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组织角度来探讨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场景下实现真正的持续交付,描述了如何设计一个敏捷的组织,使其能够鼓励团队始终聚焦于自主、专精和目标,交付高质量的价值。
本书读者对象包括组织决策者、独立软件开发商和互联网企业的高管,负责IT、产品管理、工程或软件开发的副总裁或董事或主管,与IT部门和IT业务伙伴对接的业务主管、财务相关人员、数字化业务的投资者,关心高管意见的技术人员、ICT战略制定者、IT治理小组成员以及流程质量/SEPG小组成员、流程顾问和教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敏捷组织设计(面向数字化转型和持续交付的组织重构)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美)斯里拉姆·纳拉扬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组织角度来探讨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场景下实现真正的持续交付,描述了如何设计一个敏捷的组织,使其能够鼓励团队始终聚焦于自主、专精和目标,交付高质量的价值。 本书读者对象包括组织决策者、独立软件开发商和互联网企业的高管,负责IT、产品管理、工程或软件开发的副总裁或董事或主管,与IT部门和IT业务伙伴对接的业务主管、财务相关人员、数字化业务的投资者,关心高管意见的技术人员、ICT战略制定者、IT治理小组成员以及流程质量/SEPG小组成员、流程顾问和教练。 作者简介 斯里拉姆·纳拉扬(Sriram Narayan)在Thoughtworks先后担任IT管理顾问(为电信、金融服务、能源、零售和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提供IT敏捷指导)、领导力教练和创新总监。他是Thoughtworks技术顾问委员会的创始成员,该委员会现在负责编撰Thoughtworks的“技术雷达”。在Thoughtworks产品部门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他参与了产品创新和持续交付工具Go的市场宣传。他还有开发人员、开源贡献人员、管理人员、产品负责人、测试员、SOA架构师、培训师和敏捷教练等多个身份。他偶尔也写博客和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可以访问sriramnarayan.com,进一步了解他的著作、演讲和联系信息。 目录 第1章 背景 第2章 敏捷信条 第3章 核心主题 第4章 上层建筑 第5章 团队设计 第6章 问责制 第7章 一致性 第8章 项目 第9章 财务 第10章 人员配置 第11章 工具 第12章 指标 第13章 规范 第14章 沟通 第15章 办公空间 第16章 结语 词汇表 参考文献 序言 今年是《敏捷宣言》签 署的第21个年头。相对于 Scrum认证和“敏捷教练”头 衔满天飞的热闹情形,国内 的敏捷社区倒是流行起了一 种略显悲观的“失败论”。不 论将“失败”归因于敏捷理论 、敏捷的布道者还是敏捷的 实践者,很显然,越来越多 的人开始意识到,尽管“敏 捷”这个热词受到了IT行业 的广泛青睐,但行业的总体 能力——正如我个人在《敏 捷中国史话》中所发现的— —提升非常有限。大部分企 业、团队和个人仍在低能力 水平上挣扎,与现代商业环 境所期望的数字化能力之间 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 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这种能力差距体现得最 明显的地方,甚至还不是在 工程技术和管理技巧上,而 是在从业者的行为方式上。 一方面,所有人都在强调这 是个VUCA(动荡、不确定 、复杂、模糊)的时代,现 代组织比任何时代更需要应 对变化的能力。而另一方面 ,我们在T行业里看到的仍 然是无处不在的竖井(silo ,也叫“筒仓”):IT部门本 身就经常是远离业务一线的 竖井,各项专业技能的专家 又在IT部门内建起更多的专 业活动竖井——开发部、测 试部、运维部……就连原本 试图打破开发和运维界限的 DevOps运动,在国内也变 味成了专管各种运维自动化 工具的“DevOps团队”。竖 井里的专家们关心自己的专 业活动远胜于关心整个组织 的业务成果。在他们的不懈 “努力”下,很多组织的IT部 门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景象: 一边是专家越来越多、招聘 的题目越来越难、钻研的技 术越来越深、在各类技术大 会上演讲的主题越来越高; 另一边是组织的数字化项目 在质量和进度上仍然问题重 重,“死亡行军”的场景并没 有明显的变化。 中国IT从业者个人的能 力,在转化为商业组织的数 字化能力时,遇到了明显的 错配。组织敏捷性的欠缺, 应归因于过去十来年的敏捷 风潮中,布道者和咨询师们 拈轻避重,有意无意地绕开 了“敏捷的组织应当如何设 计”这个问题。老话说“南橘 北枳”,人的行为是环境的 产物。缺少了敏捷的组织环 境,在部门设置、项目形态 、激励机制、行为规范乃至 办公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之 下,纵有再多敏捷的工程技 术和管理技巧,个体仍然会 以一种“非敏捷”的方式行事 。对专业竖井的偏爱,只是 个体在欠缺敏捷性的组织大 环境中的一种行为表象。 在塑造敏捷组织这方面 ,我的前雇主 Thoughtworks算得上是一 个重要的范例。作为全球敏 捷浪潮的领导者, Thoughtworks之所以取得 了引人瞩目的业绩,不仅是 因为工程技术和管理技巧, 更根本同时也更重要的原因 是这家企业从一开始就摈弃 了“将软件开发者视为可替 换资源”的传统管理思想, 探寻如何激励员工去理解并 认同组织的愿景目标 (Purpose)、赋权并赋能 员工自主决策(Autonomy )、鼓励并支持员工持续提 升和精进自身的技艺 (Mastery)——与平克 (Dan Pink)的《驱动力》 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与众 不同的管理思想绝非空谈, 而是由一系列具体的组织设 计原则与实践来支撑。毫不 夸张地说,对组织的精心设 计(及其背后映射出的价值 观与文化),才是 Thoughtworks常年在行业 影响力和商业成果上表现卓 越的“秘方”。 然而,尴尬的是,这份“ 秘方”却长期没有成文发表 。过去在Thoughtworks担 任咨询师时,有很多客户问 我开展敏捷转型的组织应当 如何组建团队、如何度量绩 效、如何设置激励、财务部 门如何提供支撑、选用哪些 工具、办公室装修有什么诀 窍……我总感觉自己的回答 只鳞片爪、不成体系。幸运 的是,前同事纳拉扬 (Sriram Narayan)做了这 份艰难而重要的基础工作, 将来自 Thoughtworks 和其 他若干成功的敏捷组织的经 验加以梳理提炼,形成了这 本《敏捷组织设计》。据我 个人所知,这本书是当下唯 一—本正面回答“最捷的组 织应当如何设计”这个关键 问题的著作。有了这本书, 敏捷转型的实践者们才有一 个扎实的基础,能像他们实 践持续集成和用户故事等敏 捷实践一样,具体地、按部 就班地开始对组织设计的重 构。 2015年第一次读到这本 书时,我还在与国际非盈利 医疗机构Vilage Reach(译 者注:独立总善评估机构 GiveWell根据它在能效,效 率和透明度三方面的表现将 其列为“顶级慈善机构”)合 作一个项目,当时的客户潘 基维茨(Ron Pankiewicz) 也对这本《敏捷组织设计》 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各种机 缘巧合,这本书一直没有中 译本。最近与“极限编程合 作社”的成员交流,再次提 到组织设计对于敏捷转型的 重要性时,我才意识到这本 书的内容对于当前国情可谓 “及时雨”。于是,在“极限 编程合作社”各位成员的协 助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 之下,我们终于得以完成本 书中译本,以此为中国敏捷 社区填补组织设计领域的一 块空白,为中国众多敏捷实 践者和有志于开展敏捷转型 的组织提供一份引导指南。 为本书翻译做出贡献的有陈 旭、陈渊艺、邓志国、刘郡 晟、刘泉乐、刘游龙、毛广 献、皮毅成、夏伟才、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