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若只如初见
经受过百年殖民的城市,就像被抱养过的孩子,长大以后无法适应原来家庭的温暖,却也保留了一些最初对于家的记忆。这些珍贵的记忆,不曾随岁月改变,反而印在最平凡的生活中。这座城市叫做香港,也叫做HONG KONG。
香港回归近二十年,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访客。人们逐渐发现需要了解的不是这片土地,而是土地上的生活和文化。香港拥有的不仅仅是那华美的风光,还有太多迷人的故事需要细细品味,它的魅力在于初见时的惊鸿一瞥,更在于惊艳过后留给人的无尽遐想。
让一切,都从初见它的那一刻开始吧!
这座城市从历史中,从电视上,款款走来。令人惊讶的是,香港既没有整齐划一的景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情调,它就像一个魔方:一面是山,一面是水;一面是悠闲,一面是紧迫;一面是历史,一面是未来;一面是繁华,一面是落寞……
港式时空体验
人们对香港最初的印象,可能是那种快速和拥挤所带来的切身体验,无关什么景点。为香港写下《东方之珠》的著名音乐人罗大佑先生说:香港节奏快到这个程度,空间小到这个程度,香港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世界其它地方的人无法理解的!
是的,一旦步入香港,每个人都会成为城市之歌的一个音符。大家都要踩上这样的节奏,站对自己的位置,和别人快速互动起来,密密麻麻的“音符”才能谱出铿锵的进行曲。独特的港式时空体验,正是如此了。
香港要与时间竞逐,因为时间意味着金钱,金钱意味着生存的空间。过客可能被这种高速运转的节奏带动,可能被这个多彩的商业社会感染,但是却无法理解,甚至是感受,那份对于生存空间的向往,那份时间与空间从来不属于自己的殖民城市的无助。这个城市的拥挤与嘈杂,混沌一片,似乎从未结束,也从未开始过。
香港的土地面积有1090平方公里,可是坡地占了七成,其中竟有二百多个岛屿。[2]这就相当于北京市区的面积还是那么大,但是有一多半的土地不能用,人口却依然逐年递增。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这里的人口密度就一举夺得世界之冠,[3]然而这个冠军并未给香港带来任何荣耀,反而增添了接踵而至的问题。矛盾的是,这里的人们讨厌拥挤,却早已泰然自若地适应拥挤。
港剧中经常有两人迎面过马路,却擦肩而过的情景,很多人都质疑这个情节的真实性。其实只要站在香港核心地段尝试一下,大家就会对这剧情深信不疑了,因为真的有太多的人,摩肩接踵,太多的事,应接不暇。曾经最熟悉的面孔,仿佛进入这座城市,就陷落进无边的人海里,再也无从找寻了。
马路上熙熙攘攘,到处是混杂着各色皮肤的人群,他们在行人红绿灯的“噔噔”声中,齐整了步伐,然后迅速从一处屋檐转移到另一处屋檐下。如果路口是在坡道上,绿灯闪烁的瞬间,人潮就如洪水般倾泻开来,快速流入大街小巷,然后继续孕育下一次的“喷涌”。
那高峰时段的中环,仿佛根本不是一条条大街,而是一个个市集,热闹非常。与普通市集不同的是,人们大多身着笔挺西装,用流利英文讲着电话,无暇顾及任何事情,只是行色匆匆各自奔忙。整齐划一的黑白色服饰,快速移动着,像是一组组变幻的琴键。但是这里人声鼎沸,根本没有优美的旋律,有的,只能是一望无际人潮的茫然。人流一直蔓延至街道尽头,眼所能见的范围,尽是由人组成的风景,每个个体都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香港风景就是在这样局促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它成为世界上一幅独特的画卷,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让人看不清其中瑰丽的色彩,却因此而更加神秘了。(P2-5)
《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Kong》是一本有心人写的有心书,是作者在香港求学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感想反思的结晶,它透露出一种照顾大题也不忽略细节的整体观和大气概。作者志向高尚,情理通达,凭借她在大陆和香港之所学所见所思,应用文化考察方法,秉持同情理解之心,配以取景独特的照片,来“展示大陆人观察香港的视角”,捕捉香港种种寻常的不寻常的景光和情状,兰芳月朗的心思和文字,果然成效非凡地写出了也图示了香港“相对真实的面貌”。
——朱鸿林教授
香港孔子学院院长,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作者曾在中国大陆高校毕业,再负笈香江攻读硕士学位,因而她对香港的观看,既能深入其内,又可出乎其外。长时期在香港的生活和学习,使得作者笔下香港的种种人物风情,无不形定神足、活灵活现、体贴入微。在大陆成长的经验,又使得作者不囿于一时一地的局限,能从更长程也更宽广的镜头,描画和摹写香港的人情市声。微观和宏观的交替与转换,再辅以流丽和清新的笔墨,既能明察秋毫,又识得卢山真面,此书读者,当如获麻姑指爪,搔着小杜痒处矣!
——翟志成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
《新亚学报》主编
香港是一个充满对照的城市:有高耸入云的国际商厦,有方格成堆的传统摊档;有坚固平顺的道路桥梁,有暗哑肮脏的横街窄巷;有花园豪宅,有笼屋劏房;有晚上岸边天际的虹灯幻彩,有白天闹市的飞车行人。……
在这不够三千平方公里之地,住了接近七百五十万人,大多数是中国华人,少数的外国人中,既有洋人,也有亚洲各国之人,习俗不同,关系互异。社会是经济上贫富悬殊,文化上雅俗不一,人际之间,有的宅心仁厚,有的势利刻薄。人们对中国的认识,有深切而平正的,也有肤浅而扭曲的。华人对中国的情怀,有眷恋不忘,时感欣戚与共的,也有数典忘祖,长期冷淡不仁的。或许可以这样说:香港有一部夹着渴望和失望但仍存希望的历史仍在书写之中。“新遐想、老记忆”曾经撕裂了社会的共识,闲抛了人们的心力,过往自豪带来的傲慢,不免加深了自满过后的失落,由得寸进尺的优势,踏入举步惟艰的窘境,真教人情何以堪,道不尽的是欷歔,感不尽的是无奈。幸好,人间总是有情,只要能对事物细心体会,新的感受自会油然而生,对照中之异也能生出反照后之同。张兰月创作的这本《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正是这种能够细心感受而获自得之见的美丽成果。
《熟悉的香港·陌生的Hong Kong》是一本有心人写的有心书,是作者在香港求学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感想反思的结晶,它透露出一种照顾大题也不忽略细节的整体观和大气概。作者志向高尚,情理通达,凭借她在大陆和香港之所学所见所思,应用文化考察方法,秉持同情理解之心,配以取景独特的照片,来“展示大陆人观察香港的视角”,捕捉香港种种寻常的不寻常的景光和情状,兰芳月朗的心思和文字,果然成效非凡地写出了也图示了香港“相对真实的面貌”。这些面貌,有的连香港人可能也未认真看过,所以就像我这道地的香港人,看了也不能无所感触。更加可贵的是,作者此书志在沟通中港两地读者,增进彼此的了解,并以之作为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的献礼。这样没有辜负所学,焕发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年轻人,我愿中港两地都能多出,越多越好。
本书的上篇《香港若只如初见》,反映了一般人尤其从大陆匆匆来往的游客对香港的观感。下篇《香港不只是寻常》,透露了只有观察敏锐而思维深入之人才能看到和想及的香港历史和文化。篇外篇《百名港漂看香港》,是别具意义和客观可取的“史料”;篇中的百名港漂,绝大多数从国内不同的地方和时间来到香港不同的高校求学,之后或回内地发展,或留在香港工作,建立家庭和事业。他们对香港的观感和回忆,让我深感快慰,九成以上对香港留下了难忘的好感,对香港的美中不足之处反映了同情理解,对于偶然的风风雨雨也透露了一种顺其自然,信任青天白日和霁月光风必将重现的器度。我希望有机会阅读这些忆述和评论的香港人,也能见贤思齐,对香港和对祖国都能有所回馈。
香港还有很多此书所记之外的眼前景观和历史遗迹,可以告诉内地和香港的读者。我希望作者继续努力,用同样的情怀和笔触,为促进中港同胞互相理解,共同创造安和乐利的生活愿景,将来再写同类的新篇。
朱鸿林
二零一七年四月一日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兰月著的《熟悉的陌生的香港》是历时三年,通过广泛阅读、实地拍摄打造出的集生动语言、详实资料、深刻思考于一体的文化作品。它的可读性极强,以纪录片一样的语言风格和精致画面,引领读者由浅入深地走进香港。全书共分为上篇、下篇和篇外篇,插入近160张精美照片,为引用资料做详细注释。上篇介绍大家熟悉却没能仔细观察的香港,下篇介绍陌生的香港不易为人所知的一面,篇外篇集齐百名港漂特真实的想法,传达大陆人在香港的声音。
本书旨在通过通俗的文化考察,展示大陆人观察香港的视角,尽绵薄之力,让大陆了解香港,也让香港了解大陆!
兰月著的《熟悉的陌生的香港》是一本有心人写的有心书,是作者在香港求学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感想反思的结晶,它透露出一种照顾大题也不忽略细节的整体观和大气概。作者志向高尚,情理通达,凭借她在大陆和香港之所学所见所思,应用文化考察方法,秉持同情理解之心,配以取景独特的照片,来“展示大陆人观察香港的视角”,捕捉香港种种寻常的不寻常的景光和情状,兰芳月朗的心思和文字,果然成效非凡地写出了也图示了香港“相对真实的面貌”
本书特别策划篇外篇“百名港漂看香港”,挑选100位在香港生活过至少一年以上的大陆人,发表特真实的看法。
本书以纪录片一样的语言风格和精致画面,引领读者由浅入深地走进香港。近160张精美照片,为引用资料做详细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