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新版包括正文和习题两大部分,正文部分以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本的正文为底本,习题部分以195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语法修辞正误练习》为底本。随着语言的发展,书中部分病例的分析与现在的语言实际不完全一致,但为了反映该书的原貌,为语言研究者提供一份汉语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发展变化的宝贵资料,此次出版只做了必要的文字处理,并调整了练习的位置,将各段练习题置于相应的正文之后,以便于读者思考,测验自己对正文理解的程度。习题的解析集中附于全书最后。
《语法修辞讲话》:
为什么要学习语法这个讲话的目的是帮助学习写文章的人把文章写通顺。(不说把文章写好,因为要有好文章必得先有好内容;这里只是就使用语言说话,所以只说是把文章写通顺。)要把文章写通顺,需要有些关于语法的知识,所以先在第一讲里把语法的内容说一个大概。有人会说:“语法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我们不想当专家,你能不能不讲语法,只告诉我们怎样把文章写通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话就得稍为说得远一点。
早先的人学写文章的办法是熟读古人的文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学诗的适用,学文章的也适用。熟能生巧,这个方法的确也有点效验。但是现在学习的条件不同了,这个老办法就不适用了,至少是不完全适用了。学习条件怎么不同呢?第一,从前学写文章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且这少数人也不必学别的,可以在这一件事情上花上十年二十年的工夫;现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文章,而且还有许多别的东西要学习,谁也不能在这一件事情上花费太多的时间,熟读几百篇文章就难于办到了。第二,从前人读的都是经典著作,广博一点,经、史、子、集可以琳琅满架,简陋一点,也还有一部《古文观止》;而且阅读的只有这些书,不大会接触到不通顺的文章(在雕版印书的时代,不通的文章是不大有机会刻出来的)。现在就不然了。我们每天看书、看报、看杂志,看的东西很多,而这里面往往瑕瑜互见,扑朔迷离,叫人对于文章的好和坏、语句的正和误,不容易有正确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之下,“熟读唐诗三百首”的老办法自然就难于适用了。在这种情况之下,首先得养成一种鉴别好和坏、正和误的能力,然后阅读的时候才能判断别人的文章哪些地方可以取法,写作的时候才能检点自己的文章哪些地方应该修正。这就不得不有点语法和修辞学的知识,而这两者之中,又应该先从语法人手。
要讲语法,就离不开一些术语。术语是一般人最讨厌的,可是事实上少它不了。比如说,我们谁都愿意身体健康,不生毛病;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学习生理学和营养学。可是要讲生理学,第一步就得知道身体里面各部分的名称;要讲营养学,第一步就得知道食物里面各种成分的名称。讲语法也是如此。要是一个术语也不用,有许多事情要说得很罗嗦,有许多事情简直说不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