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现代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传播--以茅盾郭沫若鲁迅为视点
分类
作者 董仕衍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播史上,茅盾、郭沫若、鲁迅三位现代作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书借助传播学的过程模式思维,通过具体的文本解读,剖析了三位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行为,其与文学及其作家身份的深度关联,以及在理论传播的过程中,作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本书特点有三:一、将作家的思想视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探寻作家接受马克思主义时主观上的前因后果;二、描摹作家所处传播位置的移动及其意义;三、对三位作家接受和传播的特点,进行了整体性的比较。本书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了交融性的深化研究。
目录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选题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现代作家马克思主义转向模式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创新点)、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创新点)
(二)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行动的诱惑:从浪漫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东方杂志》与文艺化的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与文艺“两结合”
二、昔尘:同时提倡社会主义与新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与浪漫主义:阿历克·韦斯特的观点
二、威廉·莫里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及其思想的中国传播
第三节 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作家早年对浪漫主义的提倡
一、鲁迅对旧浪漫主义的提倡
二、茅盾、郭沫若、田汉对新浪漫主义的提倡
第二章 茅盾:职业的传播者
第一节 作为传播渠道的文艺批评
一、自然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二、传播渠道主体意义的显现:与《中国青年》的观点若即若离
第二节 茅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的贡献及其传播效果
一、通过翻译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通过政论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
三、取得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渠道与内容的张力:茅盾的自主阐释
一、互为表里的两条主线:阶级立场与文学自主性
二、“经验了人生”之后的理论连贯性
第三章 郭沫若:从受者到主体
第一节 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转向
一、浪漫主义的革命观
二、从一元论到“客体优先”:郭沫若完成马克思主义转向
第二节 郭沫若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的贡献及其传播效果
一、通过翻译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通过政论与文学作品传播马克思主义
三、取得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郭沫若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取得的成果
一、与孤军社论战中自然显示的粗糙辩证法
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的“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论”
第四章 鲁迅:坚持文艺本位的“落后者”
第一节 鲁迅“向左转”原因新论
一、鲁迅思维模式同马克思主义的接近性
二、“窃火煮肉”与长堀祐造论证模式的局限性
第二节 鲁迅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的贡献及其传播效果
一、被遗忘的《出了象牙之塔》
二、在论争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
三、取得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传播渠道的主体意义:以木刻为例
一、《<新俄画选>小引》的形而上学解读与辩证法解读
二、木刻艺术与“连环图画”
三、木刻最后的价值与文艺特殊的地位
结语:三位作家对马克思主义接受与传播的特点与风格
一、茅盾
二、郭沫若
三、鲁迅
参考文献
序言
真理与文学
1937年10月19日,在延
安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
周年大会上,对于这位对中
国现代文学具有开创之功的
作家,毛泽东这样评价道:
“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
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
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
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
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
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
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
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
的布尔什维克。”①这段话
在政治上高度肯定了鲁迅,
将其思想、行动、著作都归
为“马克思主义的”,准确又
凝练地概括了鲁迅在中国革
命史上的地位。如果站在文
学研究的视角,这段评价其
实提示了一个更为深层的理
论问题,那就是——“伟大
的文学家”身份与马克思主
义之间的关系、真理与文学
之间的关系。
早在19世纪晚期,马克
思主义作为西方诸般社会科
学理论中的一种,便已经在
西学东渐的时代氛围中被引
介到了中国。一战以后,伴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在知识界和青年
学生当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迅速传播的过程,与当
时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另一个
重大事件——五四新文化运
动,在时间上是重叠的,因
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与新文学的发展,便呈现
出一种十分独特的互动与互
生。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
史与新文学发展史的互动、
互生过程中,作家作为理论
的接受与传播主体,他们所
从事的活动并非是单纯的理
论工作,实际上可以被理解
为一种革命的实践。马克思
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
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
nem],就能掌握群众;而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ad hominem]。”①作家们
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传播
,同当时专门从事社会科学
研究的学者们相比,存在着
相当大程度的区别。社会科
学研究者们对于理论的翻译
、介绍,更多的是将马克思
主义作为客体所进行的直接
的理论活动,而作家们自己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连
同以新文学为载体对马克思
主义进行传播的过程,则包
含了理论“掌握群众”这一重
要维度,最终呈现出理论与
实践相统一的完整的辩证过
程,这一实践过程可以进一
步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
题:
第一,理论是如何说服
作家的?面对文艺的主体地
位同一种以政治经济学(而
非文艺、思想)为核心的社
会科学理论的耦合境况时,
从事文学活动的作家们、新
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者们,
其主观世界及其变化过程,
呈现何种样态?
第二,被说服的作家们
是如何借助文学与文学家身
份,进一步使理论“掌握群
众”的?现代作家在新文学
场域下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从内容上看具有何种
特点?
第三,如何理解现代中
国的文学实践与马克思主义
哲学内涵之间的关系?
想要找到这三方面问题
的答案,必须回到现代中国
文学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早期传播的具体历史语境
之中,认真梳理、回顾每一
位作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主
观层面的认识变化过程,以
及对理论传播从不同方面做
出的贡献、呈现出的特点。
现代文学史当中有影响的作
家众多,接受进而传播马克
思主义的作家也不在少数,
本书按照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时间早晚,选择了现代文学
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作家
——茅盾、郭沫若、鲁迅—
—作为观察点,试图通过一
种以点带面、见微知著的方
式,对上述三方面问题展开
些许思考。限于作者水平与
书稿规模,本书的结论或许
失于浅薄,仅作引玉之砖,
略叩问题之门。
最后引用四段话作为序
言的结尾,这四则引言分别
出自马克思、列宁、毛泽东
、习近平,可被视作是本书
在讨论“真理与文学”问题时
的思考纲领,提挈每一部分
具体的文学史论述。
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
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
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
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
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
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
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
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
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
这样,那完全是胡说。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

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
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
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
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
,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
公式地应用它。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
论》
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
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
,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
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
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
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
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
,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
的先导。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
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
上的讲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