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和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生命体也是由物质粒子构成的。是什么让某些物质粒子的集合从无生命的物质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人?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了感觉和体验的特权?在《意识的解释》中,作者丹尼尔·丹尼特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多重草稿”理论,向传统的“笛卡儿剧场”理论发起了挑战。 引用来自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和理论,结合精巧的思想实验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作者认为意识并不是“撰写好”的单一剧本在大脑某个部位的“剧场”里有序上演的产物,大脑中也不存在观看这种“剧目”并加以诠释的观众(“笛卡儿剧场”理论)。相反,作者认为意识是从并行撰写中的众多版本的“草稿”里脱颖而出的,是一场“群魔混战”的产物,各种片段交替执行高级功能,意识便在其间浮沉。 本书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书单,位列英国《卫报》“有关意识的十佳图书”书单榜首,并获得理查德·道金斯、侯世达、托马斯·内格尔、夸梅·安东尼·阿皮亚、霍华德·加德纳等科学、哲学界著名学者的高度赞誉。 作者简介 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C.Dennett,1942—),世界著名哲学家、认知科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塔夫茨大学讲席教授。2001年,荣获被誉为“心灵哲学诺贝尔奖”的让 尼科奖。2016年获评全球50位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人工智能之父”马文 明斯基称赞他为“下一个伯特兰 罗素”。2010年当选圣塔菲研究所首届为尊崇的访问学者席位——米勒学者,跨学科开展认知科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与理查德 道金斯、萨姆 哈里斯、克里斯多夫希钦斯并称“新无神论四大骑士”。 目录 导读暨推荐序(Ⅰ) 导读暨推荐序(Ⅱ) 前言 第1章 序幕:幻觉如何可能? 第一部分 问题和方法 第2章 解释意识 第3章 访问现象学公园 第4章 现象学的方法 第二部分 心智的经验性理论 第5章 多重草稿vs笛卡儿剧场 第6章 时间与经验 第7章 意识的演化 第8章 词语如何用我们做事 第9章 人类心智之架构 第三部分 意识的哲学问题 第10章 展示与讲述 第11章 废除证人保护计划 第12章 感质的非质化 第13章 自我的实在 第14章 想象意识 附录A 给哲学家 附录B 给科学家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再版译后记 序言 《意识的解释》是美国 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的代 表作之一,是我个人心目中 哲学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 的必读书籍之一。丹尼特本 人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老 资格分析哲学家。坦率地说 ,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的发展 已经出现了所谓“内卷化”现 象:很多学者都围绕着文献 树上的一个小树枝的修剪问 题反复打笔仗,眼界却越来 越狭窄,在“语言哲学”“知 识论”“形而上学”等固定的 学术生态位上皓首穷经。但 丹尼特却是一个精神世界异 常丰富的思想达人:他既是 心灵哲学的大牛,同时也精 通实验心理学、神经科学、 人工智能、进化论,甚至在 宗教研究方面也是一位好手 (不过他本人是如假包换的 无神论者)。同时,他的哲 学论述方式生动有趣,隐喻 丰富,牵涉到的知识面也非 常广,毫无一般分析哲学文 献带给人的枯燥感。《意识 的解释》正是一部充分体现 丹尼特如上论述风格的著作 。 如果有人要问:“这部著 作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这部书的书 名就已经表述了作者想表达 的思想:所谓意识,其实是 被解释出来的!换言之,没 有解释,就没有意识!对了 ,读者们会不会由此联想到 另一本西方社科名著——本 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 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 与散布》?是的,就像安德 森试图论证民族共同体是集 体想象的产物一样,丹尼特 也想论证意识也是解释活动 的产物! 丹尼特的观点听起来比 安德森的观点还要极端。意 识怎么是被解释出来的呢? 假设我现在在听贝多芬的音 乐,假设我现在在喝普洱茶 ,那么我对贝多芬的音乐以 及普洱茶的味道的意识与体 验就应当是真实的。笛卡儿 不是告诉过我们吗?即使你 所意识到的事物本身是不存 在的(比如,我们可能在幻 觉中意识到一张其实并不存 在的大额支票),“我在进 行意识活动”这件事仍然是 毫无疑问的。难道这种意识 的存在不是自明的而且不需 要解释的吗?难道我不比任 何别的人更清楚地意识到我 自己的牙疼是什么感受吗? 难道我对自己牙疼的言语解 释要比牙疼体验本身来得更 为直接与更为可靠吗? 丹尼特的这本书就试图 颠覆大家的这种观点。他的 颠覆活动其实是分为以下几 个环节来进行的: (一)否认在所谓“现象 意识”(phenomenal consciousness)与“切入意 识”(access consciousness )之间有什么界限。 在心灵哲学的历史上, 做出这两种意识区分的是内 德·布洛克。他将前一种意 识视为在现象体验中被呈现 出来的意识,比如一个暴躁 的父亲在打了儿子耳光之后 手部有灼痛感。至于后一种 意识,指的是对于一个人的 内部推理活动的自我意识, 比如同一个父亲对于他体罚 儿子的理由与动机的意识。 很显然,我们的自然语言的 模糊性似乎允许我们在某种 游移的意义上交叉使用“意 识”的这两重含义。比如, 在“一片红色出现在了贾宝 玉的意识中”这一语句中, 我们是在“现象意识”的意义 上使用“意识”的;而在语句 “你意识到你究竟在干啥吗 ?”中,我们则是在“切入意 识”的意义上使用“意识”的 。尽管如此,在布洛克看来 ,从哲学的角度看,我们依 然要将这两种意识间的界限 厘定清楚。进行这种厘定的 具体哲学意义在于,前一种 意识涉及的是意识的主观面 相,而后一种意识关系到的 则是意识的客观面相。作为 二元论者的布洛克认为,一 种彻底的物理主义理论只能 解释意识的客观面相为何存 在,却不能解释意识的主观 面相为何存在。换言之,你 能够用冷静的物理主义态度 解释一个父亲为什么打儿子 ,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他在打 了孩子后会感到疼。 丹尼特是彻底的物理主 义者,因此要给出一种对于 意识的彻底的物理主义解释 ,他首先要做的便是破除掉 二元论者在两种意识之间划 下的上述楚河汉界。换言之 ,在他看来,意识的主观面 相其实就是附着在其客观面 相之上的。比如,父亲打儿 子后自己的手部有灼痛感, 本身就是附着在“他的手打 击儿子身体的某一部位”这 一物理活动之上的。请注意 ,在一种物理主义的意识模 型中,疼痛本身是扮演着某 种因果角色的:疼痛会促使 你停止去做那些会导致你疼 痛的事情,比如直接用手打 儿子。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 人对布洛克给出的意识二分 法持认同态度呢?在丹尼特 看来,这是因为很多人错误 地将意识活动所负载的语义 内容的丰富程度之间的差别 解读为现象意识与切入意识 之间的差别。比如,被蚊子 叮咬后产生的痒痛感是缺乏 丰富的语义内容的(因为我 们的确很难用语言清楚地描 述这种感觉),而观察蚊子 的结构时你所具有的意识则 是有丰富的语义内容的(因 为你很容易说清楚你在观察 什么)。但这种差别毕竟是 相对的,因为再贫乏的语义 内容仍然是语义内容。打个 比方,正因为所谓的“蒸馏 水”中仍然有微量的细菌, 所以我们不能将市售蒸馏水 与自来水之间的差别视为彻 底无菌的水与有菌的水之间 的差别。同理,现象意识与 切入意识之间的区别,也仅 仅是语义内容比较 导语 与道金斯、侯世达齐名的思想家从科学与哲学的双重角度探讨人类最深奥的问题。 本书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书单,位列英国《卫报》“有关意识的十佳图书”书单榜首,并获得理查德·道金斯、侯世达、托马斯·内格尔、夸梅·安东尼·阿皮亚、霍华德·加德纳等科学、哲学界著名学者的高度赞誉。 神经科学家、英国科学学会心理学部主席阿尼尔·塞斯盛赞本书是“有关意识的神经科学的最佳图书”。 作者丹尼尔·丹尼特屡获欧美人文、思想界大奖,是多家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组织的院士(会士),被“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称为“下一个伯特兰·罗素”,被高等教育网站The Best Schools评选为“50位最有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阳志平作序导读。 后记 距离第一版译稿出版已 经过去近14年了。在这近 14年里,人工智能有了惊人 的发展。与此同时,丹尼特 哲学也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生 命力。他关于心灵的多重草 稿模型,很可能是对笛卡儿 身心二元论最有力的颠覆。 丹尼特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准 确的细节、足够丰富的想象 、足够生动的阐述和足够睿 智的洞察。现在,我们应该 表现出足够的耐心。是时候 了。 跟上次译稿相比,这次 出版重新做了校译,有少量 改动。校译分工如下:苏德 超负责序言到第8章,李涤 非负责其余部分。在校译过 程中,陈虎平和丁三东参与 处理了一些疑难问题。武汉 大学外国哲学博士生邢凯伦 通读了全部译稿。在此一并 表示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过去数十年《科学美 国人》书评版评价过的哲学 著作中,《意识的解释》是 最具说服力的一本。 ——《科学美国人》杂志 每一章中都充满了许多 惊人的新思想。 ——理查德·道金斯 《自 私的基因》作者 虽然《意识的解释》不 会是有关意识的终极解释, 但我相信它将被作为解开意 识奥秘的重要一步被人长期 铭记。 ——侯世达 《哥德尔、 艾舍尔、巴赫》作者 精彩页 第1章 序幕:幻觉如何可能? 1.缸中之脑 假定在你睡觉的时候,一群邪恶的科学家把你的大脑移出体外,将它放到一个缸中的生命维持系统里。假定他们随后欺骗你,让你相信,你不只是一个放在缸中的大脑,而是健康如初,在真实世界中做着正常的活动。在许多哲学家的工具包中,这个缸中之脑的故事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思想实验。它是现代版的“笛卡儿妖”(Descartes,1641)。所谓笛卡儿妖,是指一个想象出来的幻觉制造者,它在所有事情上——甚至在笛卡儿本人是存在的这个问题上——都欺骗着笛卡儿。但正如笛卡儿所见,就算恶妖有无限的能力,如果笛卡儿本身不存在,它也无法通过欺骗来让笛卡儿相信,笛卡儿本人是存在的,这就是“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今天的哲学家不太关心如何证明一个人自身是作为一个思维物而存在的(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已经裁定:笛卡儿令人相当满意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原则上,我们从我们的经验中,就我们的本质,就我们(貌似)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的本质,能推论出一些什么。也许,除了是一个缸中之脑,你就什么也不是了?也许,你一直就是一个缸中之脑?如果这是真的,那你能不能设想一下你的困难处境呢(先不提如何确认你是一个缸中之脑)? 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生动形象地探讨了这些问题,可是我要用这个思想实验来干点别的。我想用它来揭露有关幻觉的一些奇怪事实,这些事实把我们带向一个关于人类意识的理论的开端,它将是一个在科学上受到尊重的经验理论。在标准的思想实验里,科学家显然要为你所有感官的神经末梢提供合适的刺激,这样才能制造骗局,而哲学家为了论证的需要则假定,不管这个任务在技术上多么困难,它也是“原则上可能的”。我们应该警惕这些原则上的可能性。修建一架通达月球的不锈钢梯,也是原则上可能的;按字母顺序写出所有可以理解的、不超过1000个单词的英语对话,也是原则上可能的。但在实际上,它们根本不可能实现。我们将会看到,有些时候,事实上的不可能性,比原则上的可能性,在理论上更值得注意。 那么,让我们花点儿时间来思考一下,那些邪恶的科学家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叫人望而却步的。我们可以想象,他们从简单的东西着手,逐步转向困难的工作。他们从一个昏睡的大脑开始:这个大脑活着,却没有来自视神经、听觉神经、躯体感觉神经的所有输入,也不存在任何其他通向大脑的传入或输入路径。有时人们假设,这样一个“传入神经阻滞的”大脑会自然地一直处在昏睡状态,无须吗啡来保持它的休眠状态,但是,一些经验性的证据表明,在这些极端的条件下,大脑仍有可能自发地苏醒。我认为我们可以假设,要是你在这种情况下苏醒过来,你会发现自己处在可怕的困境中: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完全麻木,不知身在何处。 科学家们不想让你感到恐惧,于是向你的听觉神经传送立体声音乐(其实是经过恰当编码的神经刺激)来唤醒你。然后他们又设法制造出一些信号,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信号来自你的前庭系统或内耳,它们表明你正仰面躺着,只是瘫痪了,没有知觉,眼睛也看不见。在不远的将来,这样的操作多数应该可以通过精湛的技术来完成——甚至在今天就可以。接着,这些科学家开始刺激通常控制着表皮的神经纤维束,来为表皮提供一些输入。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输入可以这样产生:用轻柔而温暖的风吹你的腹部;他们或许会刺激你的背部表皮神经,模拟出沙粒硌背的刺痛感(这样就更富想象色彩了)。“哦!”你对自己说,“原来我在这里,躺在海滩上,瘫痪了,什么也看不见,耳边飘着优美的音乐,但有晒伤的危险。我怎么到这里来了?我怎样才能呼救呢?”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