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研究公共生活的理论家中,理查德·桑内特和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鼎足而立,分别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的三种不同学派。《再会,公共人》正是桑内特研究公共生活的扛鼎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译者李继宏,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著有《陌生的彼岸》《经典十讲》;译有“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系列,迄今已出版了《小王子》《老人与海》《动物农场》《了不起的盖茨比》《瓦尔登湖》等多本,以及《追风筝的人》《与神对话》《匠人》《穷查理宝典》等数十种图书。 《再会,公共人》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并最终归结为公共领域的人格入侵。全书通篇对此观点作了细致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作者追述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级、市民阶层的社会存在和交往都有广泛的涉猎:从文学、宗教到戏剧、音乐,再到服饰、话语、视觉、人格、角色,其中不乏对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分析,最后还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这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对我国的城市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为研究公共空间和个体主义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出版价值。 作者简介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曾任纽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目前担任剑桥大学社会学系杰出访问教授,因其在社会学、城市规划研究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屡获黑格尔奖、斯宾诺莎奖、格尔达·亨克尔奖和特森诺奖等国际奖项。他的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城市》(1969)、《阶级中隐藏的伤害》(1972)、《眼睛的良心》(1990)、《公共人的衰落》(1976)、《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1994)、《不平等世界的尊敬》(2003)、《新资本主义的文化》(2006),以及三部小说。 目录 中文版序 致谢 第一部分 公共问题 第一章 公共领域 第二章 角色 第二部分 古代政制时期的公共世界 第三章 观众:陌生人的聚集 第四章 公共角色 第五章 公共与私人 第六章 作为演员的人 第三部分 19世纪公共生活的混乱 第七章 工业资本主义对公共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 公共领域中的人格 第九章 19世纪的公共人 第十章 集体人格 第四部分 亲密性社会 第十一章 公共文化的终结 第十二章 卡里斯玛的去文明化 第十三章 共同体的去文明化 第十四章 失去演技的演员 结论 亲密性的专制统治 附录 “我控诉!” 译后记 序言 在中国读者看来,《再 会,公共人》所针对的问题 可能会显得既陌生又熟悉。 这本书的西方背景在于上一 代的各种社会学争议。我希 望本书更具普遍吸引力的地 方在于它对个体主义和公共 空间的论述。 当我开始写《再会,公 共人》时,社会学界对公共 生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政治 方面,而我的途径更加接近 于人类学和历史学。于尔根 ·哈贝马斯和汉娜·阿伦特是 研究公共生活的欧洲理论家 中的翘楚。前者认为公共领 域是由经济利益和政治争论 构成的;哈贝马斯的理论根 源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以 他着重强调利用政治力量来 克服阶级分化。到了20世纪 90年代,这种强调最终变成 他的“交往互动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理论。与之相 反,汉娜·阿伦特相信有一 个纯粹的公共政治领域的存 在,她认为在这个领域之中 ,无论属于哪种阶级、性别 、种族或者民族,所有市民 都能够平等对话。哈贝马斯 将“公共”当成物质生活的产 物,而汉娜·阿伦特则拒绝 按照市民的物质环境来对他 们进行定义。 我试图以大城市这种特 殊环境为背景,来理解日常 行为及其社会交往模式;就 这一点而言,我的观点更接 近唯物主义。我采用的方法 来自人类学,这种方法就是 对戏院中正式的表达模式和 城市街头常见的表达模式进 行比较。在学术界的黑话中 ,这在当时被称为公共生活 的“戏剧学模式”,最近则被 称为“述行性”。我主要研究 了伦敦、巴黎和纽约从18世 纪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演变, 由此赋予这种模式以一个历 史框架。 所以你们可以把西方对 公共生活的理解当成一个精 神的等边三角形。其中一条 是哈贝马斯的边,“公共”的 构成要素就是人们试图超越 他们自身的物质利益的斗争 ;第二条是阿伦特的边,“ 公共”由一些特殊的市民组 成,这些市民彼此之间进行 非人格的、平等的对话,他 们拒绝用他们的同一性语言 来交谈。第三条是以我和我 的学派为代表的边,“公共” 是形象而具体的;它主要研 究人们和陌生人说话的方式 、他们在街道上所穿的服装 以及室外空间与室内房间的 对比;并且通过对日常行为 和艺术领域中经过精心组织 的表达进行比较,它厘清了 这些具体行为的含义以及它 们的表达性。 在我的想象中,有两点 可能会直接引起中国读者的 兴趣,那就是个体主义和公 共空间。“个体主义”远不仅 是一种和经济竞争有关的东 西。它涉及的是个体和其他 人的关系的社会意义,还有 个体对自我的心理学认知。 从社会层面来说,我在《再 会,公共人》中提出的观点 几乎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真理 ;大城市中的日常行为确实 变得越来越和他人无关;就 心理层面而言,我的观点也 许显得更加激进。我认为由 于人们将他们自身视为个体 ,心理体验变得贫乏了,人 们也变成一些具备更少表达 性的自我,受到亲密性的专 制统治,缺乏陌生人与他者 性的刺激。我认为非人格性 能够并且应该丰富自我。 根据我本人在中国的游 历,我想你们也面临着这样 的文化问题,当然你们的问 题从形式上来说与书中提到 的文化问题十分不同。与欧 洲一直以来的情况一样,对 于你们来说,日常社会的“ 黏合剂”如今是一种问题, 同样成为问题的还有非人格 关系的“衰落”所带来的心理 混淆和窒息。这些问题在我 们共同面临的城市公共空间 的质量问题中体现得更为具 体。 如今说北京、上海和其 他城市在建筑和户外公共空 间的组织方面变得越来越西 方已经是一种老生常谈。我 的著作探讨了这种西方模式 的缺陷:我试图说明公共空 间变得统一和同质化的过程 与原因,这种同质性给日常 社会交往带来的窒息后果, 以及物理的统一性所造成的 那种心理错乱的特殊感觉。 我利用我的方法对戏台和街 道进行比较,从而作出了上 述这些判断。我们用艺术来 补偿伴随着陌生人在街头上 、在现代城市的公共领域中 出现的死寂与冷漠。 总而言之,我希望你们 把我这本书当作另一种文化 的公共生活史的描绘,但这 种描绘和你们目前所面临的 问题并非全然无关。我想感 谢本书的译者李继宏让你们 能够读到这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