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作者已发表成果中关于个人、家庭、群体内容的重新整合。“个人”方面包括卢作孚、晏阳初、郑天挺、赵宝煦;“家庭”方面包括八路军婚恋、1949年后一个家庭的饮食儿女生活日常;“群体”方面包括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扫盲运动、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公务人员、冀中抗日根据地民众与政权、北大清华的教授治校。每篇文章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不同层面来解读近代转型过渡时代的力作,将近代史的多元面相呈现给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徐秀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担任《近代史研究》主编,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联合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地方治理与民间社会,主要著作(包括合著)有《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李敦白口述历史》等。 目录 回归前夕的卢作孚先生 ——释读卢作孚与晏阳初间的几封未刊信函 追求“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 ——晏阳初和他的志业 身世与经历 扫盲经典“千字课” 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三C”精神 万里孤征心许国 ——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联大之联合不易 北大向来最大 君子固穷 倾情梅花 万水千山走过 ——读赵宝煦教授《南行记》 我要走,从此到海角,到天涯 辽阔而迢遥的途程啊 这就是神圣的抗战么 一个也不能少 ——抗战流亡中的丰子恺家族 外婆“失而复得” 添得娇儿一口 “艺术的逃难” 结语:交融地带的理想生活 也错过 也相遇 ——从刘燕瑾、王林夫妇经历看八路军的婚恋纪律与自由 恼人的组织纪律 永远梦想着传奇般的恋爱 相遇依然美好 革命年代的饮食儿女 ——读章瑞荣家信 身不由己的迁徙 计划供应下的采买日常 无处安放的婚姻 结语 除文盲 作新民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近代扫盲运动 扫盲成效的定县尺度 扫盲成效的全国尺度 影响扫盲成效的因素 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公务人员 ——见之于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的调查 乡村公务人员的类别 乡村公务人员的产生途径 乡村公务人员的收入及其来源 乡村公务人员的资格和背景 乡村公务人员的主要职责 乡村公务人员的社会评价 余论 “一日”与未来 ——从“冀中一日”征文看民众对中共根据地政权的支持 “冀中一日”的传奇 多彩文化生活:参与感与分享感 新型人际关系:权力感和平等感 结语:“新人”和“新社会”的雏形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立高校治理 ——以清华和北大为例 清华大学:教授对校务的深度参与 北京大学:校务治理的主要内容 余论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