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后现代档案学是对古典档案学理论、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批判和创新、解构和重构,对当代档案事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本书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阐释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产生背景,论述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体系和实质,阐述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贡献和影响,并基于当代中国语境对后现代档案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 本书主要面向从事档案学或相关学科(如历史学、社会学)学习和研究的读者。 作者简介 徐拥军,男,湖南平江人,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执行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北京市人文北京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档案学会理事、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档案学会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委员。获“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和“2016年宝钢优秀教师奖”,2018年入选国家档案局“首批全国档案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管理、公文写作。出版著作四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四项,作为核心成员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六项。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价值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主要思想观点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研究综述 2.1 论文检索结果和特征分析 2.2 后现代档案学的发展历程 2.3 研究焦点和主要成果 2.4 评价与展望 第3章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产生背景 3.1 理论根源: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3.2 实践背景: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过渡 第4章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体系与思想实质 4.1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体系 4.2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思想实质 第5章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5.1 档案记忆观 5.2 档案与身份认同 5.3 档案信任论 5.4 档案与社会正义 5.5 档案多元论 5.6 社群档案 5.7 档案情感价值 5.8 档案第五维度 第6章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影响 6.1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理论贡献 6.2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实践影响 第7章 当代中国语境下对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反思 7.1 须警惕因突出不确定性导致的档案客观性的迷失 7.2 须避免因倡导无中心意识导致的档案整体的碎片化 7.3 须警惕凼推票解构主义导致的档案叙事的游戏化 7.4 须避免因主张多元价值观导致的档案文本意义的颠覆 7.5 须避免因强调积极建构导致的档案职业公信力的消解 参考文献 术语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