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爱好者不能错过的电影盛宴,电影爱好者不能错过的精神空间。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一段荡气回肠的感情,还是,最终,我们看到了自己?
从柏格森、斯宾诺莎到拉康和齐泽克,从希区柯克、毕格罗到贝松和昆汀,本书以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概念为纽带,通过摄影机意识,跨越时间,击穿空间,游走于现实与虚拟之间,重新理解元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探索人类、影像和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最终揭秘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以及“人”生而为“人”的主体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视觉文化的基体(与德勒兹探讨电影理论)/拜德雅视觉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荷)帕特里夏·皮斯特斯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哲学爱好者不能错过的电影盛宴,电影爱好者不能错过的精神空间。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一段荡气回肠的感情,还是,最终,我们看到了自己? 从柏格森、斯宾诺莎到拉康和齐泽克,从希区柯克、毕格罗到贝松和昆汀,本书以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概念为纽带,通过摄影机意识,跨越时间,击穿空间,游走于现实与虚拟之间,重新理解元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探索人类、影像和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最终揭秘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以及“人”生而为“人”的主体性。 作者简介 刘宇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历史、理论与批评。著有《中国电影的历史审思与当下观察》,译有《电影与伦理:被取消的冲突》、《他山之石: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编译)、《纪录片导论》、《让·科克托》、《让·热内》、《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等。 目录 总序 致谢 绪论 1 世界作为元电影 2 主体性的物质面 3 电影的暴力政治 4 生成-女性的概念人物和审美形象 5 生成-动物中“感觉的逻辑” 6 声音机器的(解)辖域化力量 结 语 附录A 《电影1》和《电影2》的德勒兹“概念工具箱” 附录B 《电影1》和《电影2》术语表 参考影片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毋庸置疑,当今时代是 一个图像资源丰裕乃至迅猛 膨胀的时代,从随处可见的 广告影像到各种创意的形象 设计,从商店橱窗、城市景 观到时装表演,从体育运动 的视觉狂欢到影视、游戏或 网络的虚拟影像,一个又一 个转瞬即逝的图像不断吸引 、刺激乃至惊爆人们的眼球 。现代都市的居民完全被幽 灵般的图像和信息所簇拥缠 绕,用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 通的话来说,被“源源不断 的、渗透当今日常生活结构 的符号和图像”所包围。难 怪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不 禁感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 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 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 的视觉信息。在现今通行全 球的将眼目作为最重要的感 觉器官的文明中,当各类社 会集体尝试用文化感知和回 忆进行自我认同的时刻,图 像已经掌握了其间的决定性 “钥匙”。它不仅深入人们的 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无法逃 避的符号追踪,而且成为亿 万人形成道德和伦理观念的 主要资源。这种以图像为主 因(dominant)的文化通 过各种奇观影像和宏大场面 ,主宰人们的休闲时间,塑 造其政治观念和社会行为。 这不仅为创造认同性提供了 种种材料,促进一种新的日 常生活结构的形成,而且也 通过提供象征、神话和资源 等,参与形成某种今天世界 各地的多数人所共享的全球 性文化。这就是人们所称的 “视觉文化”。 如果我们赞成巴拉兹首 次对“视觉文化”的界定,即 通过可见的形象(image) 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 文化形态。那么,主要以身 体姿态语言(非言语符号) 进行交往的“原始视觉文化” (身体装饰、舞蹈以及图腾 崇拜等),以图像为主要表 征方式的视觉艺术(绘画、 雕塑等造型艺术),和以影 像作为主要传递信息方式的 摄影、电影、电视以及网络 等无疑是其最重要的文化样 态。换言之,广义上的视觉 文化就是一种以形象或图像 作为主导方式来传递信息的 文化,它包括以巫术实用模 式为取向的原始视觉文化、 以主体审美意识为表征的视 觉艺术,以及以身心浸濡为 旨归的现代影像文化等三种 主要形态;而狭义上的视觉 文化,就是指现代社会通过 各种视觉技术制作的图像文 化。它作为现代都市人的一 种主要生存方式(即“视觉 化生存”),是以可见图像 为基本表意符号,以报纸、 杂志、广告、摄影、电影、 电视以及网络等大众媒介为 主要传播方式,以视觉性( visuality)为精神内核,与 通过理性运思的语言文化相 对,是一种通过直观感知、 旨在生产快感和意义、以消 费为导向的视象文化形态。 在视觉文化成为当下千 千万万普通男女最主要的生 活方式之际,本译丛的出版 可谓恰逢其时!我国学界如 何直面当前这一重大社会转 型期的文化问题,怎样深入 推进视觉文化这一跨学科的 研究?古人云: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大量引介国外相 关的优秀成果,重新踏寻这 些先行者涉险探幽的果敢足 迹,无疑是窥其堂奥的不二 法门。 在全球化浪潮甚嚣尘上 的现时代,我们到底以何种 姿态来积极应对异域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维惯习 是“求同存异”。事实上,这 种素朴的日常思维方式,往 往造成了我们的生命经验囿 于自我同一性的褊狭视域。 在玄想的“求同”的云端,自 然谈不上对异域文化切要的 理解,而一旦我们无法寻取 到迥异于自身文化的异质性 质素,哪里还谈得上与之进 行富有创见性的对话?!事 实上,对话本身就意味着双 方有距离和差异,完全同一 的双方不可能发生对话,只 能是以“对话”为假面的独白 。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同一 性,而恰好是差异性构成了 对话与理解的基础。因理解 的目标不再是追求同一性, 故对话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 权利要求对方的认同。理解 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差异越 大,就越需要对话,也越能 够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意义, 提供更多进一步对话的可能 性。在此对谈中,诠释的开 放性必先于意义的精确性, 精确常是后来人努力的结果 ,而歧义、混淆反而是常见 的。因此,我们不能仅将歧 义与混淆视为理解的障碍, 反之,正是歧义与混淆使理 解对话成为可能。事实上, 歧义与混淆驱使着人们去理 解、理清,甚至调和、融合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珍视 歧义与混淆所开显的多元性 与开放性,而多元性与开放 性正是对比视域的来源与展 开,也是新的文化创造的活 水源泉。 正是明了此番道理,早 在20世纪初期,在瞻望民族 文化的未来时,鲁迅就提出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 ,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我们 要想实现鲁迅先生“取今复 古,别立新宗”的夙愿,就 亟需改变“求同存异”的思维 ,以“面向实事本身”(胡塞 尔语)的现象学精神与工作 态度,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 切要的同情理解。在对外来 文化异质性质素的寻求对谈 过程中,促使东西方异质价 值在交汇、冲突、碰撞中磨 砺出思想火花,真正实现我 们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德国 诗哲海德格尔曾指出,唯当 亲密的东西,完全分离并且 保持分离之际,才有亲密性 起作用。也正如法国哲学家 朱利安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