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哲学随笔集,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对荒诞、自杀等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除此之外,全书精编收录加缪生平及创作年表,特别收录加缪美版自序,特别补编了1943年的《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
全书表达了在直面生活的荒诞之后,加缪决心不求助于外在的神祇,也不陷入彻底的绝望,他要从生活的本身和内部去寻找快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西弗神话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阿尔贝·加缪 |
出版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哲学随笔集,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对荒诞、自杀等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除此之外,全书精编收录加缪生平及创作年表,特别收录加缪美版自序,特别补编了1943年的《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 全书表达了在直面生活的荒诞之后,加缪决心不求助于外在的神祇,也不陷入彻底的绝望,他要从生活的本身和内部去寻找快乐。 作者简介 李玉民,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首都师范大学法语教授。从事法国文学翻译近40年,出版译作、编选作品上百部,总计翻译字数达2500万。代表译作有《窄门》《背德者》《巴黎圣母院》《西西弗神话》,主编《纪德文集》等。 目录 荒诞推理 荒诞与自杀 荒诞之壁 哲学式自杀 荒诞的自由 荒诞人 荒诞人 唐璜主义 戏剧 征服 荒诞的创作 哲学与小说 基里洛夫 没有前途的创作 西西弗神话 附录 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 译后记 荒诞人的神话 加缪生平及创作年表 序言 于我而言,《西西弗神 话》是一种新思想的发端, 《反抗者》是这种思想的延 续。《西西弗神话》试图阐 明自杀,《反抗者》重在讨 论杀人。在当下的欧洲,这 些价值已荡然无存或面目全 非,也许是一时的。《西西 弗神话》探索人值不值得活 是正当且必要的,因此也必 须直面自杀。表面冲突之下 且贯穿其间的立场是,即使 不信仰上帝,自杀也是不可 取的。 本书写于15年前,即 1940年,当时的法国乃至 整个欧洲在苦苦挣扎。本书 认为,即便处处充满荒诞, 仍可存在超越荒诞的道路。 在此后的所有写作中,我一 直坚持寻找这种超越。虽然 《西西弗神话》讨论的是生 死问题,却是我在稀薄的荒 诞空气中活着和创作的动力 。 于是,我想创作是抵抗 荒诞的有效武器,它可以让 我的立场得以明晰的阐释。 除随笔之外,在创作其他类 型的作品时,我也将这种立 场贯穿其中。这本书由一篇 篇的抒情诗一样的文章组成 ,揭示了从认可、否定到超 越的一条必经之路,这正是 创作者及其创作使命的写照 。 对活着是否值得和创作 的思考始终贯穿全书,时而 冷静,时而热情。 15年匆匆而过,初心未 改,我仍然坚守促成这些立 场的迫切感。正因为如此, 在某个意义上,《西西弗神 话》是我的英文版书籍中最 私人的一部作品,尤为需要 读者的宽容和理解。 阿尔贝·加缪 1955年3月于巴黎 导语 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划时代意义的不朽名作,与《局外人》并称双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代表作,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李玉民2022年修订详注本,特别收录加缪美版自序。 萨特、福克纳、苏珊·桑塔格、罗兰·巴特等文学大师共同推荐的经典之作。 后记 荒诞人的神话 最难理解的莫过于象征 性作品。一种象征往往带有 普遍性,总要超越应用者, 也就是说,他实际讲出来的 内容,大大超过他要表达的 意思。艺术家只能再现其动 态,不管诠释得多么确切, 也不可能逐字对应。尤其是 ,“真正的艺术作品总合乎 人性的尺度,本质上是‘少 说’的作品”。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 中所表达的这种观点,道出 了阅读象征性作品所碰到的 最大难题。作者遵循这一美 学原则:多讲无益,少说为 佳,在作品中留下大量空白 ,任由读者去猜测。我们读 这类作品,思想上也总是纠 结矛盾:一方面享受着作者 有意无意留出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苦于捉摸不定而又 希望作者多透露些信息。不 过,更多的信息,只能以这 类成品说明书的形式透露了 。因此,加缪在多处做了类 似说明。本文通篇都要谈这 个问题,不妨先讲一点加缪 的语言风格。 加缪具有深厚的古典写 作功底,语句简洁凝练,十 分精辟。这里略举一段,实 际体会一下: 我意识到我离不开自己 的时间,就决定同时间合为 一体。我之所以这么重视个 体,只因为在我看来,个体 微不足道而又备受屈辱。我 知道没有胜利的事业,那么 就把兴趣放到失败的事业: 这些事业需要一颗完整的心 灵,对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 胜利都不以为然。对心系这 个世界命运的人来说,文明 的撞击具有令人惶恐的效果 。我把这化为自己的惶恐不 安,同时也要碰碰运气。在 历史和永恒之间,我选择了 历史,只因我喜爱确定的东 西。至少,我信得过历史, 怎么能否定把我压倒的这种 力量呢? 这类语句,我翻译时下 笔就十分滞重,即便引用来 重抄一遍,仍旧觉得沉甸甸 的,其分量自然源于思想的 内涵。语言如此,更有作品 中的悲剧性人物,如默尔索 、卡利古拉,乃至西西弗、 唐璜等,言行那么怪诞,身 陷莫名其妙的重重矛盾中, 如何给予人情入理的解释, 恐怕除了少数专家,包括我 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望而 生畏。 不过,随着翻译加缪的 作品越来越多,我恍然有所 觉悟,小说《局外人》、剧 作《卡利古拉》,以及哲学 随笔《西西弗神话》,如果 不挑字眼儿,就不妨称为“ 荒诞三部曲”。长篇小说《 鼠疫》、剧作《正义者》和 理论力作《反抗者》,则组 成第二个系列,也可以顺势 称作“反抗三部曲”。至于从 叙述文《堕落》开始,加缪 似乎进入深度反思,总结他 半生斗争的生涯。他似乎正 经历一次新的蜕变,但是文 中的象征还不甚明晰。直到 加缪未完成的长篇、类似传 记的《第一人》手稿的发现 和整理出版,我们才得以窥 见加缪生前最后阶段的思想 进程。 加缪曾断言:“伟大的小 说家是哲理小说家。”他还 列举出几位,有巴尔扎克、 萨德、麦尔维尔、斯丹达尔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 特、马尔罗、卡夫卡。他们 和加缪有一个共同点,都不 自诩为哲学家,却用充满哲 理的小说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而成为伟大的小说家。他们 善于将抽象的思想化为血肉 之躯,而这种“肉体和激情 的小说游戏的安排,就更加 符合一种观看世界的要求” 。他们的作品,“仅仅是从 经验上剪裁下来的一块,仅 仅是钻石的一个切面,闪耀 着凝聚在内无所限制的光芒 ”。这种作品,“既是一种终 结,又是一场开端”,往往 是一种“不做解释的哲学的 成果,是这种哲学的例证和 图式”。 …… 加缪将西西弗描绘成荒 诞的英雄,这个希腊神话中 的永世苦役犯也许第一次在 文学作品中,有了如此高大 的形象。西西弗也像普罗米 修斯那样,怀着善心为人类 谋幸福,也因为热爱这片大 地,必须付出代价。加缪还 在文中举出索福克勒斯的俄 狄浦斯形象相映衬:俄狄浦 斯一旦知晓自己的命运,便 陷入绝望,弄瞎双眼,讲出 一句声震寰宇的话:“尽管 罹难重重,我这高龄和我这 高尚的心灵,却能让我断定 一切皆善。”这些以及前面 我们着重提到的,都是文眼 ,值得我们认真发现,尤其 作者将这些品质赋予了他笔 下的人物。 创作,就等于再活一次 ,早年的普鲁斯特、刚刚获 诺贝尔奖的莫迪亚诺,无不 如此。加缪还特意指出:“ 艺术作品既标志一种经验的 死亡,也表明这种经验的繁 衍。”多少人都想试试身手 ,力图模仿、重复,重新创 造现实,仿佛一颗颗擘星跃 上夜空,形成人造的大干世 界,不管戴着荒诞的面具怎 样过度地模仿,生活在这片 大地的人,最终总能拥有我 们人生的真相。 “一种深邃的思想,总是 不断地生成,结合人生经验 ,在人生中逐渐加工制作出 来。同样,一个人独有的创 造,就要在一部部作品相继 呈现的众多面孔中,越来越 牢固而鲜明。一些作品可以 补充另一些作品,可以修改 或校正,也可以反驳另一些 作品。”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就 是这个默尔索,也是卡利古 拉、玛尔塔、里厄大夫、塔 鲁、卡利亚耶夫、多拉…… 总之,他们都是形象“越来 越牢固而鲜明”的荒诞人。 下面这段话我们不愿意 看到,但是毕竟发生了: 如果有什么东 书评(媒体评论) 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 永不停息地将巨石推向山顶 ,而巨石又一成不变地滚下 来。这在加缪的一篇随笔里 ,成了人类生活的象征。然 而,依照加缪的解释,推石 上山这场搏斗本身就足以充 实一颗人心,因此西西弗是 幸福的。对于加缪,本质的 问题已不是人生是否值得一 过,而是如何带着与生俱来 的伤痛去生活。 ——1957年授予加缪诺 贝尔文学奖时的颁奖词 加缪有着一颗不停探求 与思索的灵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 廉·福克纳 加缪的作品是从战后混 乱中冒出来的少有的文学之 声,充满既和谐又有分寸的 人道主义声音。 ——《纽约时报》 精彩页 西西弗神话 诸神判罚西西弗将一块巨石不断地推上山顶,巨石一次又一次因自身重量而滚落下去。诸神当初不无道理地认为,最可怕的惩罚,莫过于无用而又无望的劳作。 如果相信荷马的说法,西西弗就是最聪明、最谨慎的凡人。不过,按照另一种传说,他倾向于强盗的勾当。我看这两者并不矛盾。他之所以成为地狱无效的劳作者,其动因看法不一。起初,有人指责他对诸神有点轻慢,泄露了神的秘密。河神阿索波斯的女儿埃癸娜被宙斯劫走。女儿失踪,父亲很是诧异,便对西西弗发牢骚。西西弗了解这个劫持事件,准备告诉他,但提出条件,要阿索波斯给科林斯城堡供水。西西弗不惧上天的霹雳,情愿要水的恩泽。因此,他被打入地狱。荷马还向我们讲述,西西弗曾经锁住过死神。普路同眼见自己的王国荒凉沉寂,哪里忍受得了,便力促战神去把死神从胜利者的手中夺回来。 还有一种说法,西西弗人之将死,还要考验一下妻子的爱情。他命令妻子将其尸体抛于广场中央,以求死无葬身之地。后来西西弗下到地狱,心中十分恼火,觉得如此顺从他的遗嘱已经违背人的爱情了,于是求得普路同的允许,返回人间去惩罚他的妻子。然而,西西弗一旦重睹人世的面貌,感受到水和阳光、灼热的石头和大海,他就不愿意再回到昏暗的地狱了。冥王再怎么召回、愤怒和警告,也丝毫不起作用。西西弗面对弧形的海湾、明亮的大海和欢乐的大地,流连忘返,又生活了许多年。诸神必须做出决定。于是,墨丘利亲自出马,揪住这个胆大妄为者的脖领,把他从欢乐中拉走,强行带回地狱:地狱早已为他准备好了大石头。 大家已经明白,西西弗就是荒诞的英雄。这样讲,既由于他的激情,也由于他的磨难。他鄙视诸神,仇恨死亡,热爱生活,但这使他遭受了不可名状的酷刑:毕其终生也一无所成。这就是热爱这片大地必须付出的代价。关于西西弗在地狱的情景,没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形。神话编出来,要借想象力鲜活起来。至于这则神话,我们仅仅看到一副绷紧的躯体,全力推着巨石滚动上山,无数次重复同样的动作;仅仅看到那张抽搐的脸,脸颊紧紧抵着石头,一个肩头扛住沾满泥土的庞然大物,一只脚撑住,双臂再往上掀动,满是泥土的双手充分显示他的稳健。这种长久的奋力,只能用无顶的空间和无底的时间来衡量,终于到达目的地。然而,西西弗却眼睁睁看着巨石转瞬间又滚落到山下,必须重新推上山顶。于是,他又下山走向平原。 我所感兴趣的,正是在这样回返、这种间歇中的西西弗。一张受苦受难的脸,那么贴近石头,已然化作石头了!我看见这个人迈着均匀的沉重步伐,重又下山,走向他也不知尽头的磨难。这一时刻仿佛一阵喘息,同他的不幸一样,肯定会去而复来,这便是意识活跃的时刻。每逢这种时刻,他离开山顶,渐渐深入神仙的洞府,那形象就高出他的命运,比他的那块巨石更坚忍而强大。 这则神话可谓悲壮,正因为主人公具有清醒的意识。如果每走一步,都有成功的希望来支撑,那么他的痛苦又焉在?如今的工人,一生中天天劳作,干同样的活儿,这种命运也不失为荒诞。然而,只有在工人变得有意识的少许时刻,命运才是悲惨的。西西弗,诸神中的无产者,既无能为力又起而反抗,他全面了解他那悲惨的生存境况;他每次下山时,思考的正是生存境况。可以说,洞察力既造成他的痛苦,同时也促成了他的胜利。以鄙视的态度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命运。 这样一趟趟下山,如果说有些日子行走在痛苦里,也有可能走在欢乐中。“欢乐”一词并不多余。我还想象西西弗回到巨石前,痛苦从头开始。当大地的景象过分强烈地占据记忆,当幸福的呼唤冲击太大的时候,人心就难免油然而生忧伤的情绪,这就是巨石的胜利,人就成为巨石的化身。巨大的创伤,实在不堪重负。这就是我们的客西马尼之夜。然而,不可抗拒的真理一旦被认识就消泯了。俄狄浦斯就是如此,起初顺应命运而不自知,从他知晓的那一刻起,他的悲剧便开场了。可是,就在同一时刻,他弄瞎双眼,陷入绝望,承认他同这个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一个小姑娘细皮嫩肉的手。于是,他铿锵有力地讲出一句博大精深的话:“尽管罹难重重,我这高龄和我这高尚的心灵,却能让我断定一切皆善。”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基里洛夫一样,提供了荒诞胜利的一种样式。古代的智慧和现代的英雄主义不期而遇了。 没有写一本幸福教科书的意愿,就发现不了荒诞。“咦!怎么,路径都这么逼仄?……”然而,世界只有一个。幸福和荒诞是同一片大地的孪生子,两者是分不开的。若说幸福势必诞生于荒诞的发现,这恐怕是谬见。荒诞感也完全可能诞生于幸福。“我断定一切皆善。”俄狄浦斯如是说。这句话是神圣的,响彻凶险而有限的人生天地。这句话教育我们,一切尚未耗尽,也未曾耗尽。此话一出,就逐走一尊怀着不满和对无畏痛苦的喜好而进入人世的神。此话将命运变成一件人事,应当在人际之间解决。 西西弗无声的喜悦,就全部体现在这里。他的命运属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