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2017-2021年的散文、随笔,以及讲座稿、访谈录等。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反思当下生活的文章。这些文章涉及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公益,以及疫情期间的生活等问题。如《漫谈人工智能》《公益人与良好社会》等。 2.探讨伦理,认知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里记录了作者和朋友关于“爱情与死亡”的深入对谈,以及作者对“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问题的长期思考。如《爱与死》,《持自然态度面对死亡》《没有死亡就没有美德》《关于两类认知》等。 3.学术讲座及学术评议书。如《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读》。 4.泛读短议,作者甄选出近几年泛读的几十本书,简要介绍了每本书的内容,并给出了简短而富有灼见的评议。 目录 2017-2021年 《绝·情书》中译本序 军军诗序 漫谈人工智能 海德格尔与未来之思 人文学科的地位(述要) 爱与死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读 海德格尔《林中路》导读 读《自由的进化》 思想增益元气 朱利安·巴吉尼《无神论》中译本序言 答阿坚问“何为颓废精神” 持自然态度面对生死 现代技术与终端感知 知识人的任务是建立“说理的文化” 《在-是——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评审书 就吕超论文回陈德中 《生命的逻辑》序 美德与幸福 《威廉斯的本真性伦理学研究》评审书 《从本真到本有——海德格尔的“克服美学”》评阅书 公益人与良好社会 游居延海 大风沙中游黑城 《信睿周报》年终特辑访谈 动物的智能 谈谈两类认知 谈谈阐释学中的几个常用概念 教育非非想 漫谈科普书 你真正的生活在哪里——疫期采访录 《既见君子》读后 《杜兰特系列》序言 没有死亡就没有美德 咏屈原 重建全球信任 致祝羽捷 读《大脑的一天》 不能把什么都标得清清楚楚——与华东师大哲学系学生对谈 谈谈“历史事实” 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 在“陈嘉映五十年暨文集出版研讨会”上的致辞 泛读短议 序言 在当事人心里,爱一来 ,翻江倒海,在旁人听来, 那些绵绵情话好生无趣。唯 当爱情与信仰、智性、苦难 和社会冲突纠缠难解,爱情 才成其为传奇。阿伯拉尔与 爱洛伊斯的爱情是历史上最 著名的爱情传奇之一。电视 屏幕上、小说月刊里的爱情 故事早不稀奇了,中世纪的 真实爱情故事却少而又少, 不过,等读者去读的,主要 不是故事有多曲折,而是一 个别样的精神世界。通过这 几封书信,那遥远时代男女 的感情方式,跃跃然映人我 们的眼帘。爱、罪、愤恨与 认命,悔恨与隐忍、恐惧与 战栗,样样都来得单纯,样 样都编织在整体的感情方式 之中,形成复杂的图案。经 受其他种种精神诉求的压抑 和围剿,爱情格外彰显她难 以幻灭的真身。直到最后一 封信——那里,阿伯拉尔看 来终于借信仰之力彻底斩断 情缘,单独看来,这封信像 是陌生的说教,但作为这些 书信的尾声,让人感不到升 华的极乐,只感到埋葬了一 切的无际荒沙。 这部书信集是文学史上 的名著,此外,我还愿推荐 这个译本。译者葛海滨喜欢 文字——英文和中文,他乐 在其中地做着这件手工活。 他的译文有意尝试一种特殊 的、富含妙味的调子。我们 不会用这样的调子来写作, 却正好可以借翻译阿伯拉尔 和爱洛伊斯之机试弹一番— —时空的间距给了译者一种 自由,也让我们听到中文发 出别具一格的声响。 导语 陈嘉映,出生于中国上海,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家,紫江学者。本书收录了作者的漫谈人工智能;海德格尔与未来之思;人文学科的地位(述要);爱与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读;海德格尔《林中路》导读;读《自由的进化》;思想增益元气等文章。 精彩页 漫谈人工智能 我们年轻时候读欧洲思想史、观念史,读到巴黎的沙龙文化,欧洲各国的沙龙,好生羡慕,人家文化发达,都说跟这些沙龙有关。后来,我们自己也试着办沙龙,可一群五大三粗的男人,怎么办都像吵架会,不像沙龙。翁菱女士风雅宽容,她主办的“玉河夜话”是名副其实的沙龙。 今天的主题是人工智能。这个题目,我没做过研究,但翁菱指定我发言,我就说说我的零零星星的思考,抛砖引玉吧。 最近这些年,最火热的技术好像是两种:生物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这两大门类的技术都很了得,不仅将大规模改变世界的面貌,而且将改变人自身。我常说,这是两面夹击,人工智能要把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生物工程要把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 生物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两厢相比,我估计,生物工程技术带来的变化会更根本。据说,生物工程技术不用多久就能够让人长生不老。在很多人看来,长生不老是所有愿望里最大的愿望——无论什么愿望,都得人活着才能实现。但退开一步想,人终有一死,才会去努力实现愿望,真若永无死日,那还急什么?今天、明天或任何一天,所有的日子都一样。人想多活几天,人有这个愿望大概是事实。不过,长寿作为一种可欲的东西,在各种文化里地位不同,好像在咱们中国摆的位置最高,在古希腊,极流行的观念是人过完了青壮年就该去死了。我其实挺怀疑人是不是真的都愿意长生不老。看着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大家都开心,看着年轻人旺盛生长,大家都开心,我们老年人要是都不让出地方,孩子和青年往哪儿长呢? 不过,今天的主题是人工智能,还是回到这个题目上来。我们街上的老百姓,说到人工智能,首先想到的大概是科幻电影里的电脑人。电脑真能变成人吗?人工智能进步飞快,在很多特定方面已远远强于人类。但我以为,电脑不会成为人。人工智能跟人的智能有根本的区别。人类智能是有机体的智能,所以,人类智能连着意识,连着欲望和感觉等等。我们需要有智能才能制作衣裳,才能生火,而这智能是跟感知连在一起的。我们知冷知热,感知到降温了,于是要添加衣服或生火。我们之所以感知到降温了,那因为我们是恒温动物。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但它不感知冷热。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是有机体,有血有肉,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所谓智能,并不只在脑力里,智能体现在手和脚上,体现在人的方方面面,比如,体现在说话的声调里。总之,计算能力这种“智能”跟人类智能不是一回事。人的智能跟感知连在一起,感知跟欲望连在一起,欲望跟血肉连在一起。智能在人身上很突出,但它仍然是人这个有机体的一个方面。 所以,我倒不像有些人那样担心电脑人有朝一日会统治人类。他们说,人工智能的威胁与原子弹的威胁不同类,原子弹的危险是毁灭人类,电脑人的危险是另一种,它们将超过人类,成为一个“更高”的群体,成为人类的统治者。可机器为什么要控制人类呢?人要控制别人,因为他要利用别人,人对人工智能毫无用处,他干吗要控制人类呢?人要控制别人,因为他害怕,人工智能没有fear,他干吗要控制人类呢?电脑人控制人类,那只是科幻电影的遐想。 但机器人能不能发展出感觉、欲望、感情呢?就说自保这种欲望吧。就我们人类之为动物而言,自保是一种基本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就会生出其他多种多样的欲望,例如,口渴了要喝水,肚子饿了要吃饭,受到侵害要奋起反抗。也许,有朝一日,我们会为电脑也设置自保的程序。有了这个基本的程序,它也许会自己生成其他程序,电池缺电了它就设法充电,受到侵害就奋起反抗,等等。这的确是可能的。但我们仍然不可能为电脑设置总体的自保程序。或这么说,总体上的自保根本不是设置出来的,对有机体来说,自保是构成性的,是有机体的定义的一部分,不需要设置。而对电脑来说就不是这样,自保不是它的一部分,所谓给电脑设置自保的程序,指的本来就是设置一系列缺电了就设法充电之类的程序。 我们也许可以承认,按照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欲望,电脑人不会产生这样的东西。那我们能不能重新定义欲望?我们不可能单单重新定义欲望,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感知、感情、理解、理想、精神,一句话,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人。重新定义人没什么不可以的,本来就没有一种亘古不变的人性。今人的人性不是一万年前智人的人性。在那时的智人看来,今人的人性已经面目全非。不过,人性的改变和技术造就的改变不是同种类型的改变——人性的改变不是设计出来的。(历史上不止一次有政治家和思想家企图通过设计来改变人性,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失败了。)简单说,人性的改变坐落在人性的连续性之中,这样的改变我们称作生长。对这种连续性的变化,调整定义是有意义的,但对人工智能,干吗非要用它来重新定义人呢? 我不怎么担心电脑会变成人,变成一种超级人类,然后来统治人。但我倒相信,人工智能技术会大规模地改变现有的人类,最后变得面目皆非。这是因为今天的技术的确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