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时光的忧伤(张宗子自选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宗子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的五十余篇文章出自二十年来出版的十余种散文和随笔集,少数几篇,如《秋天的湖》《晨光和暗色里的事物》,尚未结集成书。在我出版的书中,最主要的散文集是《垂钓于时间之河》《空杯》和《一池疏影落寒花》,因此,这三本书中选入的文章较多……其他各书,虽以读书随笔为主,但也从中选了一些比较随性的篇章。如此,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直到今天,有代表性的作品大致汇集于此了。限于容量,有些喜欢的文章只得割爱,好在原集俱在,查找不难。至于三十岁前的“少作”,且留待将来去钩沉拾遗。 作者简介 张宗子,河南光山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8年秋自费赴美,学习英美文学。自1990年起,在纽约《侨报》工作十余年,任编译和编辑。2007年起,在纽约市皇后区公共图书馆工作至今。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90年代以后,写作以散文和读书随笔为主,偶尔翻译英文作品。出版有散文集《垂钓于时间之河》《空杯》《一池疏影落寒花》和《梵高的咖啡馆》,读书随笔集《书时光》《不存在的贝克特》《往书记》和《此岸的蝉声》等十余种。 目录 黑鸟的翅膀 乔伊斯的雪 叶芝 杰克尔博士和海德先生 凡·高的咖啡馆 夏洛特姑娘 爱情女神 告别天空 昔游 满目山河 周氏兄弟和龟鹤齐寿钱 沈从文的忧伤 虎耳草 关于纽约的几个片断 第五大道 地铁、风雪和城市 纽约郊区的葬礼 诗不能使任何事发生 时间的比喻 从前的东西 庭院 书房 一辣解千愁 延伸 慰情三帖 歌德谈话录 对花能饮即君子 秋天 赵翼 全唐诗 风容 想象年轻的庄子 雪夜东坡 东坡跋陶渊明饮酒诗 怕死 萧散 月光下的天堂之门 马二先生游西湖 伥鬼轶事 夜叉 美好的旅途最好不要到达 葡萄 梦幻蜡梅花 红色忍冬 忍冬和老肖 观鸟记 夏夜与梦槐 水底的郁金香及其他 秋山图 风景中的树 将进酒 夏日午后的庭院 晨光和暗色里的事物 秋天的湖 序言 从大学时期的习作算起 ,写散文已经三十多年。大 学毕业之后,兴趣转移,热 衷于学英文,写诗,并尝试 写小说。直到来美国,辗转 数年,在报社找到工作,生 活安定下来,加上近水楼台 ,投稿方便,才重新提笔。 海外中文报纸的副刊,欢迎 小说和散文,不欢迎诗,因 为诗几乎没人读,偶尔采用 ,作为补白。为了发表,只 好把诗放下,专心写散文。 慢慢写熟了,发表的园地多 了,十年一晃而过,到九十 年代后期,散文渐成业余写 作的主业,诗则成为偶尔玩 玩的思想游戏。2000年, 赵毅衡先生主编“海外流散 文学”丛书,蒙他邀约,因 将过去十年的所作捡选出十 几万字,编成《垂钓于时间 之河》,我的第一本散文集 。 人到中年,心境中不知 不觉增添了许多感慨,早先 的文字却还残留着青春的印 迹。读诗和写诗使人养成思 维和文字都天马行空、一无 拘束的习惯,唐宋以来的诗 受道教和禅宗影响,尤其强 调不着痕迹,意思点到为止 。白云忽起,天际舒卷,似 象征而非象征,不似象征而 胜似象征。诗之六义,“兴” 胜过“比”,因为比是带着痕 迹的。现在回看旧作,觉得 留白太多,应该说就是不知 不觉间,多年埋头读诗留下 的影响。然而写作无论如何 ,是说话给别人听。自己熟 悉的事,思绪的来龙去脉, 别人未必清楚,须得说明白 才好。文字跳跃,还有一个 原因。我写文章时,脑子很 快,句子一个接一个,源源 不断喷涌而出,不管手写还 是打字,速度都跟不上。为 了不掉队,不遗漏,叙述只 好尽量简略,只求一路往前 跑,把完整的构思记下来。 完成之后,从头清理,一些 细节才被补充进去。虽然文 章经常是越改越长,但始终 是走马如飞的节奏。 《垂钓于时间之河》中 有不少篇,说是散文,其实 是成组的散文诗,是介于诗 和散文之间的文字,其中有 何其芳和李广田的影响,也 有鲁迅《野草》和波德莱尔 《巴黎的忧郁》的影响。这 种形式特别投合我的口味, 同时也觉得得心应手。直到 2012年出版《一池疏影落 寒花》,仍有不少断片聚合 体的文章。以至于编副刊的 陈楚年兄和我聊起,以为我 这样写文章是有意为之,省 力,效果好,让人觉得潇洒 。我说不是的,除了前面所 说的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写 作环境问题:我的很多作品 是利用零散的时间零零碎碎 地写出来的,在报社那些年 ,译稿编稿之余,有半个小 时空闲,就在卡片上写一段 ,然后接着干活,等到又有 了空闲,继续在卡片上写。 围绕这一个主题的思索,就 这样被分散成彼此似不相关 的断简残篇了。 2017年秋冬到2018年, 买了仇本从容读杜甫。杜甫 不少赠人的五排,动辄三十 韵四十韵,章法谨严,结构 分明,以至于有些篇章,评 家认为有如长的书信或送人 的长序。叙事,议论,抒情 ,称扬对方,刻画自我,记 录时事,皆融汇于一炉,既 参差多变,又秩序井然。这 给了我启发。事实上,后来 写文章,也是在朝这个方向 走的。我对文体的辨析向来 不在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想写多长就写多长。雪夜 访戴,兴尽则返。是否见戴 ,无关大旨。 尽管如此,我的散文写 作,按内容的侧重,大致还 是可以分为两条线,一条是 抒情和叙事性的散文,另一 条是读书随笔。随着年齿加 长,散文越写越少,随笔越 写越多,尽管两者之间并无 严格的界限。总之是情感的 因素渐渐淡下去,知性的成 分渐渐多起来。就天性而言 ,我是一个过于感性的人, 容易为情绪左右,对于世事 ,往好处想,不肯深入思考 ,满足于简单地归结纷纭万 物为喜欢和不喜欢,满足于 直达心灵的表象。在碰过几 次也许几十次壁之后,知道 很多事情仅凭善意和努力未 必能够实现,阅世的目光不 免发生变化。这是一种被迫 的、无可奈何的变化,但我 不希望由此影响到为人处世 的态度,哪怕那一贯的态度 是迂阔的。这些变化与人无 关,是经验把人引到了另外 的方向。从青年到中年,现 实世界没有带给我太多有益 的东西。使我不断充实、不 断进步的,是阅读,包括书 的阅读,也包括艺术作品, 特别是音乐和绘画的欣赏。 这种广泛意义上的阅读,是 比生活更大的世界,而且是 更可自由放纵、更可驰骋想 象力和艺术情感的世界。 现实世界应该是美好的 ,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 不必是自由的。人所受的羁 绊与生俱来,对此,即使是 运气不太好的人,也无须怨 天尤人。文字是一片自由的 天地。在现实之外,有很多 这样的自由天地。人热爱生 活,享受生活,便是享受两 个世界的相互交融和相互弥 补。古人称道的闲、静、安 、乐,无非如此。 闲来读禅宗灯录,记得 两个故事。其一说寿州的道 树禅师,在三峰山结茅而居 。山中虽然寂寞无人,却常 有野人来骚扰。这些野人穿 着素朴的衣服,言语怪异, 幻化成佛、菩萨、罗汉和天 仙的形象,放出神光,弄出 种种声响。道树的学生耳闻 目睹,不堪其扰,道树却不 为所动。如此过了十年,野 人逐渐消退。道树便对弟子 和信众们说:“野人弄出千 奇百怪的花样,企图眩惑我 们。我的应 导语 本书是旅美作家张宗子三十年散文自选集。或对中外作家和艺术家的评论,将中外人物穿插交织,颇有意识流的跳跃思维特色。或对自己生活的回忆,通过叙述人与事,折射出时代的影像,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或是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的感悟,从中可窥见作者的生活阅历和人生见地。或借花草树木表达闲情逸致。 张宗子的文字雍容典雅,文气静穆平和,展现了汉语大家的风范。 精彩页 黑鸟的翅膀 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怎么说它的人都有,旅法钢琴家傅聪直言不讳:他不喜欢拉赫玛尼诺夫,“拉二”是一碗糖水,加了太多的糖。在音乐里,忧伤总是和甜蜜在一起,能够迅速流行的,差不多都是这类东西。“拉二”开头命运的沉重撞击声,过于灰暗的调子曾经被人比拟为爱伦·坡的诗《乌鸦》,然而他们指出,《乌鸦》抒写死亡,并不单纯出自诗人神经质的臆想,瞻前顾后,都有现实的坚实基础。拉赫玛尼诺夫这一点个人的艺术困窘,何至于夸张到与死亡一般肃穆。何况这样的处理,很容易使人认为,它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不恰当的模仿。事实上,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协奏曲确实来之不易。1897年,他的第一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结果是一场惨败。受此打击,拉赫玛尼诺夫对创作失去了信心,在近三年时间里什么都写不出来,只能专注于钢琴演奏。无奈之下,他求助于莫斯科的精神病专家,靠催眠疗法恢复正常。病愈后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这首风靡一时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从江淹到席勒,很多作家和艺术家都曾经为创作的巨大困境而痛苦,最终能够跨越关山的少之又少。托马斯’曼的短篇小说《沉重的时刻》,描写席勒在创作诗剧《华伦斯坦》的过程中,因无法写好一个重要场面而产生的内心焦虑,不知是实事还是虚构。参照曼的描写,拉赫玛尼诺夫的痛苦我们感同身受。因此,在“拉二”中,强烈的情绪之后出现的那些如云间流泉的淙淙之音,纤丝细缕,空灵飘忽,又似松下之风,携花香,伴鸟鸣,洗愁肠,破溽暑,那是得自在后的欢愉,不在所取得成就的大小,只在欢愉,哪怕只是一点点。这是我们最能消受的情感,至少对于我,“拉二”的好处在此,这是他更了不起的《第三钢琴协奏曲》里没有的。既然好,暂时不要想到贝多芬,更不要说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如何如何。 1945年的电影《相见恨晚》(Brief Encounter)以此为贯穿影片的配乐,给人相当煽情的印象。一些乐评家一次次预言(更确切地说是希望),“拉二”将很快被人遗忘。但直到一百零八年后的今天,“拉二”和公众的蜜月似乎仍未结束。在网络和多媒体文化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传统文化形式并全方位地改变大众的阅读和欣赏趣味的情势下,“拉二”的夕阳不仅没有垂直沉落,兴许还能逆向攀爬得更高。 从糖水曾是待客饮料的中国迁居到葡萄酒之乡的傅聪,当然不会再去喝糖水。而另一位从法国出来的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Heierie Grimaud),却对拉赫玛尼诺夫怀着特殊的感情(尽管她最爱的是德国浪漫派的大师们)。格里莫十五岁那年,凭着一曲拉氏的第二奏鸣曲扬名西方乐坛。她2000年为Teldec录制的“拉二”,据说销路极佳。一些心有不忿的乐迷说,这张唱片,卖点不在钢琴演奏,甚至也不在拉赫玛尼诺夫,而是封面上年轻貌美的女钢琴家的玉照。 2000年,格里莫刚过而立之年,清爽的男孩子似的短发,白色粗毛背心,仿佛来自安格尔画笔之下的蓝绸大裙子,双肘轻拄琴上,一手托腮,回眸浅笑。格里莫的唱片里,再没有这么动人的画面。古典音乐界难得出一个美女,不管是歌唱家还是演奏家,好不容易从天上掉下一个,如果不追捧,岂不是暴殄天物? 格里莫的唱片,听过几张,没有很深的印象,说不定也是因为她音乐之外的事太转移人的注意力了。她给人的感觉,有点野,有点异类,有点叛逆。她的自传名叫《野性的变奏》(Variations Sauvages),英译本略变一下,叫《野性的和谐》(Wild Harmonies)。她喜欢狼,视狼为亲人。1999年,千辛万苦,在纽约上州的South Salem建起一处野狼保护基地,她自己也移居纽约。自传的封面上,三头狼围着她,狼头紧挨着她的脸,一副亲密无间的样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