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 陈保亚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是语言学方法论研究专著。作者立足大量的语料调查、分析和整理,对20世纪各国学者研究中国境内语言(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包括结构语言学、汉藏语言发生学、字本位论、语义句法、非线性论、词汇扩散论、叠置式音变论、自组织论、语言接触的无界有阶论、历史比较法等,展开了充分的研究,归纳了中国语言学家对普通语言学的主要贡献,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并论证了自己的进一步解决方案。本书适用于语言学领域的师生和研究人员。 作者简介 陈保亚,男,1956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家精品课“理论语言学”课程主持人。长期从事民族语言调查研究,两次获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研究领域包括语言接触与历史语言学、语言学调查研究方法、语言哲学、语言与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应用语言学、茶马古道研究。主要著作有《茶马古道研究》(1992,合著)、《语言文化论》(1993)、《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1996)、《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1999)、《当代语言学》(2009)等。 目录 引言 1 马建忠的语法理论 2 中国结构语言学 2.1 语法理论 2.1.1 词类论 2.1.1.1 分布观念的形成 2.1.1.2 一线制和双轴制 2.1.1.3 词类的意义标准和三品说 2.1.1.4 鉴定字的提出 2.1.1.5 分布理论的全面展开 2.1.1.6 鉴定字与英汉词类的有阶比较 2.1.1.7 语类划分的相对性与分布特征推导 2.1.2 单位论 2.1.2.1 同形替代法与词的提取 2.1.2.2 扩展法与词的提取 2.1.3 结构论 2.1.3.1 同构 2.1.3.2 句法结构的初始概念 2.1.3.3 结构关系的判定 2.1.4 层次论 2.1.5 词组本位论 2.2 音系理论 2.2.1 音位的相对性 2.2.2 音节中心观念与音节的层次 2.2.3 调位论 2.2.4 音系和语法的关系 2.3 中国结构语言学的地位和去向 3 基于语文学的汉语历时研究 3.1 系联法 3.2 对音与古音构拟 3.3 谐声原则 3.4 空格论与内部构拟法 3.5 右文说 4 汉藏语言发生学 4.1 汉藏语言谱系划分分歧的产生 4.2 同构标准的采用 4.3 对应标准的转向 4.4 同源标准的探索 5 异质语言研究的兴起:语义关系研究 5.1 异质语言观的转向 5.2 语义研究的必要性 5.3 语义结构关系 5.4 变换分析与转换层面 5.4.1 变换分析的必要性 5.4.2 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 5.4.3 空语类和深层结构 5.4.4 汉语的支配与约束 5.5 语义结构关系的扩展 5.5.1 格语法和配价语法的研究 5.5.2 形容词和名词的配价 5.5.3 论元的判定 5.6 语义特征研究 5.7 语义指向分析 5.8 语法研究的三个层面 …… 6 非线性音系研究 7 字本位论 8 词汇扩散论 9 叠置式音变论 10 自组织论 11 语言接触的无界有阶论 12 语素关联对应与层次 13 关系词有阶分析 14 历史比较与恰当重构 15 基于异质性的《切韵》研究 16 基于异质性的上古音构拟 17 汉藏区域语言的谱系关系 结语 符号和术语说明 中西人名对照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一种方法论就是一种理 论,语言学方法论就是语言 学理论。本书所理解的中国 语言学方法论指以汉语、中 国境内民族语言以及跨境民 族语言为研究对象所涉及的 方法论或理论。 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有个 传统,很多受过严格理论训 练的学者并不轻易正面展开 方法论或理论的讨论,但在 材料的观察和分析过程中都 带有特定的方法论。比如赵 元任的《现代吴语研究》( 1928)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它的方法论基础就是描写 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 实际上对任何材料的观察和 分析都有特定的方法论。材 料需要理论和方法来照亮, 从语言学家和被调查人对材 料的解释过程中就可以看出 这一点。被调查人往往都比 调查者更熟悉所面对的语言 ,但通常都不可能像语言学 家那样能够提取出材料的规 律。扎实而有规律的描写往 往蕴涵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于20世纪中国语言学 方法论已经有不少论著做了 介绍,本书将把重点放在对 方法论的研究和论证方面。 由于中国语言学研究把方法 隐藏在材料背后的这种特殊 传统,分析中国语言学方法 论就显得非常困难。这就需 要我们有面向材料分析的评 价标准,而不是简单的介绍 和梳理。只有经过大量材料 的分析,我们才能够断定隐 藏在材料背后的方法论的得 失。断定一种方法的得失可 以有很多角度,可以看这种 方法和某个著名语言学家的 说法是否一致,可以看这种 方法和某个重要理论是否一 致,也可以看这种方法是否 跟当前趋势一致。这些都是 值得参考的角度,但本书评 判一种方法的得失主要是观 察这种方法对材料的解释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讨论一种 方法的得失时分析很多材料 ,这样做可能会使某些问题 的叙述过分专门化,过分烦 琐,但这样展开分析可以使 方法论进展的线路更具有实 证性,同时也便于说明我们 提出不同方案或模型的理由 。 方法论就是找出材料的 规律的理论。任何一种方法 都试图用规则和模型有序地 解释材料。比如汉语中“差 点儿没”有两种相反的意思 : 肯定意义: 否定意义 : 差点儿没买着。(买着 了) 差点儿没摔死。( 没摔死) 差点儿没考上大学。( 考上了) 差点儿没掉进 水里。(没掉进水里) 差点儿没修好。(修好 了) 差点儿没输了。( 没输) 差点儿没赶上车。(赶 上了) 差点儿没错过机 会。(没错过机会) 差点儿没见着面。(见 着面了) 差点儿没落榜 。(没落榜)仅仅描写“差 点儿没”有两种相反的意思 是不够的,还需要给出理论 上的解释,即在什么情况下 是肯定意义,在什么情况下 是否定意义。在很长一段时 间,人们对“差点儿没”都没 有合理的解释。后来朱德熙 (1959.9)用说话者“是否 企望发生”的规则解释了这 个问题:企望发生的是肯定 ,不企望发生的是否定。提 出这种解释本身就是方法论 的进展,因为这一解释涉及 了心理原则,以前没有人做 过这样的解释。 有时候面对相同的材料 可以提出不同的方法来解释 。怎样判定其中哪一种方法 解释力强?可以拿《切韵》 同质论和《切韵》异质论来 说明这个问题。《切韵》是 联系上古、近代音系和现代 方言音系的重要著作。中国 地域广袤,《切韵》记录的 是何处的语音系统?这是历 史语言学家面临的一个根本 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形成了 两种解释:一种把《切韵》 看成一时一地的音系,可以 称为同质论;一种把《切韵 》看成包含了南北方言特点 的综合音系,可以称为异质 论同质论假定《切韵》音系 是从《诗经》音系发展下来 的,现代方言又是从《切韵 》发展下来的,可以概括成 这样的模式: Karlgren是《切韵》同质 论的主要代表,他在《中国 音韵学研究》(高本汉, 1915—1926)中认为《切 韵》代表了公元6世纪左右 的长安音系。这种观念也反 映在Maspero的《唐代长安 方音》(1920)以及 Dragunov的《对于中国古 音重订的贡献》(龙果夫, 1928)等论文中。按照这 种观点,以《诗经》为代表 的上古音发展成为以《切韵 》为代表的中古长安音,中 古长安音又分化成现代的诸 多方音。 同质论在方法论上会碰 到两个难以解释的问题。 从《切韵》往上看,即 把中古的《切韵》和上古的 《诗经》比较,同质论会和 语音演变的规律性产生矛盾 。根据《诗经》的押韵,最 多可以分成31个韵部。这是 不计算声调的统计。但《切 韵》系统的韵部,即使不算 声调,也有61部。也就是说 ,从《诗经》到《切韵》, 韵部主要是一个分化过程, 而且分化的数量相当大,因 此韵部增加了很多。问题还 不在于分化的数量。如果分 化是有条件的,分化得再多 也符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同质论的矛盾就在于,从《 诗经》到《切韵》,很多分 化是找不到条件的。如果只 是几个韵部找不到分化的条 件,尚可说我们的研究深度 不够,条件尚未找到。现在 的难点是,从《诗经》到《 切韵》,很多韵部的分化都 找不到条件。这可能不是条 件尚未找到的问题。找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