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正谊明道范后世--第一清官张伯行/乡贤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留文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张伯行是清代康熙年间的理学名臣,他勤政爱民,一文不取,不畏权贵,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如此重要的乡贤人物,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本书以传世史料为依据,从家庭出身、清官风范、宦海斗争、理学思想、教化百姓等诸多方面真实地再现他的清官风骨,追寻他始终不渝地践履理学思想的串串脚踪,并在同情中理解他的诸多无奈。张伯行不仅是”天下第一清官“,其所践行的当官应为民做主的思想对于士人精神的培育也影响深远,对于当下党员干部也具有学习意义。
目录
引子
一、清官出自书香第
父祖代代皆青衿
苦攻读鱼跃龙门
初入仕途多偃蹇
守望乡里蕴转机
二、清廉爱民称典范
天下清官数第一
力保百姓无饥馑
治河道裕国保民
三、宦海险恶见风骨
遇噶礼风雨欲来
督抚交恶成水火
督抚互参成大案
四、鞠躬尽瘁报朝廷
张元隆案尚未了
为求真相参钦元
张鹏翮再审大案
殚精竭虑古稀年
五、学宗程朱重践履
重道统力辟陆王
躬行实践见真知
六、重教化移风易俗
刻群书滋养世人
建设书院转风气
重家教童蒙为先
禁奢华敦厚风俗
参考文献
序言
“乡贤”,这一古老的称
呼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很久
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贤
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
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2015年颁布的《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乡
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
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
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
承乡村文明”。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的文件里提到乡贤
和乡贤文化,这应该是首次
,它表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乡贤文
化,既是传承乡村文明的重
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农村文
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
由于乡贤和乡贤文化淡出人
们视线已久,在这一概念重
新被提出来的时候,许多人
并不明白什么是乡贤,什么
是乡贤文化,更不知道如何
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鉴于
此,有必要对乡贤称谓、乡
贤之说的起源、乡贤对中国
乡村的作用与意义、乡贤文
化包含哪些内容等,作简要
回答。
何谓乡贤?按照通常的
解释,乡贤是指那些道德品
行高尚同时又对乡村建设有
过贡献的人。这里包含两个
层面的意思:一是道德品行
高尚,二是对家乡建设作出
过贡献。但如果仅仅是道德
品行高尚,满足于个人修身
齐家、独善己身、洁身自好
,很少关心乡里乡亲,很少
对乡梓作出过贡献,那么,
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乡隐,而
不能称为乡贤。乡贤既应是
道德为人敬仰、行为堪称模
范的人,更应是为家乡作出
过一定贡献的人。不论是教
书育人、传承文化、制定乡
约、调解邻里矛盾,还是乐
善好施、修桥铺路、接济乡
人,举凡一切有益于乡里乡
亲的事情,他们总是满腔热
情,乐做善为。对乡村建设
的贡献,是乡贤的必备条件
。如果对家乡父老没有什么
贡献可言,何以成为乡贤?
看一看汉魏六朝出现的一些
记述各地乡贤的著作,如《
汝南先贤传》《陈留耆旧传
》《襄阳耆旧记》《鲁国先
贤传》《楚国先贤传》等,
其中记载的各地乡贤,不仅
在道德、学问、修养、名望
等方面为人称颂,成为时人
敬仰的楷模,而且都是对家
乡作出过贡献的人。他们能
入各种乡贤传,绝非浪得虚
名。
乡贤之说起源于何时?
乡贤很早就存在于中国的乡
村,但乡贤之说却是在东汉
中后期才逐渐流行起来的。
东汉中后期,随着一些世家
大族的崛起,各个郡国都热
衷于撰写乡贤传记,表彰那
些曾经为当地经济、社会、
文化发展作出过贡献的贤人
雅士。东汉以后,世家大族
成为维持中国乡村社会稳定
的重要力量,涌现出许多被
后人称为乡贤的人物,他们
对当时的社会,乃至对中国
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乡村精英的乡贤,在
乡村治理、乡村教育等方面
可补政府治理之不足,发挥
了政府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些人看到了乡贤对社会
发展的积极作用,把所属郡
国那些有影响的人物事迹记
录下来,于是出现了所谓的
“郡书”。唐代史学家刘知幾
在谈到这类著作时说:“郡
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
,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
于他方,罕闻爱异。其有如
常璩之详审,刘晒之该博,
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
,盖无几焉。”(刘知幾:
《史通》卷十《内篇·杂述
》)刘知幾是较早关注到乡
贤类著作的史学家,他认为
,乡贤类著作都是“矜其乡
贤,美其邦族”,因而在当
地比较流行,而到了其他地
方,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在
谈到东汉史书繁盛的原因时
,刘知畿再次提到了乡贤:
“降及东京,作者弥众。至
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
门甲族,代多髦俊。邑老乡
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
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
闻见益多。此中兴之史,所
以又广于《前汉》也。”(
刘知幾:《史通》卷九《内
篇·烦省》)刘知幾虽然没
有对乡贤作出解释,但他把
“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相
提并论,表明他已经把“邑
老乡贤”与“高门甲族”放在
同一个层级上,充分肯定了
“邑老乡贤”的历史地位与作
用。
乡贤对中国乡村有怎样
的作用与意义呢?乡贤在乡
村建设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他们不仅热衷于乡村治理
和乡村教育,而且乐善好施
、造福乡里。乡贤一般都是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是
乡里有知识、有影响的人物
,经济实力往往要比一般村
民好一些。他们有能力也有
意愿造福桑梓,所以常常在
乡村建设上主动作为,只要
是力所能及,他们一般不会
推辞。在乡村治理方面,乡
贤往往身兼管理者、参与者
、协调者等多重角色,必要
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发挥上
情下达或下情上传的作用,
成为联系乡亲和政府的桥梁
与纽带。在调解邻里冲突和
乡人矛盾上,他们不会以势
压人,而是以理服人,注重
多方协调和沟通,注重平衡
各方利益。所以,在乡村治
理方面,乡贤是农耕文明时
期中国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
因素。
在乡村教育方面,乡贤
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乡贤
大多是饱读诗书之人,他们
深知文化知识对于人们的生
存、生活、成长和发展至关
重要,所以他们非常重视教
育,尤其重视启蒙教育和家
庭教育。他们中的许多人自
觉地担负起教育自家子弟和
乡里子弟的重任
导语
如果有人把张伯行与左宗棠相提并论,你可能会感觉奇怪。他们两人一个生活于前清,一个生活于晚清;一个出生在中原,一个成长在湖湘;一个是“闻名于世的清官”,一个是晚清中兴名臣;一个是理学家,一个是事功派。二人又是如何能够联系起来的呢?
张伯行和他编著的《正谊堂全书》哺育了左宗棠等一代代的学人。世人多知道张伯行是清官,殊不知他对于理学思想的传播、对于士人精神的培育也居功甚伟。如此重要的乡贤人物,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近张伯行,去感知这位古圣先贤。
精彩页
一、清官出自书香第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清代著名的理学家,官至礼部尚书。一生为学笃信程、朱,勤学不倦;一生为官恪尽职守,廉洁自处,在险恶的官场中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同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噶礼相互参奏,剑拔弩张,无所畏惧,最后战胜了阴险狡诈、党羽众多的噶礼。他是清代官场的传奇式人物,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典范。
父祖代代皆青衿
顺治八年(1651)十二月初五日,张伯行出生在河南仪封,一个黄河岸边的小县城里。
仪封县今已不存,县治在今天兰考县的仪封镇,东距开封市六十公里。仪封之得名,源自《论语》,与孔子有关。据《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日:‘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当时,仪地属于卫国,在其南部边境地区,这个仪封人是仪地管理边界的下级官员。木铎是一种铃铛,周天子派出的官员摇动木铎,召集民众,宣讲王道。仪封人的意思是说,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上天以孔子为先知,宣讲王道,重整礼乐秩序。这是对孔子很高的评价。因为儒学的独尊地位和孔子至圣先师的光环,所以当地人把《论语》中的这段记载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而不断讲述。金代设仪封县,和临封的兰阳县一起取代了以前的浚仪、东明、东昏等县。至清代道光初年,仪封和兰阳合并为兰仪县,末代皇帝溥仪即位,为避讳皇帝名字,兰仪县更名为兰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兰封县与考城县合并,为兰考县。
自宋金时期黄河改道,东南夺淮人海,仪封一带即成为黄河泛滥肆虐之地。今兰考地界内任一个地方,可能都是黄河曾经的故道,境内地名,如铜瓦厢、黄陵岗、李景高口等,都因曾经是黄河险工而在治黄史上赫赫有名。正因为黄河的泛滥,仪封境内弥望的都是黄河水过境后留下的低缓沙丘和河床,还有大片的盐碱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从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所进行的治沙事业可以想见黄河曾经给这里带来的恶劣生态环境。但黄河带来的并非都是灾难,它也给这里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与沙丘相间的,也有肥沃的农田。正是沙丘间肥沃的农田成就了明清时期仪封城内张氏这个富裕的大户。
按照仪封张氏的说法,张氏远祖世居河南上蔡,明洪武年间(1368—1398),始祖彦宝公出任仪封县儒学训导,解组后落户仪封,遂为仪封人。虽然彦宝公只是一个低级官吏,但他为后代奠定了诗书传统,这是张家最宝贵的传统。这里是仪封人请见孔子故事的发生地,是孔子过化之处,后世极为重视这样的文化资源。明清时期仪封有封人庙、请见亭,有孔子饮水的琉璃井,井旁还曾经建有书院。有始祖奠定的诗书传统,有当地浓厚的儒学氛围,张氏历代诗书传家,诵读不辍。据地方志的记载,张伯行的曾祖父张自新和祖父张醇都是邑庠生,张伯行的父亲东冈公张岩“少即能文,有声庠序”,是国子监的监生,又通过捐纳获得考授州同知的虚职。
明清时期,士人一旦告别童生,跻身生员行列,就具有了绅士的身份,可以获得官方的礼遇,如不用再像平民百姓那样见到官长就要下跪,也不受官府笞责捶楚。洪武初年,明太祖为了提高儒学地位,推行教化,开始为生员提供生活费用的资助,每月一石,一年十二石,遇到闰月再加一石,谓之廪膳。后来县学名额增加,新增的生员称增广生,原来享有生活费补助的生员称廪膳生。除此之外,生员还享有朝廷规定的赋役优免,除免除生员本人的差役外,还可以优免家中两个成年男子的丁役。古代称未成年人为“黄”,所谓黄口小儿就是这个意思,称六十岁以上的人为老,黄、老都不再承担差役。一个五六口人之家的成年男子不过两三个人,按照朝廷规定,生员之家免去生员本人和另外两个男丁的差役,也就是免除了整个家庭的差役。要知道,明清时期,尤其是雍正朝摊丁入亩之前,百姓最重的负担不是赋税,而是差役,因为差役没有边界,地方官可以随意摊派,老百姓往往苦不堪言,倾家荡产。到嘉靖二十四年(1545),朝廷又规定了各品级官员及生员的田赋优免,一名生员每年可以免除二石田赋,这对生员之家又是极大的利好。
仪封张氏自彦宝公人籍仪封,就不是一般的平民家庭,历代又多生员,所以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到张伯行父亲张岩这一代,据《张清恪公年谱》介绍,张家已拥有良田一百多顷。张家的富有从《仪封县志·人物志》也可以看出来。万历二十一年(1593),豫东连降暴雨,一片汪洋,庄稼大面积绝收,饿殍遍野。张伯行的曾祖父张自新捐谷三十石,在沈兴集设立粥厂,为饥荒中的乡民提供食物,前后持续一个月之久,使很多人免于死亡,上官赠送“泽及穷黎”的匾额以示表彰。后来,仪封县修筑城垣,张伯行的祖父张醇被委以重任,董理修筑事务。这实际上是知县在借助张家的财力以补官款之不足,张醇没有推辞,捐资为修城民工提供膳食,并犒之以酒肉。张伯行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6: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