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乔治·杜比是20世纪下半叶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也是继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 他一生热爱艺术,把艺术与他酷爱的历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他在探寻中世纪历史遗迹与艺术宝藏时产生了巨大的激情,进而凭借其深厚的中世纪史学术功底,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这部里程碑式著作《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 这是一部关于艺术的历史学著作,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以文学的手笔书写的经典。它将中世纪的西方艺术创作还原入整个西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向我们展现了“欧洲之都城”这一荣耀如何从希腊、罗马转向了巴黎,以及法兰西文明何以在几个世纪里独占鳌头,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又摄人心魄的艺术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是乔治·杜比罕见的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在本书中,他力求文笔优美、通俗易懂,以期带领普通读者领略中世纪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世纪史的兴趣。乔治·杜比在70年代曾以这部艺术史为基础拍摄了9集系列历史影片。这部作品影响深远、深受喜爱,纪录片则轰动一时、广为传播,都可谓普及中世纪历史与艺术的杰作。 作者简介 乔治·杜比(Georges Duby,1919-1996),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中世纪史专家、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著有《中世纪西欧的农村经济与乡村生活》《三个等级或封建制的想象》《千年》《中世纪的人与结构》《骑士社会》《元帅威廉》《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等著作,主编和合编了《法国史》《法国农村史》《私人生活史》《西方妇女史》等著作,研究领域涉及中世纪的方方面面。 目录 第一部 隐修院(980—1130) 第一章 皇家艺术 第二章 封建诸侯 第三章 修行之士 第四章 教堂门口 第二部 大教堂(1130—1280) 第五章 天主是光(1130—1190) 第六章 理性年代(1190—1250) 第七章 幸福(1250—1280) 第三部 宫殿(1280—1420) 第八章 新的人 第九章 模仿基督 第十章 拥有世界 插图 序言 阿尔贝·斯基拉是“艺术 、思想和历史”丛书的发起 人,这可能是他的出版社 所出品的最美的丛书之一 。十三年前他请我撰写三 本书,告诉我会配上最美 的插画,这样会减轻我的 工作量。但是这几乎毫无 用处,事实上要写一本谈 论艺术作品的书真的很难 ,因为艺术作品是用来看 的,除此以外不可能期待 还有什么更完美的展现方 式,所以我试图围绕这些 艺术作品,还原出赋予这 些艺术作品以意义的整个 文化。我写的这三篇论文 旨在将艺术品的产生过程 从想象和博物馆中剥离出 来,将其还原入生活,当 然并非我们的生活,而是 属于历史上曾经期待着这 些作品诞生并最初欣赏他 们的人。这些书讲述的是 中世纪。 或者说讲述的是中世纪 的一部分。阿尔贝·斯基拉 出版的作品都在讲述最精 美的经典之作,因此我必 须说明我书中讲述的是离 权力中心最近的艺术形式 ,是和高层文化息息相关 的世界。确实,这可能是 唯一能保存至今天的艺术 形式。此外,由于艺术创 作总是受到统治阶级的控 制,所以几乎所有的艺术 总是为了彰显上帝的荣耀 、服务于王侯或供富人享 乐。因此,围绕经典之作 是必然的研究路径,当然 也并非很糟糕的选择,只 要我们不忘记艺术品所处 的时代以及它们背后复杂 的历史暗流。 这几本书较难看懂,因 此我现在必须重新整理这 份文稿,或更确切地说是 这些文稿,因为我会针对 一系列插图做相当的评述 。我一般不会做改动,除 非为了衔接更紧密,或少 数地方需要更新。 1975年11月 博勒柯伊村 导语 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乔治·杜比! 继希腊、罗马之后,巴黎何以成为第三个欧洲中心? 法兰西艺术独领风骚,文艺复兴为何首先在意大利兴起? 西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何塑造出摄人心魄的艺术世界? 乔治·杜比的里程碑式著作,文学与史学的精妙结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带领普通读者畅游其中世纪领地。 书评(媒体评论) 乔治·杜比凭借他无与伦 比的博学,勾勒出完整、 丰富、极具吸引力的中世 纪。——《解放报》 精彩页 人烟稀少,荒野向着西方、北方和东方蔓延,无边无际,最终覆盖一切。荒地、沼泽、流向不定的河道、旷野、矮林和牧场。在荆棘燃烧过后残存的森林土地上,农民匆匆撒上些种子。到处是一片片的空地,这里有一块被人类征伐,却尚未完全驯服的土地。瘦瘠的耕牛用木犁在桀骜的土地上划出浅浅的微不足道的犁沟。在空空如也的耕地上,休耕了一年、两年,有时甚至是十年的土地在休憩中等待重新肥沃。石砌的、土坯的或是木垒的几间小屋聚集成了村庄,周围一圈是荆棘篱笆或菜园。在有的篱笆后面是领主的住所、一座木棚子、几间谷仓、一间奴隶住的棚屋以及旁边的灶台间。在更远的地方有一座小城,但也不过是罗马帝国时代的城市留下的苍白残迹,已被杂草入侵。犁耕的痕迹绕过片片遗迹,危墙耸立。帝国时代的石砌建筑被改造为教堂或城堡,在这些建筑附近是十来间窝棚,住着种葡萄的、织布的和打铁的平民,这些做仆役的手艺人为戍防部队和主教大人制造首饰和武器,还有两三个犹太人家庭做着放贷的小本生意。排成长队的苦役犯搬运着货物,所有的河面行驶着船队:这就是公元千年的西方。与拜占庭和科尔多瓦相比,它显得那么粗犷和贫穷。这是一个原始的世界,生活着忍饥挨饿的众生。 即便人烟如此稀少,却依然显得过剩。人们赤手空拳地对抗着桀骜的自然和难以驯服的贫瘠土地,依然难逃自然法则的奴役。年景还不算太糟的时候,没有一个农民在播下一粒种子时能指望回头收获三粒。他们的口粮仅能维持到复活节,之后便只能以草叶根茎果腹,或是偶然在森林里或河床边找到些食物。饥肠辘辘的庄稼汉在夏天干农活时精疲力竭,只期待一个好收成。但当年景不好的时候(这才是常态),谷子早早地就告罄了,主教们不得不取消禁令,打破常规,允许在封斋期吃肉。过量的雨水有时候会漫过田地,影响秋耕。庄稼被暴雨掀翻并腐烂,往年的歉收便被致命的颗粒无收和饥荒所取代。这一时期的编年史家幸灾乐祸地将一切记录在案:“人相逐,竞相食;弑邻人,食其肉,形似恶狼。” 饿殍遍野,以土为食,甚至还有挖坟吃人肉的记录,这是否言过其实呢?记录历史的人都是教会人士,他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记录这些人间惨剧,描写本已赢弱的老百姓被地区疫病缓慢吞噬,疫情时而加重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的情景,是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些灾难不仅体现了人类之苦,也体现了上帝之重。能够一年到头吃饱肚子仿佛是只属于少数贵族、教士和修士的特权,其他人则只能忍饥挨饿。他们将饥饿视为人之为人的特殊条件,因为生而为人自然要受苦。他们身无一物,一贫如洗,挣扎于死亡、罪恶和恐惧的泥潭中,因为他们是罪人。自从亚当被赶出伊甸园以来,人便要受饥饿之苦,这是无法摆脱的命运,正如无法摆脱原罪一般。世人皆惧,但首先惧怕的是他们自己的弱点。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某些运动悄无声息地将民众逐步从赤贫中解救出来。1l世纪是西欧人走出野蛮状态的时期。他们摆脱了饥荒,部族一个接着一个走人了历史,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发展期。这是文明的童年和觉醒期。这块土地从此相对于其他地方具有了优势,并成为其持续上升发展的保证。从这个时代开始,这块土地上外族入侵的步伐停止了。数个世纪以来,西欧大地上翻涌着一波又一波人口迁徙的浪潮,扰乱了事物的秩序,涤荡着、破坏着、摧毁着一切。加洛林王朝的胜利一度在西欧重建了秩序与和平,但查理大帝刚一去世,各种势力,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方草原和伊斯兰教占领的地中海岛屿的势力,又从四面八方涌人,将基督教世界洗劫一空。而当这些势力停止入侵的步伐,当诺曼人定居一处、逐步开化,当匈牙利国王皈依基督教,当控制阿尔卑斯山要道、曾绑架并勒索克吕尼修道院院长的撒拉逊海盗被阿尔勒伯爵驱逐之际,我们称为罗曼艺术的最初萌芽才真正初露端倪。980年之后,人们再也看不到被洗劫的修道院或是带着圣物和财宝逃亡在外、惶恐不安的修士。从此,当地平线尽头的树林再度燃起火焰时,那不再意味着强盗的洗劫,而只是人们在开垦荒地。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