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教材是“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第二轮教材”之一。本版教材共分八个章节,按总论、病毒性传染病、立克次体病、细菌性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原虫病、蠕虫病、医院感染的顺序展开,精简了部分内容,更突出学习重点。本教材为书网融合教材,即纸质教材有机融合电子教材、教学配套资源(PPT、微课、视频等)、题库系统、数字化教学服务,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自主学习。本教材可供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从事传染病学教学的教师参考,对于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亦是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总沦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二、临床特点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一、临床资料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方法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四、病理生理 五、临床表现 六、并发症 七、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九、治疗 十、预后 十一、预防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后 十、预防 第三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后 十、预防 第四节 狂犬病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第五节 艾滋病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第六节 水痘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后 十、预防 第七节 麻疹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后 十、预防 第八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后 十、预防 第三章 立克次体病 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后 十、预防 第二节 地方性斑疹伤寒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后 九、预防 第四章 细菌性传染病 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一、伤寒 二、副伤寒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及后遗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 第三节 霍乱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 第五节 布鲁菌病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第六节 猩红热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 六、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 第五章 钩端螺旋体病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 七、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 第六章 原虫病 第一节 疟疾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