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梳理了从金田起义到清朝灭亡60年间的历史脉络,揭露了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和扶持代理人镇压起义的罪行,歌颂了太平天国、义和团等运动和反抗外敌入侵的英雄人物,对一些丑化近代英雄人物的谣传做了反驳。同时,对洪秀全拜上帝教迷信思想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危害,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关键战役与关键责任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的历史功过,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与民元北伐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结合史料提出了新思路、新看法。全书贯穿了“治人”和“治法”两种革命和改良模式的比较,最后得出中国摆脱近代屈辱、实现民族复兴应该“先治人、后治法”的总结性结论。 目录 引子 天地会 第一章 太平天国(上) 一、广西暴乱:天地会引发晚清大起义 二、上帝之子: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三、紫荆传教:冯云山与杨秀清对拜上帝教的改造 四、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五、天兄下凡:萧朝贵对洪秀全的劝诫 六、杨萧崛起:一次关键的权力变迁 七、永安建制:杨秀清节制诸王 八、席卷东南:从永安到南京的大进军 九、路线斗争:洪杨矛盾初现 十、《待百姓条例》:洪秀全的宗教理想国实验 十一、《讨粤匪檄》:曾国藩建立湘军 十二、甲寅变政:杨秀清对洪秀全路线“全面纠偏” 十三、经略长江:太平天国运动的顶峰 十四、天京事变:洪杨政争引发的历史悲剧 第二章 太平天国(下) 一、三河大捷:新生代将领崛起 二、奇袭杭州:李秀成二破江南大营 三、安庆围城:第二次西征失败及其原因 四、治理江南:李秀成的战略布局 五、太平梦碎:列强干预与南京失陷 六、“革命”之源: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七、荒唐天王: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八、千古英雄(上):杨秀清和石达开 九、千古英雄(下):忠王李秀成的忠诚与“叛变” 十、忠王之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十一、理学建军:湘军背后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控制体系支撑 十二、杀人如麻:清军镇压行动的血腥后果 十三、卖国求存:列强对清政府镇压活动的支持 第三章 同光中兴 一、因祸得福:海关管理权的丧失 二、局外旁观:英国对华战略“新思维” 三、督抚崛起:后太平天国时代的权力格局 四、裁撤湘军:曾国藩与清政府的政治角力 五、镇压捻军:李鸿章与淮军集团的崛起 六、天津教案:曾国藩死里逃生与李鸿章总督直隶 七、两江刺马:湘军势力绝地反击 八、抬棺西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 九、丁戊奇荒:一场鸦片引发的空前巨灾 十、甲申易枢:洋务运动的转折点 十一、《李福协定》:法国人欺骗了李鸿章 十二、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十三、不败而败:中法战争结局与左宗棠临终遗言 第四章 甲午败局 一、淮军天下:中法战争后的权力格局 二、造不如买:李鸿章建军路线及其危害 三、北洋建军:李鸿章与北洋水师建设 四、甲午战争:日军入朝与平壤陷落 五、黄海大战:北洋水师的惨败及其根源 六、一溃千里:旅顺失陷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七、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联俄抗日 八、头号国贼:谁是甲午战败的第一罪人 九、败家先驱: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十、第一伪人:李鸿章的路线与真伪 第五章 落日余晖 一、瓜分中国:甲午战争后的国家局势 二、戊戌变法:清流派与维新派联合救国 三、围园杀后:康有为最后一搏 四、己亥建储:光绪皇位废立的幕后斗争 五、梨园教案:教堂与玉皇庙的建设纠纷 六、义和神拳:义和团运动兴起 七、剿抚之变:慈禧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八、八国联军:列强入侵与慈禧反击 九、庚子国难:八国联军在中国的暴行与教会特权的消减 十、《辛丑条约》:清政府与地方督抚“联合卖国” 第六章 辛亥革命 一、袁氏崛起:李鸿章的政治继承人 二、末日狂欢:清政府财政增收与中央权威加强 三、明争暗斗:晚清新政背后的政治角力 四、满汉决裂:载沣成立“皇族内阁” 五、保路运动:革命党人渔翁得利 六、武昌起义:新军兵变与南方独立 七、民元北伐:南北和战与清朝灭亡 八、黑暗沉沦: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 九、民主之殇: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制度选择 后记 先治人,后治法 导语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导向,对太平天国、同光中兴、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从武器效仿到制度改良,从人才任用到思想革命的历史路径,层层递进地揭示出晚清革命与改良的历史得失。本书史料丰富,论述得当,是一部思想性较强、专业度较深、角度较为独特的历史作品,对于晚清历史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