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青帮大佬张仁奎极富传奇色彩。清末科考成为山东滕县头名武秀才,加入过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京时,曾护送慈禧西逃。他拜青帮“礼”字辈沈淦为师,成为“大”字辈。张仁奎曾密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在抗战时,他鼓励弟子为抗战出力,不当汉奸。 张仁奎在上海隐居时,成立了“仁社”,与黄金荣的“荣社”,杜月笙的“恒社”三足鼎立。上海滩各帮会一旦与军界、政界发生矛盾,几乎都要找“德高望重”的“张老太爷”出面调解。他的徒子徒孙们遍布军、政、商、学各界,且多属名流。 张仁奎六十大寿时,前来祝贺的各界名士达八百多人,蒋介石亲自为其撰写寿联“军界宿星,帮会元魁”。在张仁奎谢世后第二年春,重庆各界千余人为张仁奎举行了追祭仪式,蒋介石为其题词“海岱硕望”。 张仁奎的去世,无疑是传统青帮的终结。 作者简介 谢幕 原名郭治军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潜心研究中国帮会史 专注于历史纪实题材的创作 主要作品: 《风雨人生》 《哈尔滨速度》 目录 引子 军界之传奇上将,青帮之最后大佬 第一章 滕县遭战火,匪盗害恩师;从武强体魄,英雄逢乱世 清末,滕县曾出过两件大事:一是“捻军围城”,二是“猴子山之战”。滕县多遭战火,山林中常有绿林盗匪出没,尤以山 亭社山区土匪十分猖獗。放牛娃张仁奎经常躲在窗外倾听张秀才讲课。张秀才看张仁奎孺子可教,就破例收为学生。张 秀才一家横遭土匪杀害,此事改变了张仁奎的性格,他想习武为老师报仇。在他的坚持下,父亲答应了他的请求。以后 的十几年里,张仁奎给地主家干完活就去沈然清家练武,每天奔波于张山湾、沈庄村和荒沟村之间。 第二章 寒光铡刀舞,头名武秀才;象珍卜江湖,初识安清道 习武14年的张仁奎成长为铁塔般的汉子。他尽得沈然清真传,又独创一套刀法。因他从小熟用铡草刀做武器,乡邻送 他一个外号“张大铡刀”。光绪十五年,张仁奎参加滕县武秀才考试,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头名武秀才”。张象珍给他指出了 一条明路,加入义和团。张象珍还给张仁奎卜上一卦,说让张仁奎取一个有金有水的表字,于是,张仁奎就给自己取字 为“锦湖”。张仁奎成名成事后,一直沿用“锦湖”或“镜湖”的字号。张仁奎通过张象珍结识了马凤山,也认识了安清道。马 凤山帮张仁奎打击山亭盗匪,张仁奎的传奇生涯由此开始。 第三章 庚子时局变,慈禧逃避难;红青白莲藕,男儿带吴钩 义和团反对洋教斗争在全国掀起高潮,开武馆的张仁奎比武会友广结好汉,结识了大侠杜心五。当时,外寇侵华,慈 禧太后遂写了12道绝交书,与11国同时宣战。向全世界宣战,慈禧太后简直是人类历史上胆子最大的国家领导人了。这 时,八国联军正盘算着一举拿下天津大沽炮台。而马凤山带着张仁奎和张飞等人昼夜兼程赶往北京护驾。在护驾中,张 仁奎与张飞留信给马凤山后率徒告辞,后听慈禧杀害了护驾的马凤山,张仁奎要去给马凤山报仇,张飞苦言相劝。在张 飞的建议下,张仁奎决定到南方去找张象珍,一路艰辛苦寻无果。原来,张象珍在扬州与青帮拉上关系,为“大”字辈弟 子。关于帮会,江湖上流传这样一句话:“红花青叶白莲藕。”红花是洪门,青叶是青帮,白莲藕是理教,其三个组织最 高宗旨是“反清复明”。 第四章 密策兴中会,推翻清统治;义侠杜心五,忠心大保镖 张象珍到扬州后,在青帮中得知惠州起义由洪帮徒众策动的内情,感慨万千。孙中山密策兴中会,陆皓东提出“青天白 日旗”。孙中山选上海人朱淇写檄文,却被朱淇的哥哥告密,两广总督谭忠麟当即下令逮捕革命党十余人。当孙中山得知 陆皓东慷慨就义时,悲恸欲绝地说:“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张仁奎与杜心五曾以武会友成为知己 。杜心五成为孙中山贴身保镖,出生入死,忠心耿耿,多次让孙中山等同盟会首领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宋教仁被刺后 ,杜心五急赴上海,手捧恩人遗像,心中悲痛万分。杜心五在孙中山面前经常谈及张仁奎。 第五章 志士慷慨激,青天白日旗;孙美瑶劫车,张象珍之计 轰轰烈烈的惠州起义失败了。史坚如拒绝在四十余嫌疑人中指认同谋者被砍头。郑士良筹划再次起义被杀手毒死。张 象珍崇敬郑士良之义举,从此改名为张聘卿。张聘卿给孙美瑶出谋“解围收编”、“临城劫车”之计。上海租界求助黄金荣, 黄金荣找杜月笙出主意,杜月笙找青帮大佬张仁奎帮忙,张仁奎与张聘卿密谈,孙美瑶如愿以偿。张聘卿当面向孙中山 汇报此事,经张聘卿提议,孙中山给予孙美珠、孙美瑶、孙桂芝之队伍“山东建国自治军第五路联军”的番号,并委任孙 美珠为联军总司令。后吴佩孚给山东军务帮办郑士琦发出密信令其刺杀孙美瑶,孙美瑶竟不带随从和武器赴宴被害。张 仁奎对孙美瑶轻狂大意而丧命感到遗憾。 第六章 仁奎闯虎穴,震慑朱福胜;宝山出手救,仁奎入青帮 庚子事变后,为躲避清廷剿杀,张仁奎和张飞等人一路南下寻找张象珍,一路贩私盐。到扬州后,张飞说贩盐要依靠 盐枭,张仁奎不信邪要单干,被盐枭盯上。张飞被盐枭朱福胜绑架,张仁奎孤身闯虎穴营救,铡刀寒光凛凛,扼住朱福 胜脖颈,说只要朱福胜不为难朋友和徒弟,自己愿意赔罪,挥刀切下自己一截小拇指,震慑住了朱福胜,救出了张飞。 朱福胜不守承诺,派人追杀张仁奎和张飞,被徐宝山救下,原来是张飞留信给庄铸九让其在性命攸关之时找沈淦沈二太 爷帮忙,沈淦去找徐宝山,徐宝山出手相救并乘机夺了朱福胜的地盘,朱福胜携妻带子落荒而逃,不知所踪。张仁奎拜 沈淦为“老爷子”,正式加入青帮,成为“大”字辈。徐宝山称沈淦为师叔,张仁奎称师兄徐宝山为“大哥”。 第七章 宝山受招安,仁奎想革命;为利争都督,为难犹不决 张仁奎投靠徐宝山后,“春宝山正义堂”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张仁奎贩盐牟利,结交绅商,与江苏之谘议局议长张謇学 做经营,并与家道殷实的李姓小姐成婚。徐宝山野心膨胀,被清廷招安成为“新胜水师缉私营”管带,张仁奎先为队官, 后升任旅长。徐宝山降清后反戈屠戮,心狠手辣。张仁奎见徐宝山义薄 导语 张仁奎是一个被蒋介石誉为“军界宿星,帮会元魁”,并送上贺贴的江湖奇人。他是民国教父,黄金黄是他的弟子,杜月笙是他的徒孙,张啸林则是他的师侄。他在全国拥有徒子徒孙三万多,遍布军政各界,韩复榘、蒋鼎文、陈光甫、钱新之、韦敬周、夏奇峰、林柏生等等,几乎个个身居要位。本书介绍了这位青帮最后的大佬的传奇一生,还作者一个真实的太爷——张仁奎! 精彩页 张仁奎,山东省滕州市人,字锦湖(又字镜湖)。旧上海青帮的重要头目。拜沈淦为师,排“大”字辈。贩私盐出身。早年曾在冯国璋的苏军第七十六混成旅任旅长兼通海镇守使,驻防南通。1927年北伐军开驻浙江、上海,告老辞职,迁居上海。在上海时,开香堂,收徒弟,弟子众多。后期在上海成立“仁社”,与黄金荣的“荣社”、杜月笙的“恒社”鼎足而三。 青帮,可谓是清末民初最大的帮派,相传其祖师爷在建帮之初特意拟定了辈分,定下20字,即“清静道德,文成佛法,仁论智慧,本来自信,元明兴礼”,到了清末,这20个字用完,帮中长者又添了“大通悟学”四字。青帮百余年开枝散叶,门徒遍布天下。 民国年间,时局动荡,大批帮派人士闯荡上海,学者唐振常在《上海史》中说:“民国初年,上海滩青帮最高辈分应属大字辈,有39人,其中38人是从外地移入的。” 清末民初,上海滩青帮势力大概有四支:一支是上海本土帮,第二支就是浙江湖州帮,第三支是江苏扬州帮,最后一支,就是以山东人张仁奎为首的山东帮。 上海本土帮领军人物范高头、陈其美早逝,势力很快没落;湖州帮跟北洋军阀走得太近,到蒋介石时代被肢解;扬州帮首领徐宝山依附袁世凯,被国民党炸死,帮众分散;张仁奎本是徐宝山下属,后收其残部进驻上海滩,广招子弟独成一派,创造了新的大好局面。 张仁奎的名气,并不在于他做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他的徒子徒孙们遍布军政商学界,而且多属社会名流,以致蒋介石都恭恭敬敬叫他“张老太爷”。 另外,张仁奎收徒弟相当讲究,无前途者不予考虑。他的徒弟有军阀韩复榘和蒋鼎文、上海银行公会会长陈光甫、交通银行总经理钱新之、中央造币厂厂长韦敬周、汪伪政权外交部长夏奇峰、宣传部长林柏生等等。后来崛起的“上海三大亨”与张仁奎也颇有渊源:黄金荣是弟子;杜月笙是徒孙;张啸林则是师侄。 民国年间,上海滩各帮会一旦与军人政客发生矛盾,几乎总是要找“德高望重”的“张老太爷”出面调解。 张仁奎,清同治四年出生在山东滕县沈庄村,自幼家贫,没读多少书,少时跟着表叔习武,在与地痞流氓的不断实战中练得一身好功夫,只是没钱买把像样的兵器——用的是铡草的铡刀,人称“张大铡刀”。 光绪十五年(1889年),滕县开科考武秀才,全县有数百人参加,张仁奎力挫众人,得了头名,有了在家乡开设武馆教徒弟的资本,几年下来,在十里八乡也有了点名气。 张仁奎本想以一身功夫报效朝廷,可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尽失,接着西洋人趁火打劫,德国出兵青岛,英国占领威海——山东几乎成了洋人的天下。 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