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活泼可爱的外孙女长到10个月大的时候,她就尝试着爬起站立,不断地跌倒,又不断地站立,之后又不断地试步,并慢慢地要大人牵着她的手往前走,终于从爬的阶段进入到了独立行走的时期。天下孩童的学步应该都是如此。
我每天都与她黏在一起,逗她玩耍,牵她走路,教她学语,在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就思考起孩子学步的种种问题。
我想,在我们既没有硬逼她又没有硬拉她的情况下,她自己却要爬起来站立,可能就是人之初的天性使然。假如,她要下地学步之时,我们舍不得她的幼小稚嫩,一天到晚把她紧紧抱在怀里,她可能就比同龄的孩子要晚几个月或更晚些才能学会走路。假如,她刚学走路时摔跤跌倒了,我们不忍心她可能要继续跌倒,还是拉住她不放,她何时才能学会走路?假如,她能基本站立行走之时,我们老是牵着她的手不放开,生怕她跌倒,她何时才能独立行走?假如她能独立行走了,就会在床上走,在屋里走,在马路上走,在草地上走,去寻找玩具,去扑打飞舞的小蝴蝶,或去追赶比自己大的孩子,如果我们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还是把她牢牢地牵在身边,寸步不离,她怎么去尽情享受欢乐的童趣?怎么去认识这个精彩的世界?人之初,蹒跚学步,是她必经的人生过程。无论如何宠爱她,或是怎样放开她,她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我又想,等她长大了,走出大学校门,彼时的她,与她蹒跚学步之时又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爸爸妈妈要舍得让长大的孩子离开自己,主动融人社会,敢于走自己的路,风风火火闯世界,才能成大器。如果老是把她留在自己身边,这也不放心,那也要担心,那就应了“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裁不出万年松”的老话。还有,长大的孩子不能再有一切依赖父母的思想,否则,只能使自己一事无成,最终把自己推人失败者的行列。一切还得靠自己,不能把命运的主动权放在别人手上。 当然,孩子刚刚跨入社会,就像幼童时期走路那样会缓慢摇摆,还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仅凭着一时的热情而失去理智地往前冲,弄不好就要摔跤。再有,摔跤并不可怕,人生的道路上充满艰辛曲折,人人都会摔跤跌倒,但跌倒了能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最终就会让自己走向成功。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但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我如何去解决它,让自己站立起来,勇往直前,“踏遍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那么,我们就要敢于试一试、拼一拼,把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战胜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目的地。孩童学步也好,人生之路也罢,都是靠自己脚踏实地、不畏艰难曲折地走出来的。如此而已,别无它哉!
反向思维的思考
人的思维过程虽然极其复杂,但其具有方向性,即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
人们解决问题时,往往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思维路径去思考,即采用正向思维的方法,有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实践中有很多的事例,对于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不容易找到正确的答案,倒不如从不同的方面想一想,或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旦运用反向思维,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就是一个利用反向思维的例子。司马光无法爬进水缸中救人,于是他从正向思维转换为反向思维,砸缸、放水、救人,进而顺利地解决问题。我在乡下时,曾也听到过一个关于砸缸的事情:一头小牛把头伸进一口小水缸内喝水,结果被缸口卡住了,牛的主人很急,有人主张狠劲地拔(正向思维),但拔不出;有人主张把牛头割了(破坏性思维);最后牛主人的老婆举起钉耙,一下把缸砸碎了,牛头自然就出来了。
我们所说的反向思维,不是别人说东,我偏要说西,那是“抬杠”。正确的反向思维必须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坚持思维方法的辩证与统一,还要以正向思维为参照、为坐标,真正从反向思维中做出独到的、科学的、耳目一新的、超出正常效果的决断,充分显示出反向思维的突破性。
反向思维的目的在于培养一种观察问题的习惯,对任何问题都要看到它的正反两个方面,然后综合考虑两个方面的利弊得失,并充分预见到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