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精)/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作者 | 祁志祥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30多年学术历程的标志性成果选。前后由七个历史坐标性的板块构成。第一个板块是中国古代文论民族文化成因的研究,代表作是《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第二个板块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建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第三个板块是文艺学的学理研究,代表作是《美学关怀》。第四个板块是佛教美学研究,代表作是《佛教美学新编》与《中国佛教美学史》。第五个板块是“乐感美学”学说的建构,代表作是《乐感美学》。第六个板块是中国美学史的铺写,代表作是《中国美学通史》《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中国美学全史》。第七个板块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写,代表作是《“重写中国思想史”发凡》《先秦思想史》。文集反映了作者锐意开拓、不断进取的学术追求。 作者简介 祁志祥,江苏大丰人,1958年生。文学博士,曾在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任教,担任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政法学院研究院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机心兼职研究员。兼任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高级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等出版20种学术著作,在全国高端刊物发表300多篇学术论文。代表作有《中国美学通史》《中国美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佛教荚学》及《人学原理》《围学人文导论》等。论著曾获全国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教材奖及优秀图书奖,论文曾被各类文摘刊物转载数十次。 目录 前言 我的治学历程 第一章 民族文论的文化透视 第一节 “平淡”:中国古代诗苑的一种风格美 一、“平淡”风格美特征的系统把握 二、“平淡”风格的多重文化成因 第二节 “言意”:中国古代文论内容形式关系论 一、从皎然、司空图到严羽 二、儒、道、佛、玄的“言意之辩” 三、“言意”说的四层内涵 第三节 “活法”: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创作方法论 一、“活法”的提出及其丰富内涵 二、“活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三、“活法”思想的文化透视 第四节 古代文论方法论的文化阐释 一、“训诂”——名言概念的阐释方法 二、“折中”——矛盾关系的分析方法 三、“类比”——因果关系的推理方法 四、“原始表末”——历史发展的观照方法 五、“以少总多”——思想感受的表述方法之一 六、“假象见义”——思想感受的表述方法之二 第二章 中国文论的体系建构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原理构思 一、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的叙述框架 二、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古代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刍议 一、文学观念论中的“心学”说 二、创作主体论、发生论、构思论、方法论中的表现论 三、文学作品论中的表现论 四、作品风格论、鉴赏论、功用论中的表现论 第三节 “文学以文字为准”:中国古代的文学特征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历史行程 二、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文化渊源 三、中西“文学”概念异同之比较 第四节 “定法”:中国古代的具体创作方法论 一、“定法”的内涵及其历史轨迹 二、字法 三、句法 四、章法 五、人物塑造与情节处理 第三章 文学基本问题研究 第一节 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 一、非本质主义给文艺本质思考的启示 二、精神形态:文艺的基本属性 三、审美特征:文艺的特殊属性 第二节 艺术与美的关系的古今演变 一、艺术的定义:艺术与美具有天然联系 二、西方传统艺术以创造美为追求 三、西方现代艺术:与美渐行渐远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价值嬗变 一、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三、从“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的价值转向 四、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 五、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六、从“人性论”到“阶级论”,从“人的文学”到“无产文学” 七、从“唯心论”到“唯物论”,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八、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个性文学”到“人民文学” 九、从“自由”到“遵命”,从“艺术自律”论到“革命工具”论 第四节 论审美主体对艺术的双重美学关系 一、艺术美中包含现实题材的丑 二、艺术美中包含现实题材的美 三、艺术美中包含现实题材的“平淡” 四、诗可以描写题材丑,而造型艺术只应模仿题材美 第五节 柳宗元园记创作刍议 一、唐宋文人园林与堂记、亭记创作的兴盛 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三、“游之适,旷如也,奥如也” 第四章 佛教美学的史论建构 第一节 佛教美学:在反美学中建构美学 一、佛教对现实美非有非无的中观态度 二、佛教肯定的本体之美 三、佛教哲学的美学意蕴 四、佛教宗派的美学个性 第二节 佛教美学的研究历程及其逻辑结构 一、佛教美学的研究历程 二、佛教美学原理的逻辑结构 第三节 中国佛教美学的历史巡礼 一、“美”“美学”“佛教美学”的义界 二、佛教美学的基本思想 三、中国佛教美学的历史演变和时代特征 第五章 乐感美学原理创构 第一节 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 一、美是一种乐感对象 二、美的乐感的价值属性 三、美的特征、原因与规律 第二节 “乐感美学”原理的逻辑建构 一、缘起、方法与学科定义 二、本质论 三、现象论 四、美感论 第三节 “美育”的重新定义及其与“艺术教育”的异同辨 一、“美育”概念提出的历史及其在新中国学校教育中走过的“Z”字历程 二、现有“美育”定义存在的自我循环、同义反复、大而无当及解构主义之弊 三、美育是情感教育、快乐教育、价值教育、形象教育、艺术教育的复合互补 四、“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第六章 中国美学的历史铺写 第一节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观 一、中国古代普遍的美本质观 二、儒家美论 三、道家美论 四、佛家美论 五、中国古代的审美特征论 六、中国古代的审美方法论 第二节 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历史盘点与得失研判 一、如何理解“美学”概念,确定研究范围和重点 二、如何把握“美”及“中国古代美学精神” 三、如何理解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分期 四、美学史 序言 经过各位作者和编辑人员 的努力和在疫情期间的细心 打磨,这套“上海交大·全球 人文学术前沿丛书”很快就要 问世了,我作为这套丛书的 总策划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 学院院长,应出版社要求特 写下这些文字,权且充作本 丛书的总序。 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这套 丛书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 上海交大、全球人文。这正 好涉及这套丛书的两个方面 :学术机构的支撑和学术理 论的建构。这实际上也正是 我在下面将要加以阐释的。 我想还是从第二个方面谈起 。 “全球人文”(global humanities)是近几年来我 在国内外学界提出和建构并 且频繁使用的一个理论概念 ,它也涉及两个关键词:“全 球(化)”和“人文(学科)” 。众所周知,全球化的概念 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 90年代,我作为中国语境下 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者之一 对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和人 文学科的关系也做了极大的 推进。全球化这个概念开始 时主要用于经济和金融领域 ,很少有人将其延伸到文化 和人文学科。我至今还记得 ,1998年8月18-20日,时任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 所所长的我,联合了美国杜 克大学、澳大利亚墨朵大学 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在 北京举行了“全球化与人文科 学的未来”国际研讨会,那应 该是在中国举行的首次从人 文学科的角度探讨全球化问 题的一次国际盛会。出席会 议并做主旨发言的中外学者 除了我本人外,还有时任美 国杜克大学历史系教授、全 球化研究的主要学者之一德 里克,欧洲科学院院士、国 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主席佛 克马,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 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 授季羡林,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吴元迈 。会议的各位发言人对于全 球化用于描述经济上出现的 一体化现象并无非议,而对 于其用于文化和人文学科则 产生了较大的争议,甚至有 人认为提出文化全球化这个 命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文 化的西方化或美国化而推波 助澜。但我依然在发言中认 为,我们完全可以将文化全 球化视作一个共同的平台, 既然西方文化可以借此平台 进入中国,我们也完全可以 借此将中国文化推介到全世 界。那时我刚开始在头脑中 萌生全球人文这个构想,并 没有形成一个理论概念。在 后来的二十多年里,全球化 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 艾,这方面的著述日益增多 。我也有幸参加了由英美学 者罗伯逊和肖尔特主编的劳 特里奇《全球化百科全书》 的编辑工作,恰好我的任务 就是负责人文学科的词条组 织和审稿,从而我对全球化 与人文学科的密切关系有了 新的认识。特别是近十多年 来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的人文 学术加速了国际化的进程, 我便在一些国际场合率先提 出“全球人文”这一理论构想 。当然,我在全球化的语境 下提出“全球人文”的概念, 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 虑。 首先,在全球化的进程日 益加快的今天,人文学科已 经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和 波及,在文学界,世界文学 这个话题重新焕发出新的活 力,并成为2l世纪比较文学 学者的一个前沿理论话题。 在语言学界,针对全球化对 全球英语之形成所产生的影 响,我本人提出的复数的“全 球汉语”(global chineses) 之概念也已初步成形,而且 我还指出,在全球化的时代 ,世界语言体系将得到重新 建构,汉语将成为仅次于英 语的世界第二大语言。在哲 学界,一些有着探讨普世问 题并试图建立新的研究范式 的抱负的哲学家也效法文学 研究者,提出了“世界哲学” (world philosophy)这个 话题,并力主中国哲学应在 建立这一学科的过程中发挥 奠基性作用。而在一向被认 为是最为传统的史学界,则 早有学者在世界体系分析和 全球通史的编撰等领域内做 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我 认为,我们今天提出“全球人 文”这个概念是非常及时的, 而且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 者们也确实就这个话题有话 可说,并能在这个层面上进 行卓有成效的对话。面对近 年来美国的特朗普和拜登两 届政府高举起反全球化和逆 全球化的大旗,我认为中国 应该理直气壮地承担起新一 波全球化的领军角色。在这 方面,中国的人文学者也应 该大有作为。 其次,既然“全球人文”这 个概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合 法性,那么人们不禁要问, 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难道 它是世界各国文史哲等学科 简单的相加吗?我认为并非 如此简单。就好比世界文学 绝非各民族文学的简单相加 那样,它必定有一个评价和 选取的标准。全球人文也是 如此。它所要探讨的主要是 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 诸如全球文化(global culture)、全球现代性 (global modernity)、超 民族主义(transnationalism )、世界主义 (cosmopolitanism)、全球 生态文明(global eco-civ订 ization)、世界图像 (World picture)、世界语 言体系(World language system)、世界哲学、世界 宗教(world religion)、世 界艺术(World art)等。总 之,从全球的视野来探讨一 些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课题 应该就是全球人文的主旨; 也即作为中国的人文学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