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泪之地(殖民贸易与非洲全球化的残酷历史)(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罗伯特·哈姆斯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三位最早进入非洲腹地的著名冒险家的旅程,展现了欧美殖民者对赤道非洲地区残酷掠夺的历史。外部力量的介入,使赤道非洲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雨林分权统治)分崩离析,代之以殖民酋长制度、自治邦等殖民统治方式,殖民者以科学和人道主义的名义,利用贸易、欺骗等手段对原住民进行了极为残酷的剥削。全球化使西方国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却使赤道非洲变得面目全非。迄今这一区域仍然是全球最贫穷、最混乱的地方之一,还在饱受内战、恐怖主义、极端贫困和海盗的困扰。
作者简介
罗伯特·哈姆斯(Robert Harms),耶鲁大学历史系非洲史亨利·J.海因茨讲席教授,享誉全球的非洲研究专家。著作包括:《孜孜不倦:奴隶贸易世界之旅》《对抗自然的游戏:赤道非洲生态文化史》《财富与悲伤之河:奴隶与象牙贸易时代的中央刚果河流域,1500—1891》,曾获得马克·林顿历史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图书奖和J.罗素大奖。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马涅马
1 1876年6月,坦噶尼喀湖,乌吉吉
2 1876年9月12日,王宫,布鲁塞尔
3 1876年10月,马涅马地区
4 1874—1876年,美国康涅狄格州,艾沃里顿
5 1876年10月5日,马涅马地区,里巴一里巴
6 1876年11月5日,马涅马地区,尼扬圭
第二章 大西洋海岸的角逐
1 1877年2月7日,刚果河上游
2 1877年3月13日,刚果河,马莱博湖
3 1877年8月,奥果韦河上游
4 1877年6月20日,布鲁塞尔
5 1878年3月30日,巴泰凯高原
第三章 贸易大通道
1 1877年9月17日,布鲁塞尔
2 1879年1月24日,巴黎
3 1880年8月28日,巴泰凯高原,姆佩
4 1880年9月14日,刚果河上游,恩甘楚酋长的小镇
5 1879年9月27日,刚果河下游,维维
6 1881年7月27日,刚果河,马莱博湖
第四章 归途
1 1882年6月23日,巴黎
2 1882年9月29日,布鲁塞尔
3 1882年11月22日,桑给巴尔
第五章 条约的洪流
1 1883年3月,马莱博湖
2 1883年,奥果韦河,弗朗斯维尔站
3 1884年4月29日,马莱博湖北岸,姆富瓦
4 1883年1 1月25日,斯坦利瀑布
5 1884年12月13日,斯坦利瀑布,瓦纳西隆加岛
第六章 创造刚果
1 1883年4月3日,伦敦,下议院
2 1883年4月29日,布鲁塞尔
3 1883年1 2月4日,华盛顿特区,众议院
4 1884年2月26日,伦敦,外交部
5 1883年5月4日,柏林
6 1884年9月18日,英格兰,曼彻斯特市政厅
7 1884年11月15日,柏林
第七章 营救艾敏
1 1886年11月17日,刚果自由邦,马莱博湖,金沙萨
2 1886年9月27日,刚果河上游,斯坦利瀑布站
3 1886年9月25日,桑给巴尔
4 1887年6月28日,刚果自由邦,扬布亚营地
5 1887年6月17日,刚果自由邦,斯坦利瀑布区
6 1889年12月4日,印度洋海岸,巴加莫约
第八章 分崩离析
1 1888年5月18日,刚果自由邦,斯坦利瀑布
2 1888年7月1日,巴黎,圣叙尔皮斯教堂
3 1890年6月,刚果自由邦,斯坦利瀑布区
4 1894年7月,康涅狄格,艾沃里顿
5 1893年3月4日,马涅马地区,尼扬圭
第九章 特许公司和殖民暴力
1 1888年2月14日,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宫
2 1890年12月,刚果自由邦,赤道站
3 1900年1月,恩多博,安特卫普特许区
4 1898年1月13日,法属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
5 1897年6月27日,比利时,安特卫普
第十章 “红橡胶”的丑闻
1 1902年,班加拉区,安特卫普特许区
2 1903年5月20日,伦敦,下议院
3 1904年12月,巴林加,英国-比利时印度橡胶公司特许区
4 1905年2月16日,巴黎
5 1906年,英国,教会教区礼堂
第十一章 终结
1 1906年2月20日,布鲁塞尔,众议院
2 1906年2月19—21日,巴黎,法国国民议会
3 劫后余生:1908—1929年
致谢
注释
序言
从小型飞机上俯瞰,刚
果盆地热带雨林宛如一张密
不可透的绿色地毯。然而仔
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由三层
不同的植被组成:中间是树
冠层,由100—150英尺高的
树木组成;向上延伸是露生
层,露生层的树木穿透了树
冠层,已经可以见到阳光,
到达200英尺的高度;树冠
层下是小型阔叶树木的下层
植被,依靠吸收到达这里的
少量阳光生长。雨林植被十
分茂密,树冠层的一滴雨水
落至地面,竟需要十分钟之
久。
身处雨林,景观则大不
相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
通在1870年如此写道:“这
里的树太高了,以至于上好
的猎枪也完全伤不着树顶的
鹦鹉或者珍珠鸡。而且他们
紧挨着生长,十分密集,以
至于我可以听见50码外大猩
猩的低吼声,却看不到它们
。”(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最
显著的特点是缺少阳光。记
者兼探险家亨利·莫顿·斯坦
利在1876年初入这片雨林
时就写道:“我们愈加靠近
阴冷而黑森森的米坦巴
(Mitamba)森林,最终告别
阳光和光明,进入了这片森
林……头顶,枝繁叶茂,层
层叠叠,完全遮挡住了阳光
。不知道今天究竟是阳光明
媚,还是昏暗、雾蒙蒙、阴
郁的一天,因为我们前行在
微弱但庄严的暮色中。”
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形成
了一条600英里宽的带状地
带,沿着北纬4°和南纬5°之
间的赤道向东西方向延伸。
它始于大西洋东海岸,向东
延伸了近1500英里,直至
艾伯丁裂谷(Albertine Rift)
的山脉和湖泊。来自大西洋
的雨云翻山越岭,到这里已
经蒸发掉了仅有的水分,因
此热带雨林地形在这里戛然
而止。刚果盆地雨林覆盖了
刚果(金)、刚果(布)、加蓬
、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和中
非的部分地区,面积近80万
平方英里,几乎与美国密西
西比河以东的领土一样大。
它是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
仅次于亚马孙雨林。。
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最早
的原住民是一群身材矮小、
皮肤呈红褐色的人,他们通
常被称作俾格米人
(Pygmies)——尽管他们用“
姆布提”(Mbuti)或“巴
卡”(Baka)等特定的民族标
签称呼自己。他们出没于暮
色的森林,以采集和狩猎为
生。大约5000年前,一支
来自西北方的族群迁移至此
,这些人身材更高、皮肤黝
黑,从事农业为生。他们原
本居住于天然的林间空地,
但后来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
,特别是在公元前500年左
右掌握冶铁技术后。最早定
居在雨林的农民拥有共同的
语言和文化传统,但随着他
们的分散,祖先流传下来的
语言分裂成大约150种紧密
相关但又不同的语言。同时
,社会文化身份又细分为约
450个独立的族群。19世纪
末,欧洲探险家们第一次穿
越雨林的途中遇到了充满多
样性的语言和种族特征,这
其实就是一种共同的语言和
文化传统发生历史变异的最
佳体现。
这一共同传统在森林的
政治组织中尤为明显。与非
洲南部草原的大帝国、王国
和酋邦(chiefdom)或非洲大
湖地区的山地王国相比,具
有灵活的领导和权威形式的
小规模的政治单位才是丛林
社会的显著特点。大多数情
况里,一个单独的村庄,甚
至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可以构
成最大的政治单位,其领导
者往往是一个白手起家的“
大人物”,而不是世袭的酋
长。历史学家兼人类学家简
·范西纳(Jan Vansina)认为
,正是这种独特的政治组织
形式,将丛林民族与其生活
在山区和草原上的邻居们区
别开来。
几个世纪以来,地理因
素共同阻止了外来人口进入
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欧洲船
只在15世纪80年代就首次
抵达非洲西海岸的刚果河河
口,但约200英里长的急流
阻止了他们逆流向上;与大
西洋海岸平行的崎岖的水晶
山脉(Crystal Mountains)也
阻止了他们从陆路进入内陆
的企图。在热带雨林的东部
边缘,沿着艾伯丁裂谷的山
脉和湖泊将它与向东延伸至
印度洋的稀树草原隔离开来
。然而,这种孤立也并非完
全。在大西洋奴隶贸易时期
(1500—1870年),不计其数
的丛林居民被贩卖至大西洋
海岸。他们或是在当地战争
中被俘,或因犯罪、欠债而
沦为奴隶,沿贸易路线几经
易手。枪炮、黄铜和布匹则
沿着同样的路线逆向进入刚
果雨林。在此期间,欧洲奴
隶贩子从未远离他们沿海的
飞地。
……
本书的分析试图从旅行
家的丰富的记述中抽丝剥茧
,而不陷入他们的预设立场
之中。这些文字中所描述的
恐怖,不过是阿拉伯和欧洲
企业蓄意煽动的,目的是在
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扩
增利润。如果说有一种看不
见的势力操纵着雨林,那必
将是普遍存在的贪婪和对权
力的欲望。历史上与全球市
场的相对孤立、分散的政治
组织架构,造就了丛林社会
的独有特质,而这也让他们
更容易受到持枪入侵者的剥
削。
已故人类学家兼历史学
家简·范西纳在他经常被低
估的创新性著作《雨林之路
:迈向赤道非洲政治传统的
历史》(Paths In the
Rainforests:Toward a
Histotry of Political
Tradition In Equatorial
Africa)中指出,热带雨林居
民共有的文化传统以其千变
万化的形式在赤道非洲繁盛
了数千年,但在殖民占领的
重压下,这一文化传统竟在
短短几十年间
导语
本书是非洲史大家最新作品,重现赤道非洲混乱而残酷的开发过程,揭示全球化背后被人遗忘的残酷殖民、贸易史。19世纪末的短短三十年里,非洲腹地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来自欧洲、美国、阿拉伯的商人和殖民者纷纷涌入刚果河流域,开展一系列橡胶、象牙以及奴隶贸易,赤道非洲地区由此开启了混乱、血腥和悲惨的时代,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从遥远的非洲村庄到欧洲的外交会议,再到康涅狄格州的钢琴厂,全球化的进程在非洲土地上演变成一段血泪交织的残酷历史。
精彩页
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位于非洲大陆的内陆地区,距大西洋约1500英里,距印度洋约750英里。它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淡水湖,南北方向延伸约410英里,而最宽处不超过45英里,有的地方只有10英里宽,掩隐在被地质学家称为艾伯丁裂谷的南端。裂谷如此之深,以至于这个湖的平均深度达约1870英尺,最深处接近5280英尺。环绕山谷西侧的山脉顶部积雪覆盖,高达近1.7万英尺,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得西面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与东面截然不同。当雨云从西边过来时,它们在爬升过程中蒸发掉很多水分。因此,在艾伯丁裂谷以西,热带雨林植被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东部则主要是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
19世纪,贸易城镇乌吉吉(Ujiji)在坦噶尼喀湖东岸发展起来。商队从此穿越东非大草原,到达印度洋沿岸的巴加莫约,商队路线蜿蜒近1000英里。1858年,英国探险家理查德·伯顿到达乌吉吉时,失望地看到“只有几个零散的棚屋被高粱和甘蔗包围着”。一张德国地图将此处标注为“die Stadt Ujiji”(即the city Ujiji,意为乌吉吉城),使他误以为那里会是一个有码头和市场的大城镇。然而,他发现,所谓的码头只不过是一块可以从杂草丛生的草地空隙中辨认出的平地。离湖岸100码的地方是集市——人们在一大片露天空地上买卖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往的商队只是在这里采购贸易商品、鱼干和食品,然后尽可能地迅速掉头离开,因此这个城镇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这条贸易路线的东端是坐落在印度洋上的桑给巴尔的一个小岛。它只有65英里长,19英里宽,距离巴加莫约港只有22英里。12世纪或更早的时候,这里居住着讲斯瓦希里语的居民,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住在沿海城镇,与广阔的印度洋世界保持着商业交往。在18世纪,桑给巴尔和邻近的姆里马海岸(Mrima Coast)受到阿曼苏丹国(位于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口处)的控制,阿曼的阿拉伯商人开始迁移到桑给巴尔和姆里马海岸,加入到这些讲斯瓦希里语的土著商人的行列中。时光流逝,通婚使得两个穆斯林商人群体开始融合,许多阿曼阿拉伯人的斯瓦希里语似乎比阿拉伯语讲得更好。
欧洲的旅行家通常将那些身着阿拉伯式长袍,信仰伊斯兰教的商队商人统称作阿拉伯人。但传教士兼探险家的戴维·利文斯通则使用各种名词来描述他在旅行中遇到的各类商人:阿拉伯人、非裔阿拉伯人、非裔混血阿拉伯人、深海岸阿拉伯人、近海岸阿拉伯人、混血海岸阿拉伯人、非裔斯瓦希里阿拉伯人。他的命名暗示了被归于“阿拉伯人”(Arab)一词下不同人群身份的多样性。利文斯通曾经把桑给巴尔商队的商人哈米斯·瓦德·姆塔阿(Khamis wad Mtaa)称为“非裔斯瓦希里阿拉伯人”,但是著名的阿拉伯商队商人蒂普·蒂普坚持认为哈米斯不是阿拉伯人。对利文斯通来说,成为一个“阿拉伯人”是宗教、服饰和生活方式的问题,但对蒂普·蒂普来说,这关乎家族谱系和社会地位。
来自印度洋的季风使桑给巴尔岛成为帆船队的一个理想的停靠点。在19世纪,它吸引了来自古吉拉特邦(Gujarat)、阿曼、汉堡、利物浦、马萨诸塞州和罗德岛等遥远地区的船只。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在桑给巴尔岛常设领事馆,确立了桑给巴尔岛在西印度洋贸易的中心地位。亨利·莫顿·斯坦利在1871年以《纽约先驱报》(Newr York Herald)记者的身份来到桑给巴尔,把这里称为东非的巴格达, “这个大市场吸引了来自非洲内陆的象牙贸易商”。他了解到,在桑给巴尔使用5000玛丽娅·特蕾莎元购买的商品可以在乌吉吉卖15000玛丽娅·特蕾莎元。回程时,他们在乌吉吉购买的每35磅价值20玛丽娅·特蕾莎元的象牙,在桑给巴尔则价值60玛丽娅·特蕾莎元。
1825年之前,桑给巴尔只是简单地出口象牙,这些象牙来自非洲内陆的酋长和商人之手。但是,接下来的25年里,由来自桑给巴尔的阿拉伯商人和斯瓦希里商人组成的、并由居住在桑给巴尔的印度商人资助的商队开始进入非洲内陆寻找象牙。东非大草原满布舌蝇,这些舌蝇传播着对牛、马和驮畜等都是致命的牛锥虫病,因此商队依靠人力搬运工来运送物资和商品。1825年至1875年,欧洲和美国对象牙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象牙价格上涨了400%,为长途旅行的大型商队提供装备变得有利可图。最迅猛的增长发生在1867—1873年,当时桑给巴尔岛的象牙在英国的公开销售价格飙升了70%。19世纪50年代,桑给巴尔每年出口约20000根象牙,即每年屠杀10000头大象,但是到1875年,仅是供应到英国的象牙,就需要每年屠杀约44000头大象。
坦噶尼喀湖西南地区见证了象牙边界向内陆推移之迅速,1867年戴维·利文斯通正游行此处。4月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大象。”一个月后,他又写道:“这是一个叫姆瓦米(Mwami)的地方,到处都是大象,但很少被宰杀。它们在园地里肆无忌惮地吃着高粱,造成很大的破坏。”12月,他在给英国外交大臣克拉伦登伯爵(Lord Clarendon)的信中写道:“大象有时会吃掉当地人的庄稼,并在村寨外拍打它们的大耳朵。”然而,10年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