘气”“龙
虎大淦”等颇具神性的水文
现象和水文用词。这样的博
物学知识极有助于丰富自己
,读来颇有韵味。
故事性,特别是传奇故
事让《黄河传》颇具魅力,
它会粘着读者一直读下去。
仿佛磁石吸着铁屑,我们的
目光被一个个故事吸引,内
心被奇妙的故事震动。作者
叙述了黄河上游偶然断流后
出现的“河府”景象:“奇形
怪状的巨石,静静躺卧,一
块挤着一块,又保持一定距
离,构成了河府世界的‘主
建筑群’。大的如列车车厢
、卡车车身,小的也比写字
台大。”“巨石虽面貌各异,
却全是优美的曲线组合。那
当然来自黄河万古不息的爱
抚……”更重要的是,这些
石头都是有石根的,是一些
深藏不露者。还有牌匾被收
到博物馆、孔祥榕的故事等
,都很有吸引力。
与一般人写黄河不同,
张中海的《黄河传》是有文
化、思想、智慧的,也充满
一定的哲思。这在大量的文
化分析、现代性思考以及哲
学阐释中多有体现。作者虽
然是写黄河历史,其实也是
用“文化思想”进行串联,像
万千支流与大河的融合,少
数民族部落与中原民族融合
,马家窑文化、宋代文化与
现代文化融合,河流让上下
游结合成命运共同体,再怎
么艰难曲折也要“走出巴颜
喀拉”的民族精神……这些
都因黄河精神而进入一个共
在的场域,都是《黄河传》
的骨骼,与知识血肉一起构
成作品的精神谱系并显示其
价值。如作者认为,河流不
仅只是河水,而是一个多样
性的系统,与国家兴衰联系
在一起。论及河流伦理,作
者借鉴河流伦理专家的这样
一段话:黄河所带有的神性
是民族文化的隐秘源泉,是
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无意识
,这种集体无意识在思维中
会成为一种自动过滤系统,
在使用词义时自觉避开把河
用在贬义、阴柔之美上。而
她本身所具有的神性又转化
为人的主观心理,即便如“
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
洗不清”这样一些非赞颂之
词,却也表现了黄河混沌、
浑厚、浩然、浩荡的力量。
这样的认识是有文化思想深
度的,一下子将作品提升到
一个较高的境界,有豁然开
朗之感。另外,在《宿命:
“河伯”遭遇“海若”的那一场
〈秋水〉》一节中,作者有
着哲学的“大小之辨”,他说
:“或许,海若还没说出的
话是,井蛙小自不必自卑于
小,四海大也不必自矜于大
。宇宙万物,各安其所,大
小生命都是同等的,
导语
黄河是中华民族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几千年来,围绕黄河产生了种种乱与治、疏与堵、沉与浮、湮与兴、大一统与分洪分流,几乎所有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屈辱,辉煌与灾难,文明与蒙昧,都可以从这一条大河反映出来。她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走出巴颜喀拉,终于归宿大海的历程,是一曲黄河精神、民族精神复兴的壮歌。
《黄河传》是一部符合“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国家战略的大书。作者怀着虔敬之心,用三十年的时间从黄河入海口溯源而上,跋山涉水,足迹踏遍黄河沿线的每一片土地,其作品内容涉及黄河沿岸的历史、民俗、传说、地理、水文、天文、植被、动物,用半生精力凝结成这部培根铸魂的力作,让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母亲河的前世今生,感悟黄河文明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对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期望。
后记
为什么是黄河
对于我们所处此一空前
的历史转折时期,时代要求
必须完成却又难以完成的民
族心理重构、文化与灵魂再
造,一部与传主相匹配的《
黄河传》是多么不可或缺。
但目前中国尚没有这么一部
作品。
为什么没有?在黄河书
写铺天盖地,每一浪花、每
一陶片都有无数诗人吟唱的
时代,为什么没有一部与她
所养育的民族、与她本身相
匹配的大书?我想,还是我
们母亲河本身的伟大与神性
让人敬畏所致。一流的学人
文人知难却步,三流或末流
文人热情有加却不得要领,
或避难就易仅取其片段。我
想,面对母亲河的仰不可及
,是母亲河大书至今只见一
叶不见泰山的根本所在。包
括我眼下的努力。
如以自我心理分析而论
,同样大江大河,长江远比
黄河更巨,且后来居上,且
至今不衰,但只有黄河才能
让人每一提及就沉重不能自
已。为什么沉重?除去难以
承受、难以报答的养育之恩
,任何一位黄河子孙不忍的
就是她所孕育的文化重心、
经济中心,为什么已远她而
去?
也许正因如此,40岁之
前的黄河子孙由于人生阅历
不足,根本就把握不了黄河
,50岁中年前后,由于来自
职业、家庭、社会各方面的
压力,根本就无暇展开对母
亲河的书写、思考。即便偶
有感觉,谁也不会为一部注
定不会走红也不可能带来经
济效益,相反还注定要赔、
注定失败的努力买单,并再
搭上至少十年工夫。等60岁
后有了闲也有了经济基础,
却难再有体力精力,如我们
一些颇具实力的前辈。这种
历史的责任似乎责无旁贷地
落到了本人的肩上。即使我
等了二十年,也还没等到一
部我所满意的黄河书问世,
这就让我苟且、偷闲、放弃
初衷,找不到理由。
为黄河母亲写一本大书
的冲动源于1995年8月。我
在黄河口完成有关河口治理
、三角洲开发的《一条大河
与一条大河的归宿》5万字
,为母亲河立传的念头就让
我豪情满怀,但紧接着因工
作职业变化而被迫搁置。十
年之后的2005年,应山东
黄河河务局之邀写人民治黄
60年,写山东的河《一条大
河与一条大河的子孙》,我
觉得再也不能耽搁了,但却
还是不能实施。2012年偿
还三角洲欠账,以搁置已久
的《一条大河与一条大河的
归宿》成书为标志重新启动
,2014年再次黄河行走,
前后已中断二十年。
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需要
一本《黄河传》。黄河水利
委员会黄河文化专家侯全亮
在《天生一条黄河》中呼吁
:“希望中国有一本真正的
《黄河传》。”学者陈原在
1997年版《尼罗河传》的
序中也感叹:“如果有人写
出一部《黄河传》,它会给
我们多少欢乐与忧伤啊。”
早在20世纪40年代,北京
大学地理学科创始人侯仁之
先生曾跃跃欲试,最终因年
事已高而仅开了个头。
黄河本来就是中华民族
一个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符
号,几千年来,围绕它所产
生的“乱”与“治”、“疏”与“堵
”、“沉”与“浮”、“湮”与“兴”
、“大一统”与“分洪”“分流”
……几乎所有中华民族的骄
傲与屈辱,辉煌与灾难,文
明与蒙昧,都可以从一条大
河看到玄机。一部循河迹、
历史文化遗迹,集一万里风
光、五千年风云于一体,有
着泥沙俱下,浑浊、混沌、
蛮荒的大河大书的梦想,在
掩埋二十年后重新掘出,想
不到比掩埋前还要新鲜。
首先考虑的是本书定位
。我把它定位在以中学生为
主要目标读者的知识普及上
,但也愿意文化、黄河研究
学者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前,
认可这还是值得看的书。
忘记谁说的了:只有知
识贫乏才去表现所谓思想—
—而知识,又不能仅仅局限
于早让人写滥了的人文知识
——即便人文知识,那也得
有自己独到的感受与认知才
可以人传。而以前的黄河书
写者所忽略的黄河地质、地
理,自觉不自觉地就首先成
为我的视角之一。而五千年
文明,八千里风光,一万年
黄河(如从地质角度,那就
不止万年、10万年),以郑
州为顶点的20万平方公里古
三角洲,5次、9次大改道,
几千次决口,循河的诞生、
发育、成长,循河迹寻文明
遗迹,其间,又有多少知识
需要让年轻一代有一个总体
印象。而我还明白的是,对
于天生一条大河,无论怎么
全也还是不全。最后就干脆
以无须求全为退步之策,却
求凡有所及都须有作者自己
的发现或表现。也许只有这
样,才不至浪费读者本来就
不多的读书时间。
但从另一方面说,即“只
有没知识的人才表现思想”
的反面,如仅有知识,那也
同样让人不能甘心。而只有
以现代意识观照大河,只有
思想的闪电,才能把满是尘
灰锈腐的遗迹照亮,从而让
其发出它本来就具有的光芒

还有最终的落脚点,以
我从20世纪80年代到2l世纪
身份转换感同身受,我回归
传统、天人合一之思考种种
,都在《长河夕烟》和《新
大陆》特别是有关河流伦理
的思考中给以集中总结表现
。是的,黄河不能半途而废
。黄河能不能一如既往畅流
出海,关键是她能不能恢复
与生俱来的健康生命。而只
有她活力饱涨甚至时或溢出
堤岸,才能保证我黄河子孙
的家园长青,薪火不断。
精彩页
朝圣的人们,多从自己的居住地出发,溯河而上,先在西宁落脚,然后过日月山——中华版图的农牧分界线。如果从史上溯,则是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的分界线;再上溯,则是人与神的分界线了。
分界线为什么叫日月山?古人认为,太阳和月亮从山头后落下去,就分别在这紧挨着的两座山头后歇息,这里是人类的边界。越过这里——当然不能越过——就是神居住的地方。想想也是,如此坦荡如砥的高原,如此云天相接的巨峰,如此冰清玉洁的世界,也只有神才能安身,才能栖居。
但也有例外。传说公元前10世纪,周朝第五代帝王穆天子驾车西巡,就越过了界线。
他从黄河中游的洛邑溯流而上,征犬戎、出燕门、入河套、祭河伯,越过日月山后又一路西行,最后登上了昆仑山脉的最高峰——那包括黄河在内的三江源之上,在那众河之宗、万山之宗之上——在瑶池会见了王母娘娘。不用说几个月的近距离接触,不用说天子回返之前西王母翩翩的歌舞,仅初见时,当西王母接过天子奉上的织锦、玉璧,西王母又以闪着琥珀光的美酒回敬,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恐怕就已碰出凡间男女的火花。英雄美女自古如此,何况又是在那最易产生激情的蛮荒之地!
神话故事看似空穴来风,却又往往都是生活实质的反映。无论是周天子一步步从中原走向高原,还是炎黄从高原顺流而下,其中此一部族与彼一部族的交汇,高山种群与低地种群的融合,无论羌、戎、汉、藏,由此上溯,今日的中华儿女,也许本来早就同宗、同室、同属。
多年之后,有人在河南汲县发掘了一座战国古墓,竟然发现了记载这次旅行的竹简《穆天子传》。只是怎么也弄不明白,即便仅仅在这海拔3520米的山口,伫立日月亭下,仅仅朝着我们梦想中的源头。朝远处雪峰望了一眼,我似乎也已是气喘吁吁、心有余悸了。高处不胜寒,千古帝王当年是怎样率领他的五万兵卒,完成海拔4600米以上的征伐,或者说是探寻的呢?
兵卒大多出身黄河中游以下的平原,那里海拔最多也就200米吧?
无论如何,我们,包括我们先人寻找母亲河源头的行旅,并不是孤旅。我们正是循着天子脚印,一步一步接近心中的圣迹……
两眼泉
一掬银盘似的泉水。大小好似月轮,深浅又像面盆,如果不仔细观察,几乎看不出它的涌动,只从泉眼周围草丛间溢出的水渍,才感觉到它的涌淌。
确切地说,它的泉水不是涌出,而是溢出。
这是巴颜喀拉山卡日扎穷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四面环山,山体碎石覆盖,岩层上面是一层薄薄的壤土,淡紫绛色。这种土壤在学术上被称作高山寒漠土。由于常年积雪的融冻作用,壤土松软,草被稀薄,大大小小的尖棱石块散乱地铺在山体之上。山坡间有雨水或融雪冲刷的浅沟。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山就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藏语称“玛曲曲果日”,意思是“孔雀河的源头山”,海拔4698米。脚下的盆地,海拔4500米。这片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3公里的盆地,藏语称“约古宗列”,意思是“炒青稞的浅锅”。我们所注目的泉,就在“锅底”的中央;另一眼稍小一点的,则在这一眼的西侧,和上述一眼几乎没什么两样。
如果再仔细寻找,花草掩映下,似乎还有一眼,又一眼……只是小,小到你认为它只是水洼而不是泉。
从月轮一样大小的泉眼开始往下,草就丰茂起来了。有凤毛菊、垂头菊、龙胆、马先蒿、金莲花等。其中最茂盛的一种草是垂穗披碱草,半米高,细而长的穗就像它的名字,披在高原的肩上。这是一种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抗旱耐活、根系发达的草。它的根系深入地下近1米,比地上秆茎还长,平原高原均能生长,在滩地和山的阴坡,与矮蒿草、紫花针茅组成草甸。在稍干旱的环境,常能占领芨芨草的空间,形成以它为主的草场,给牛羊提供着适口性强的食物,又涵养着高原盆地,以及盆地的这一眼泉。已是开花季节,却看不到它细碎的花萼。
“约古宗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高度在4200—48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站在脚下小泉边,抬眼先看到的是西面距我们最近的雅合拉达合泽山——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河源查勘队曾认定的黄河源头山。南望,远处最高的雪峰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视线左移,东方蓝天白云下,同样白雪皑皑的是阿尼玛卿山。以约古宗列为中心辐射,在这东西长约220公里,南北最大宽150公里的高山草甸带与高山草原带的过渡地带,东面阿尼玛卿山阻挡了东南暖湿气团西进,南面巴颜喀拉山又削弱了溯谷地北进的西南季风势头,再加之北面布尔汉布山的屏障作用,把源区与干旱的荒漠地区隔开,这里年平均气温在零下4度左右。青藏高原半湿润地区气候和远处雪山冰川的不断融化,使母亲河上源的两眼泉,其他那些数不清的泉,源流不断,经年汩汩。
噢,对了,随风起伏的花草之间,这一眼泉的地理坐标在哪儿呢?
P7-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