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东平的《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对“虐待儿童”这个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进行了中国本土的诠释,是中国第一本对“虐待儿童”的界定问题进行经验研究和理论探讨的著作,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对中国儿童权利保护在政策层面和社会工作干预层面均有启示意义。
乔东平的《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采用社会文化的视角和亲子关系的分析架构,运用质性研究“扎根理论方法”,基于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搜集的大量资料.分析北京儿童和父母各自对亲子关系,父母打孩子、体罚、家庭暴力和虐待儿童的诠释.建构了“虐待儿童”的本土概念,探讨了在西方社会文化情境中发展出来的“虐待儿童”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虐待儿童问题在中国内地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有利于增加中西方在虐待儿童问题上的沟通,了解和对话。
《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重视倾听儿童的声音,凸显儿童的视角、观点以及研究儿童方法的独特性,分析儿童与父母,成人视角,观点的异同,有利于增进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了解,促使成人反省对儿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尊重儿童的尊严和权利。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的缘起:疑惑、现象
二 研究背景
三 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 我的立场和自省
五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概念框架
一 儿童和童年
二 儿童权利与父母权利
三 虐待儿童及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四 儿童养育、身体虐待与社会文化差异
五 研究虐待儿童的理论模式与社会文化视角
六 亲子关系、权力关系
七 儿童的声音与父母/成人的声音
小结
第三章 探索的路径:研究方法论
一 为何选择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二 研究地点与研究过程
三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四 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
五 反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六 研究伦理和法律问题
七 研究的可信性与局限性
八 资料的分析和呈现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当代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
一 亲子之间的感情关系:父母和孩子的相互责任
二 亲子之间的感情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全方位关注”
三 亲子之间的权力关系
四 转型期父母:管教的难题与“虐待儿童”的风险
小结
第五章 虐待儿童:父母的建构
一 父母对打孩子的解释和态度
二 父母对虐待儿童的意义建构
三 亲子关系对父母建构“虐待儿童”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虐待儿童:儿童的建构
一 儿童挨打的经验和态度
二 儿童对虐待儿童的意义建构
三 亲子关系对儿童建构“虐待儿童”的影响
小结
第七章 对“虐待儿童”的中国式诠释与比较
一 儿童观点与父母观点的相似性分析
二 儿童观点与父母观点的差异性分析
三 虐待儿童问题上的“迷思”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儿童权利保护:反思和启示
一 反省成人有关“儿童”的传统观念
二 质疑父母打孩子:也谈“为了孩子好”和“儿童的最大利益”
三 警惕“学业虐待”
四 全球化下的虐待儿童问题
五 对中国儿童保护政策和社会工作的启示
小结
附录 访谈纲要和焦点小组讨论主题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