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宫女谈往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金易//沈义羚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金易,曾是北京二中的语文老师,《宫女谈往录》是他与夫人、原北京二十五中、六十一中中学语文教师沈义羚老师合著的书。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一位随侍慈禧前后达八年之久的宫女何荣儿对往事的回忆。
书中每章之始,作者都写这位老宫女,或边做针线边谈,或闲下来品茶卿天,优美的文笔、典型的京片子,造成一种氛围,引出一个话题,讲述一段清宫往事。由于是亲历者所述,条理清晰,可信性强。所写的人物,上到太后皇帝,下到刚进宫的宫女、小太监,有血有肉,极为生动,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料角度,都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目录

前言
宫女生活
也算引子
进储秀宫
拜见“姑姑”
许打不许骂
不许打脸
睡卧姿势
不能吃饱,怕出虚恭
吃早点
吃中饭
晚餐和夜加餐
四季的饮食
衣服、打扮
行动
做针线和不许宫女识字
水果换缸
最大喜事——接见家属
传递信号
敬烟
踢毽
慈禧起居
太后的起居
储秀宫与体和殿
值夜
一段插曲
“叫起”以前
梳头刘
匆忙的早晨
最苦的差使
手纸和官房
看奏折
备膳
睡觉
传膳
四金刚,五百罗汉
侍膳不劝膳
一句“吃大饽饽”引起的题外话
送信的腊八
螽斯羽诜诜兮
抢红与小墨猴
脚上鞋儿四寸罗,朱唇轻点一樱多
洗脚、洗澡和泡指甲
进颐和园
玉堂春富贵
湖上神仙
清宫习俗
跳大神和食肉节
二月二,龙抬头
乞巧
送鬼的中元节
两宫西行
珍妃死在西行前
出逃前狠心剪下两管长指甲
夜宿西贯市——苦难的第一站
从昌平到怀来
西行路上
给光绪剃头
忻州中秋夜
持螯把酒过太原
宫闱琐记
慈禧的娘家
丈母娘打姑爷
光绪帝和隆裕
光绪佚事
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一个太监的自述
由皮硝李到恩济庄——我所知道的李莲英
崔玉贵二进宫
后记
附录
我所认识的“老宫女”
相濡以沫五十年——回忆和金易在一起的日子
序言
我于四十年前受业于金
易先生。丁卯春节前得先生
手札,要我为《宫女谈往录
》写篇序。先生著作,学生
写序,这样的先例不多。先
生课授生徒数十年,弟子辈
颇不乏名人,亦颇不乏钱钟
书先生在小说《灵感》中所
谓的“书也不写了,只为旁
人的书作序”的名人。命我
写序,莫不是有意为自己做
反宣传?可谁又是天生的戆
大?我想,这无非出于四十
年来的师生情谊,再加上我
对这本书的问世,多少起了
催生者的作用,于书、于先
生都有所了解,这序即或写
得水平不高,先生也将感到
亲切。故尔这看来戆大之举
,便愈可照鉴先生的人品,
和那师生间最最纯真的爱。
于是我便像当年拿到先生发
下的考卷一般,诚惶诚恐地
提起了笔。
为一本书作序,一般都
要把书的内容加以介绍、解
说、阐发。然而这本书,先
生自谓效“老彭先生”的“述
而不作”,旨在为一老宫人
话天宝旧事做如实的记录。
话是老宫人讲的,旗下人的
京白是最老实明白不过的,
又何需我再事铺张?余生也
迟,没学过做八股文章,八
股是专为圣贤立言的,我却
只会说自己的话。
要说自己的话,便先得
追溯于四十年前,那时我就
读于北京市立二中,听先生
讲授国文课,前后总有三四
个学期。先生既教书又育人
,奖掖后进不遗余力。老实
说,像我这样一个后来读了
理工科大学的人,今天也能
在文史领域里舞弄些文墨,
主要即得益于先生昔日的教
诲。
二中的学风是好的,师
生关系亦好,许多素有“阎
罗”之称的严师,严中包涵
着无限慈爱,那骨子里却一
似普渡众生的佛陀。但十来
岁的童子最懂得“精致的淘
气”,也最爱淘气,因而留
下一件至今让我想起来就脸
红,深以为内疚的往事。就
是那个淘气的我,曾经学了
先生的笔体,在上学途经内
务部街的一些墙壁上,大行
乾隆遗风,用粉笔题了许多
歪七扭八的唐人诗句,却又
下署了先生的大名。可我上
学途经的路,先生却并不经
过,对这恶作剧亦无从发现
,如此我便背上了长久的内
疚,总觉得有负于先生。
不久,先生离开了二中
,我也由中学而大学,再由
大学踏上专业岗位,相互不
得消息。1979年,我从边
省回到北京,得知先生也返
归北京,仍住在旧日的寓所
。我去看望了先生,除欢叙
旧时的情谊,暗中也欲以行
动反省自己的内疚。畅谈中
得知先生结识过一老宫人,
耳闻了极其丰富的天宝旧事
,这些事正史不收,野史亦
无所志。我以为,这弥足珍
贵的史料大应传之于世,便
百般怂恿先生写出来。那时
我正在筹办一刊物,有了先
生的文字,正好为创刊增色
,但当我拿到先生的第一章
手稿时,刊物难产,又由难
产而胎死腹中,我随即把这
第一章手稿举荐给《紫禁城
》杂志。不久宏文刊出,并
在首刊的一期,为将来刊印
单行本登了预告。以后连载
十数期,那众口交誉的好评
,自无需我一一冗述。
我以为,先生之作贵在
赢得了真、善、美三字。学
老彭,“不添油,不加醋”,
是为持一“真”;先生祖籍汉
军旗,对旗下人的语言,以
至习俗、情感,都异常熟悉
,他为老宫人写话,那语言
的流畅、自如,地道的八旗
京片子,十足堪登“善”境;
而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
,从知堂老人习晚明小品,
业已深得其真髓,随着先生
的年事日高,当年绚烂之极
的文笔自归于平淡,缜密的
文思中饱含了豁达的坦率,
使他笔下自在着幽深、冷隽
的“美”,一如祁彪佳《寓山
注》所谓之“一壑一丘,皆
成小致”。但我这话纯指文
章艺术风格而言,谁都看得
出,先生的文字间洋溢着对
弱者的同情,对人间不平的
愤懑,这都与知堂老人的一
味“冲淡和平”大相径庭。从
先生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
到那与笔花同在的大滴六滴
的滚滚热泪,更绝无半点夏
夜乘凉、摇扇清谈的意味。
还是就此搁笔吧!聊以
自慰的是,我终于勉强写成
这一篇不可言序的序。我似
乎效法着宫女“侧着身子屈
着脚尖”,“轻轻地退着走”
过的一段路程,但我从未得
过姑姑的调教,这路走得实
在太吃力了。
导语
金易,原名王锡(1917—1992年),河北省玉田县人。幼读私塾数年,打下古典文学基础。30年代进北京,上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两次东渡日本学习和工作。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教于北京二中、兰州西北师范学院、煤炭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业余学校、日本广岛文理科大学等。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达20年之久。退休后患脑血栓,右偏瘫,用左手托着右手从事写作,《宫女谈往录》一书就是这样写成的。
后记
要写后记了,不由得思
绪绵绵,好多的话涌上心头

我和《紫禁城》杂志编
辑部并无半点渊源:对编辑
部既无片纸的交往,对编辑
同志更无一面的缘分。只是
偶然的机会,友人杨乃济同
志到编辑部串门,谈及老朽
俩曾与慈禧侍女认识多年,
对宫中琐事略有所闻。于是
,编辑同志不耻下顾,来到
我家,愿我们把所知所闻供
诸社会。情意殷殷,不胜感
愧,“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匪报也,有以为好也!这
友好的心情,长期萦绕在我
们心里,现在写在这里,感
谢他们的热心,感谢年轻人
对老年人的鼓励,更感谢他
们三年多给我们带来了友情
的愉快!这是任何金钱都不
能买到的。
记忆,好比是一幅画,
姑且比作山水画吧。——有
山,有水,有浮云,有远岫
,有丘陵,有沟壑,有孤帆
,有板桥,有草合,有庐亭
,有隐士,有琴童,花木扶
疏,自然成趣。但年久失修
,皲裂破碎,已经变成了一
团纸屑,必须要经过细心的
粘补糊裱,才能依稀地恢复
本来面目。我和我的老妻自
认为当了三年多的裱糊匠,
尽量恢复原画的面貌。每写
完一段故事,等于粘补完一
石一木、一丘一壑,细细地
思考,有没有不符合原画的
地方。回忆——是很苦的,
思索的时间要比写的时间不
知长多少倍。偶然,我的老
妻翻出一本当年记柴米油盐
的流水账来,断续有和老宫
女谈天的记载,希望可以引
起一些记忆。但已事隔多年
,记写又非常草率,粗略的
只有年月的记载,好像看旁
人的日记一样,与己漠不相
关,反而更加迷惘,追忆也
就愈加艰难了。
可以郑重说明的,我们
既自认为是裱糊匠,当然要
恪守裱糊匠的本分:不添枝
不加叶,不作任何绘饰,尽
量符合本来面目。在《前言
》里曾经说过:“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尽量达到信实的程度。
我们自信没有违背这个誓言
。凡夸诞不经、自作神秘、
瞒天过海、云山雾海等,强
不知以为知的事,我们竭力
避免。这也符合《紫禁城》
杂志的严谨作风。敬希读者
垂鉴。
我们也毫不讳言,敢向
读者夸耀的是《谈往录》的
内容。
这完全是以那拉氏晚年
生活为中心,反映她不恤民
脂民膏,穷极嗜欲的宫廷享
乐,无论从她的起居、燕游
,以至于吃喝拉睡等都详尽
地加以叙述。从这些生活细
节中,既可以略窥宫廷的体
制,更可以领会到封建统治
者等级森严的残酷制度:以
一人之尊,置于天下万万人
之上;以一人之私,置亡国
亡种而不顾。我们大家都知
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看
看她追求什么,也就知道她
的内心向往什么了。记得看
晚清笔记有这样一首诗:
三十三天天上天,玉皇
头上平天冠,
平天冠上插旗杆,我佛
尚在旗杆巅。
把自封为“西天太后老佛
爷”的那拉氏,推向了高不
可攀的地位,可以说够辛辣
的了。但这种谑而近虐的诗
,讽刺有余,事实不足。究
竟她怎样的高法?高到什么
程度?吃怎么样?拉怎么样
?睡怎么样?玩又怎么样?
这些活生生的事实,那就请
看《宫女谈往录》来填补空
白了。这里一桩桩、一件件
,很充分而又鲜明地摆在读
者面前,让人不禁掩卷深思
:在强邻压境,虎视眈眈,
国家濒临被瓜分的情况下,
不思奋发图强,反而敲骨吸
髓,挥霍亿万人民的血汗,
使炎黄子孙、大好山河,一
步步地堕入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深渊。言念及此,痛恨何
如?呜呼:万寿疆无浑不耻
,笑向番姬碰酒杯!(紫禁
城出版社出有《西太后》一
书,书中《章太炎斥西太后
联语一则》所载联语云:“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
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
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
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
圻日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
章氏对联显然是作于那
拉氏七十岁生日,即1904
年阴历十月十日之际。那时
她君临中国已四十四年,章
太炎用犀利的嘲讽,痛快淋
漓地揭露她四十多年的统治
史,就是中国人民的灾难史

慈禧晚年,一改排外为
媚外,所谓“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向帝国
主义者屈膝投降,经常宴请
各国公使夫人,企图用媚笑
讨好列强。
我们写《宫女谈往录》
的目的,大旨就在这里。拳
拳此心,可以敬白读者!
也有愧对读者的地方。
《前言》里曾提出,写
作有四条线索:一、宫女生
活;二、太后起居;三、光
绪佚事;四、其他琐屑。但
我写起来并没有严格遵守这
个提纲,可以说是“前言不
对后语”吧。我在写作过程
中曾经考虑到这些,后来想
到为了读者联想起来方便,
就没有按照这个条例写。譬
如:《四金刚五百罗汉》这
当然是属于慈禧的生活了,
而《吃大饽饽》又确实属于
其他琐屑的事。在宫廷里,
皇太后摆天字第一号的筵席
,但在宫廷外又有八旗子弟
吃大饽饽的丑态,旗人是满
清王朝的支柱,两相对照,
读者自然可以得出结论了。
那拉氏的八宝楼台也不过是
建筑在沙漠上,故索性把两
篇摆在一起。又如:写完宫
里的泡制胭脂,这是春末的
事,于是顺笔就写到夏初的
制造益母膏,又因为有
精彩页
宫女生活
也算引子
旗下人有一种特殊性格,不够相当交情,是不会随随便便对你倾吐自己身世的。如果不识相,过分地询问,反而会认为你不懂礼貌,缺乏教养,从而会对你冷漠下去。用她自己的话说:“谁要是用‘审贼’的口气,让我一问一答,我根本就没闲工夫理他!”所以我从一开始就称她为何妈妈,用年轻人应该尊敬老人的态度去尊敬她。因此,在她的眼里认为我还算一个讲礼貌的人,渐渐地对我能谈些宫里的事。
她为人非常文静,从来不大声谈话。总是慢声细语的,一字一句地把话送到你耳朵里,这也表明了她在宫廷受过苦难的折磨。秋天的晚上,时常是我们谈话的时间,见面寒暄以后,让过茶,渐渐谈到她的过去:
“我们旗下人,生下来就有口粮,由宗人府(应为都统衙门)发给,这是皇上给的恩典。女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宗人府(应为内务府)就要按册子送交宫里当差了,这是当奴才应当孝敬的差事。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这样,有的人家门楼高一点儿,或者跟宗人府(内务府)的人有点人情,也就免了。有的人家希望女孩子出去见见世面,一来,每月能挣几两银子,家里又能按时按节得到赏钱;二来,女孩子学点规矩,在宫里调理出来的,图个好名声,借此往高枝上攀,找个好婆家。真要找个几等侍卫之类的,再有人一提拔,不几年也许就发迹了。”
她喝着茶,慢慢地沉思着。她淡淡地谈,我淡淡地听,谁也不多说一句话。旗下人讲究的是风度悠闲,不管多么火急的事,也要保持着悠悠自在的姿态,像在说旁人的事情一样。实在说,她对旗人的上下机关并不都熟悉。进储秀宫
“我是十三岁那年夏天,五月节以前,由府右街南边宗人府(内务府)选进的。交进宫前先学几天规矩,早晨由家里人送来,中午由家里人接回去。实际上是宗人府(内务府)送的情分,让孩子和家里人惜惜别,免得孩子们临时哭闹。过几天,趁家里人都不在,用轿车把我们——大约三十多个人,送到神武门外,由老太监接领过去。把我和另外三个人送进储秀宫。进宫向老太后的寝殿碰完头,就算是储秀宫的人了。”
她说话时,眼睛经常不瞧着对方脸,仿佛自言自语似的,很难察觉出她的内心感情来。拜见“姑姑”
“宫廷里有个传统的规矩,是太监全是汉人,是有头有脸的宫女,必须是旗人(应是上三旗包衣,无汉人宫女)。凡是伺候太后、皇后、妃子、格格的宫女,汉人是挨不上边的。储秀宫的宫女更要求要正根正派,规矩也特别严。给老太后寝宫碰完头以后,就要拜见‘姑姑’了。我们当宫女的有句话:‘老太后好伺候,姑姑不好伺候。’”
她长嘘了一口气,无疑想起过去,情感有些激动了。P15-1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