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主流与分流--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俗的传播与分化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赵逵夫//隆滟//田有余//张银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一方面开展纵向研究,梳理与“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俗相关的历代诗、词、曲、赋、小说、戏曲、曲艺资料,追溯其在秦汉以后发展、传播和分化的历程,穷究其不同时期变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研究,分析“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俗在我国汉族、少数民族地区和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传播、变异情况。在此基础上,探究其鼓励人们冲破礼教枷锁、追求爱情和家庭理想的历史作用,彰显其崇尚勤劳、善良、忠贞的文化意义以及对中华乃至亚洲文化的巨大影响。 作者简介 隆滟,女,汉族,1974年生,甘肃古浪人。西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会员,甘肃先秦文学研究中心成员。主持完成甘肃省社科规划办项目1项;主持完成厅级科研项目5项,参与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中国农史》《西北民族研究》《甘肃社会科学》《古今农业》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编“十二五”规划教材《应用文写作教程》及《大学写作教程*2部。曾荣获甘肃省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民俗学。 目录 前言 一、“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形成与发展 二、“牛郎织女”传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覆盖、挤压与在唐朝的被歪曲 三、“牛郎织女”传说在唐以后文献中的分化、潜沉与浮出 四、七夕节俗的异化与回归 五、“牛郎织女”传说在我国少数民族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传播 六、“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俗传播中社会阶层上的差异 第一编 古代诗词曲赋中的“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俗 小引 一、历代诗词曲赋中的七夕节俗与牛女传说研究概述 二、先秦时期牛女传说概述 第一章 汉魏六朝的牛女传说与七夕节俗 第一节 两汉时期 一、西汉的鹊桥母题 二、汉末的悲愁话题 三、穿针与陈设瓜果祈请牛女的七夕节俗 第二节 魏晋时期 一、以乞富乞寿和晒衣物为特色的七夕节俗 二、传统主旨的低回 三、时代特征的寄寓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 一、以穿针、蛛丝验巧为特色的七夕节俗 二、情感领域的守候 三、江南色素的移植 第二章 唐五代七夕节俗与牛女传说 第一节 唐五代的七夕节俗 一、宫廷乞巧的凸显 二、以拜月为特色的七夕节 三、多种习俗共存的七夕节俗 第二节 一统繁荣下的复归与拓展 一、“鹊桥”意识的恢复 二、陶冶感情的多种主题 三、“牛郎”称谓的出现 第三节 隆兴盛世下的浮华与迷失 一、绮丽的过桥情节 二、牛女故事的边缘化 三、南方传说中,“河鼓”音误为“黄姑”后与“织女”的混淆 第三章 宋元七夕节俗与牛女故事 第一节 宋元时期七夕节俗 一、以种生和摩诃罗为特色的七夕节俗 …… 第二编 古代小说、戏曲、曲艺和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传说 第三编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俗在我国少数民族和台湾地区的传承与演变 第四编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俗在亚洲国家的传播与演变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陶立璠 近年来,长期被忽视的 节日文化成为政府和全民关 注的热点,也成为民俗学研 究的重要领域。传统的春节 、清明、端午、中秋被国家 确定为法定节日;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务院公 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名录中,节日文化占有 重要位置;作为国家重点科 研项目的包括各民族节日文 化在内的《中国节日志》编 纂工作,正在加紧推进。本 是民众生活一部分的节日文 化,受到如此关注,标志着 新时期民众民俗意识的觉醒 与回归,也标志着民众强烈 的文化需求。 节日文化是时空文化的 连续体,贯穿古今。从历时 的和共时的角度展现中华民 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创造。这 种文化创造往往积淀在节日 文化中,伴随相应的风俗, 融人人们的生活,供人们利 用和享受。遗憾的是,今天 人们对节日文化的历史渊源 和深厚文化内涵的认识,已 经变得越来越淡漠。如今的 节日文化和传统相比,大多 已经失去了它的信仰内核及 传统形式和内容。许多年轻 人不知道中国如此众多的节 日的来历和过节的仪式程序 。所以当节日来临时,变得 十分茫然。 节日文化的灵魂是信仰 ,是伴随着信仰习俗形成的 一系列仪式。失去信仰和其 相伴的仪式,节日文化会变 得苍白无力或名存实亡。从 这种意义上讲,传统节日又 是一种典型的仪式文化,没 有仪式就没有节日。现在的 传统节日还有仪式吗?应该 说大部分仪式已经消失了。 许多节日徒有虚名。就连春 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 节、中元节、中秋节等重大 节日,也是随着信仰内容和 仪式的消退,已不能给人们 带来精神上的寄托和满足, 其文化内涵已变得十分肤浅 。所以民俗学研究者应该担 负起自己的责任,结合现实 生活,挖掘节日文化的历史 源流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要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新 诉求。 赵逵夫先生的新著《主 流与分流——牛女传说与七 夕节俗传播与分化研究》是 一部论述民间牛女传说与七 夕节俗流变的皇皇巨著。作 者通过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 节俗传播与分化研究,从历 时的和共时的角度,对传承 千百年的七夕文化,既做文 献的梳理,又结合考古发现 和现实传承的传说与风俗做 综合研究;既廓清这一文化 的历史演变和传播规律,又 通过传说与风俗的变异考察 其产生流变的历史背景,从 而揭示民间文化在历史进程 中的顽强的生命力。 《牛郎织女传说》是中 国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家 喻户晓,人人皆知。但与其 他三则传说《梁山伯与祝英 台》《孟姜女传说》《白蛇 传》不同的是,牛女传说和 民间的七夕节俗相结合,形 成七夕文化,融入民众的生 活之中。传说与节日风俗结 合,经历时代的风雨,不断 传承和演变。适时地反映中 国农耕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精 神风貌。这种文化让人们生 活在现实中,又充满了期望 和追求。这说明牛女传说和 七夕节俗至今还是一种活态 文化,它不是静止的,而是 动态传承。在对活态的民俗 文化研究中,一定会发现它 的历史的踪迹。 中国是一个文献大国, 文字产生较早,文献关于牛 女传说和七夕节俗的记载可 能支离破碎,但为我们寻求 牛女传说的孕育、形成和发 展多少留下了时人的理解和 记叙。因此文献记录与历史 和现实的民间传说相互印证 ,历来是中国民间文艺学研 究的一大特色。从这种意义 上讲,《主流与分流》体现 出作者的驾驭文献资料的功 力。牛女传说与七夕节俗, 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现实 的传承,它的源流是延续不 断的。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研 究,必须追根溯源。作者用 两编的篇幅,追溯牛女传说 的孕育、形成、发展和变异 以及引起变异的时代背景和 原因。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囊 括了古代诗、词、曲、赋、 小说、戏曲、曲艺资料。作 者的这种研究视野我们是理 解的。因为中国古代文明是 用文字记载的,而文字的使 用权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在精 英阶层。不识字的平民创造 和丰富了文化宝库,却无缘 用文字进行书写。而精英阶 层则不仅是这一文化的参与 者、受益者,而且还是这一 文化的记录者。就如《诗经 》的采录和编定一样,民间 文化借助文人之手,写定为 文本,留下历史的踪迹。虽 然牛女传说和七夕文化今天 仍在传承,但它的古老的脚 印在文献中。用文献通考方 法,梳理传承既久的牛女传 说及七夕文化,从学理上说 ,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主流与分流》对文献 的梳理是十分细致的。使我 们清晰地看到作家文学或文 人文学与民间文学密不可分 的关系。对于民间风俗的感 受,作家、诗人是最敏感的 群体。一则因为他们就生活 在民俗文化之中,节日文化 无时不在陶冶他们的性情; 二则文化素养使他们对民间 文化的理解往往处于先觉和 自觉状态之中。因此他们才 毫不犹豫地选取节日文化作 为创作题材,产生了大量的 关于节日文化的诗词曲文, 通过诗词曲文解读民俗,抒 发感情。这也是本书作者以 文献实证牛女传说和七夕节 俗流变的主要目的和方法。 《主流与分流》似乎特 别关注牛女传说与七夕文化 的变异性特点。如将陶潜《 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