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否已经过时?为什么读鲁迅?为什么不能删节鲁迅?《孩子应该读的鲁迅》出自我们对当前大学与中学鲁迅作品的阅读现状的认真分析。我们针对目前一般理解阅读中的种种问题,包括长期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僵化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及最近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作用等等,正视普遍存在的“阅读惰性”,努力提出我们自己的全新的体会和认识,重现鲁迅思想与鲁迅文学的双重魅力,这是我们的目标。也许目标的最终达成还有待更多的阅读者的共同智慧,但是至少我们的工作是用心的,是有创造性的,更是真诚的。本书撰稿人为胡安定与张武军。
基础篇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武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辨析
灰暗的现实
回忆
朝花的淡香
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千夫何人,孺子何孩——《自嘲》第三联新解
文本角度
写作背景
附 自嘲
“故乡”,在“辛亥革命”之外——《故乡》主题再探讨
“故乡”的含义
隔膜与精神故乡的失落
附 故乡
根植于“国民性”上的“风波”——解读《风波》
辫子的风波
病态的人们
国民性的审视
附 风波
潜藏在温情下的隐忧——《社戏》主题探析
精神返乡
救救孩子
附 社戏(节选)
追寻涅槃的人生——论《雪》中的精神主题
生命的超越
雪景·象征
附 雪
《阿长与<山海经>》中不应忽视的角度——读《阿长与<山海经)》
作为象征符号的《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的联系
附 阿长与《山海经》
凉薄世态的牺牲品——新视角解读《孔乙己》
立人·苦人的凉薄
孔乙己与周围的人们
附 孔乙己
生命历程中的诚与爱——《藤野先生》的主题之辨
写作背景:纷扰中的闲静
独特的生命体验
诚与爱
附 藤野先生
普通的事情,深刻的内蕴——对《风筝》主题的另一种解读
精神虐杀的反思
自我确定性的倒塌
附 风筝
孤独的心灵与爱的深沉——读鲁迅的《自题小像》
孤独痛苦的心灵
爱的执著与深沉
附 自题小像
自信力来源于何处?——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众”·“庸众”
自信力·中国的脊梁
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升级篇
对过分强调“听将令”和“呐喊”说的质疑——重读《呐喊·自序》
鲁迅的“五四”
“为人生”
“铁屋子”的寓意
附 《呐喊》自序
对《祝福》批判“四条绳索”说的质疑——重读《祝福》
“四条绳索”说的局限
冷酷凉薄世态的反思
附 祝福
对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说的质疑——重读《拿来主义》
文化遗产·外来文化
主体性·创造性
附 拿来主义
纪念和歌颂“真的猛士”之外——重读《记念刘和珍君》
呼唤“人国”的建立
“公道”背后的冷漠
附 记念刘和珍君
对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主题的质疑——重读鲁迅《灯下漫笔》
进化与轮回
自省精神
附 灯下漫笔(节选)
对《药》批判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和脱离革命群众说的质疑——重读《药》
“批判”说与“疗救”说
启蒙的困境
附 药
“复仇”的多重奏——重读《铸剑》
“复仇”的多重意蕴
“愤怒之音”的冷和热
附 铸剑
对“中国脊梁”的多维理解——重读《非攻》
墨子的形象
疲惫背后的无聊与落寞
附 非攻
“‘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已经过时了吗?——重读《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革命彻底性的体现?
实行“费厄泼赖”:自由与民主的观念?
“‘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真的过时了吗?
附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