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精)/索·恩·人物档案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将传主放在了那个“哲学的狂野年代”的背景之中,在叙述叔本华平淡而不平凡的一生的同时,也将其哲学与其他的前辈或同时代哲学家——如康德、费希特、谢林、浪漫派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思想放在一起考量。叔本华作为历史理性的怀疑者、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与乐观向上、高歌猛进的“狂野年代”格格不入,因而注定了默默无闻、知音难觅。 作者简介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是德国当代著名思想史作家、传记作家,著有E.T.A.霍夫曼、叔本华、海德格尔、尼采、席勒等德国重要思想家传记,能够将大量史料和独特观点圆融地浸润于通俗的讲述之中,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在萨弗兰斯基那里,哲学似乎与文学、艺术和诗是不分家的,这也是他的书吸引人之处。相比严肃的学术著作和庞大的思想体系,读者可能会更喜欢他那种将哲人生平、思想和创作成果娓娓道来的方式。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第一章 但泽——阿图尔出生前的故事——得不到疼爱的孩子——对哲学的核心体验——仓库岛:黑暗的心脏 第二章 汉堡——人生的本读物:勒阿弗尔——与安蒂姆的友谊——阿图尔的学商之途 第三章 艰难的选择:走向世界还是进入书本?——漫长的欧洲之旅是与魔鬼的契约:再次阅读生活之书以及随之而来的诅咒——山上的经历与跌入账房——谁能登临而一语不发? 第四章 父的挥之不去,越生死——抑郁的阿图尔找寻没有父的彼岸——青春期的神正之辨难题——通过马蒂亚斯·克劳狄乌斯投向浪漫派——个哲学场景:浪漫派的夜幕升天之旅——阿图尔对坠落的恐惧:“哦,情欲;哦,地狱。” 第五章 魏玛——政治上的灾难和母在社交上的成功——处于困境之中的歌 第六章 告别汉堡和安蒂姆——对友谊的剖析——哥达,再一次坐在课堂上——招人讨厌的阿图尔——母子之间的口角——阿图尔在魏玛:一个不速之客——母之道——无法回避的歌德——阿图尔的恋爱——假面舞会 第七章 哥廷根——钻研自然科学——父的阴影:对坚实感的爱好——徘徊在柏拉图和康德、渴望迷醉和怀疑之间——第二个哲学场景:从笛卡儿到康德,从神性的理性到神圣的理性,从形而上学到德性——“自在之物”的平步青云——地狱譬喻中的阿图尔 第八章 柏林的生活——学术暴动——施莱尔马赫与费希特之争——第三个哲学场景:费希特,革命浪漫派以及成为自我的乐趣:“在人类那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能的”——发现内心之中的荒野——阿图尔期待着费希特的“电击” 第九章 阿图尔手稿本中的秘密哲学:“优良意识”——圣灵降临——没有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加入的心醉神迷状态 第十章 阿图尔听费希特讲课——解放战争中的柏林——政治的无上——武器中的哲学——阿图尔的逃亡 第二部 第十一章 没有舞台施展才华的思想家——阿图尔在鲁道尔施塔特——个哲学避难所——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论理由本身和诸多具体的理由——理性的界限——阿图尔有意遮掩 第十二章 回到魏玛——与母反目成仇——夹缝之中的阿黛拉——阿黛拉隐秘的浪漫插曲 第十三章 非凡聚首:歌德与叔本华——两位与黑暗的强势进行斗争的色彩学家——一段棘手关系的来龙去脉——歌德:“终不免分道扬镳” 第十四章 德累斯顿——阿图尔不与同行交往——“非凡构思”的时代——女管家:“您真是芬芳吐艳,博士先生”——稿本中的哲学独语——阿图尔为“优良意识”找到一种语言——发现了作为“自在之物”的意识 第十五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阿图尔的没有天国的形而上学——认识论批判的弯路之必要性——不是对世界的解释,而是对世界的理解——对存有的阐释——接近真理——万物归——敌对的统一体——出路——艺术——以静观沉思的生活对抗劳作有为的世界精神 第十六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身体的哲学:愉悦在此止步——自我实现与自我消解——利己主义的力量——国家与法——财产——同情之神奇统一——大大的“不”——音乐——否定的旁观者视角——次后和后 第十七章 与布罗克豪斯的激烈争执——意大利之行——艳遇——格雷科咖啡馆内的争吵:“让我们把这家伙扔出去!”——返回德国——财务危机,家庭内的争吵——阿图尔和阿黛拉 第十八章 在柏林当讲师——“复仇者”,没有人愿意听他的——第四个哲学场景:黑格尔的一系列胜利和毕德迈耶尔精神——阿图尔为何没有成功 第十九章 对抗失望的哲学策略——对手稿本的修订——情人卡罗琳娜·梅冬——玛尔奎事件——再度游历意大利——患病——迷途——返回柏林——闹剧收场 第二十章 从柏林出逃——叔本华敲打家具——法兰克福——对抗恐惧的仪式——生活方式与语言风格——母之死和阿黛拉的悲剧命运 第二十一章 《论自然中的意志》——确认存在和忘却存在——第五个哲学场景:实践哲学——创造的哲学和现实的现实性哲学——三月革命前的时代精神: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竞相揭露 第二十二章 第六个哲学场景:自由之神秘及这一神秘的由来——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个体化之痛苦和罪责——四八年革命期间的叔本华:食利者的命运 第二十三章 大山向先知走来——门徒、传播福音者、广大的听众——叔本华“献给世界的哲学”:《人生智慧箴言》——唯实论的精神——“似乎”——为“不彻底”唱赞歌——第七个哲学场景:叔本华及其后果 第二十四章 “人类从我这里学到了一些他们将永世不忘的东西”——风烛残年——成名之喜剧——死亡:尼罗河流到了开罗 作品版本、参考文献、缩略语凡例 注释 年表 索引 序言 本书是对哲学表达爱意 的告白。曾经有过的是:满 怀热情地思考着上帝和这个 世界。大吃一惊的是:总有 某物存在着,虚无是不存在 的。本书要回首的就是那样 一个逝去了的世界,在那里 哲学再一次,或许是最后一 次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这是 一个“哲学的狂野年代”:康 德、费希特、谢林、浪漫派 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青年马克思,从来没有一个 时代曾经如此激情洋溢地进 行着思考。究其原因就在于 “自我”的发现,自我在精神 、道德、自然、身体、无产 阶级等诸多领域的充分展示 足以使人兴奋不已,足以催 生诸多最离奇夸张的希望。 人们就此又重新取回那些“ 被贱卖到天上去的宝藏”, 结果发现,这些竟都是自家 的创造。无论去多么遥远的 地方,人可以自己做主了。 这着实让人兴奋了一阵子, 可随后而来的却是失望。人 们在形而上学的旧宝藏里发 现了自家创造的东西,于是 它们所具有的魔法也就随之 消失殆尽,随之丧失的还有 它们所孕育的希望,因而它 们变得那么缺乏说服力和平 庸无奇。再也没有人知道, 什么是“存在”,虽然随处都 在说着“存在决定意识”这样 的话。怎么办?如果是一个 创造者,那他就必须尽量多 地创造。人们在疲于奔命的 不断积累之中找寻着未来。 认识所带来的幸福感正在消 失,剩下的只是纯粹的功用 。真理仅仅只是为了“实现” 而存在的,这种观念催生了 一种关于进步和增长的世俗 化宗教。于是这样一个时代 到来了:人们感觉到,这些 创造出来的东西正在包围着 他们,于是开始怀念自然形 成的东西。在这个时代里, 获得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成了 问题,在自己创造出的世界 里出现了异化现象,创造者 们无法左右自己所创造的东 西。于是想象力发现了一个 新的乌托邦:这些创造出来 的东西可以被控制。当这一 乌托邦也失去其效力的时候 ,一种新的恐惧开始蔓延开 来,即人们对自己创造的历 史产生了恐惧。于是我们进 入了当代。对当下的局面, “哲学的狂野年代”并非毫无 过失。因此,虽然这篇爱的 宣言发表在多年之后,但在 表达爱意的同时也必定对它 的过错耿耿于怀。大大有助 于检讨这个时代的恰恰是本 书的另一个主题:叔本华。 他属于这个“哲学的狂野 年代”,然而他恰恰以一种 最激烈顽固的方式与之为敌 。他对世俗化的理性宗教颇 不以为然,对于他这个曾经 学过做生意的人来说,理性 就像是店铺里的毛头小伙计 ,它在“意志”这个掌柜的差 遣下东奔西跑。“意志”既不 是精神,也不是道德,同样 不是什么历史理性。“意志” 是一种充满活力,同时又孕 育着灾难的东西,与之俱来 的是死亡、不幸和无尽的仇 视。在那个时代里,叔本华 特立独行,他心中充满的并 非创造的乐趣,而是消减的 艺术。叔本华是“非理性哲 学家中最理性的一个”(托 马斯·曼语),他开创了一 个阻滞行动的哲学,这种哲 学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灵魂 深处。他的梦想是这样一个 世界,在这里,世界又回归 到了音乐的“毫无利益纠缠” 的游戏之中。这是某种对和 解的梦想,只是它被众多棘 手的问题所掩盖,而也正是 和解这一主题使后来者阿多 诺和维特根斯坦为之魂牵梦 萦。当叔本华做梦的时候, 他就要自我保护使自己免受 现实的袭扰,现实对于他而 言已经成为噩梦。他保护自 己的方式就是把这个噩梦纳 入其哲学的心灵深处。在他 的生命临近终结的时候,他 曾在一次谈话中对人说:“ 在某种哲学中,如果你听不 到哭泣、号叫、咬牙切齿以 及对立的双方之间在相互残 杀时发出的可怕的撕心裂肺 的呼吼,那么这样的哲学就 根本不是什么哲学。” 关于法国大革命,康德 ,这位“哲学狂野年代”的助 产师曾经写道:“如此的现 象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不会被 遗忘的,因为它揭示了人的 向善的本性中的一种禀赋和 能力,而古往今来没有哪一 个政治家能够敏锐地察觉到 这一点。” 而在我们这个年代,不 会被遗忘的事件发生在奥斯 威辛①、古拉格群岛②、广 岛。那么从这些事件当中显 现出了些什么呢?当今的哲 学应该表现出自己能够应对 这样的问题。要了解我们今 天这个时代,我们恐怕还是 要追溯到叔本华。不仅仅是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还有他 那具有强烈停顿和拒绝倾向 的哲学推动着思想的发展。 叔本华是一位19世纪早 期的哲学家,人们往往很容 易忘记这一点,因为他的思 想直到很晚才产生了影响。 他1788年生于但泽③, 童年在汉堡度过。在跟随父 母的长途旅行之中,叔本华 认识了欧洲。作为富商的父 亲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名 商人,而叔本华日后成为哲 学家还得益于父亲的早逝, 当然也亏得日后反目成仇的 母亲的帮助。叔本华对哲学 的激情来源于他对世界的惊 奇,而众所周知的是,这种 惊奇正是哲学最初的冲动。 由于继承了不薄的遗产,叔 本华可以为哲学而生,而不 必靠哲学谋生。在专业的哲 学圈子里,他得不到机会, 最终他也放弃了去找寻这种 机会的努力。对于他而言, 这倒是件好事情。是生存的 痛苦促使他进行哲学 导语 本书中既有生动的叙述、饶有情趣的逸事穿插,又有纵横捭阖的哲学比较、严谨的思辨。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记述生平的传记,而且还是一部思想的传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哲学史著作。正是由于这部传记,作者一举成名,也正因作者的生花妙笔,叔本华再一次赢得了读者的关注。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无可挑剔的、不偏 不倚的传记,记录了这位才 华横溢但脾气暴躁的哲学家 的生平……萨弗兰斯基的书 令人愉悦……它涵盖了但泽 、汉堡、魏玛、德累斯顿和 法兰克福的生动的社会历史 ,并带领读者总览了康德、 费希特、黑格尔和浪漫主义 等流派的哲学思想。 ——戴安娜·韦伯(Diane Weber),《华盛顿时报》 (Washington Times) 萨弗兰斯基的这部睿智 、丰富、全面的传记是对叔 本华痛苦和矛盾生活的最完 整、最详细的描述。这是一 项细腻、敏锐和深入的研究 ……如果你对人类的存在感 兴趣,对这个有悖于他所向 往的东方宁静而过着一种充 满激情和矛盾的生活的人感 兴趣,那么我们要向你极力 推荐德国传记大师的这部精 湛的作品。 ——《选择》(Choice) 精彩页 第一章 但泽——阿图尔出生前的故事——得不到疼爱的孩子——对哲学的首次核心体验——仓库岛:黑暗的心脏 阿图尔·叔本华差一点儿就出生在英国。这是父亲的意愿,母亲也就顺从了。之前父母二人已经来到英国,孩子本该就在伦敦出世的。父亲对英国的生活方式赞叹不已,因而指望生个儿子,并借此使这个孩子获得英国的国籍。在浓雾弥漫、等待分娩的日子里,父亲突然害怕起来,于是拖着身怀六甲的妻子一路颠簸回到了但泽。就在1788年2月22日,阿图尔来到了人间。 对于公众而言,作为哲学家的阿图尔·叔本华的的确确是在英国诞生的。在他64岁的时候——此时他早就完成了平生的杰作,却一直为公众所漠视——就在那一年(1853年)的4月,一家英国报纸《威斯敏斯特及域外观察季刊》(Westminster and Foreign Quarterly Review)终于将这位德国哲学界的卡斯帕尔·豪泽尔①推到了公众面前。 德国人对哲学思辨的狂热在英国的公众看来简直是咄咄怪事。对于叔本华这样一位至今籍籍无名的哲学家,这篇报道作了如下介绍:“我们英国的读者中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叔本华这个名字,或许知道以下这点的人就更少了: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人物,他正在颠覆自康德去世以来由大学教授们建构起来的整个德国哲学体系。他的经历正是声学定律(根据这一定律,炮弹离膛之后许久才能发出巨响)的一个奇怪证明,这位神秘人物直到现在才为人所知。”1 这篇文章发出的巨响立即有了回音,德国的《福斯报》刊载了这篇文章的译文。从海峡彼岸的岛国传来的赞美之词简直过于刺耳:“只有极少的人知道,叔本华是世界上最别具一格、最值得阅读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学识渊博,具有无限的洞察力、骇人的辨析能力、不容分辩的逻辑推断力。他的这些特征令人为之心仪,当然对手们除外,因为他们被无情地击中了要害。”2正是这篇来自英伦的文章导致了一出被叔本华尖刻地称为“成名之喜剧”的上演,随之而来的是络绎不绝的拜访者涌向他在法兰克福的居所,而他的谢客之词是:“尼罗河流到了开罗。”3 现在让我们从法兰克福和尼罗河入海口回到伦敦。此时,阿图尔还没有出世,父母还在等待着。 1787年的施洗约翰节①那天,阿图尔的父母起程离开但泽。 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此行含有双重目的。他要带着比他年轻20岁、从未见过世面的年轻妻子出门散散心。两年前,他迎娶了约翰娜·特罗西纳(Johanna Trosiener),这是一桩理智的婚姻,他们至今还没有孩子。无论是在但泽城中的华屋高檐之下,还是在奥利瓦②乡间的田园景致之中,约翰娜都无法排遣百无聊赖的心绪,本就有限的新婚宴尔之乐正渐渐被愁绪和伤感蒙上阴影。对于约翰娜而言,这次旅行不啻天赐的礼物。约翰娜在她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要旅行,旅行!亲睹英国!……我因为兴奋而晕眩,当我的丈夫将这一打算告诉我的时候,我简直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份幸福是想也没有想到过的。”4 海因里希·弗洛里斯所想的不仅仅是给妻子一个礼物,他心里正盘算着移居英国,所以此行的目的还包括了解与移民有关的情况。经营大宗贸易的叔本华家族定居但泽已数代之久,在本地享有很高的声望,然而这座城市已今非昔比。 在17世纪,但泽是老汉萨同盟①中的重要贸易城市,波罗的海贸易总额中的60%是在但泽进行交易的。在波兰的保护下,但泽保持了自己在政治上的独立。然而波兰王国在18世纪逐渐衰落,沦为哈布斯堡皇朝、俄国、普鲁士之间利益角逐的玩物,随之但泽的独立地位也岌岌可危。虽也有其他的邻国表示愿意充当保护伞,然而但泽人心里明白,得到的不会是什么保护,等待他们的只是敲诈。但泽人不得不面对并逐渐接受这个事实:这座历史悠久、人们引以为豪的贸易城市现如今已经成为欧洲列强之间做交易的商品。还在几十年以前,那时阿图尔尚未出世,但泽市政府在递交给荷兰国会的求援书中还曾经表示过独立自强的意愿:“我们就如同海中的沙洲,海水在四周咆哮翻滚,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海浪在转瞬之间就要向我们袭来,将我们无情地埋葬。”5即将埋葬但泽人的海浪已经迫在眉睫,但泽人用不着等太久了。借着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普鲁士就来到了家门口,扼住了但泽的咽喉。普鲁士的军队占领了但泽四周的波兰领土,饮马维斯拉河口①。但泽城中的某些大户在乡间的地产实际上已经处于普鲁士的领地之内了。从维斯拉河上游来的俄国和波兰的运粮船队在经过普鲁士所设立的关卡时必须缴纳关税。腓特烈大帝手下的密探居然在但泽城中露面,其中的一个被群情激愤的百姓抓个正着,活活打死。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约翰娜还是个小姑娘。一天早上,大街小巷热闹非凡,与往日不同。船员、手工业者、仆佣们聚在一起,大声、激烈地辩论着,其间也夹杂着一些穿着丝质长袜的体面市民②。左邻右舍的女眷们则站在自家的平台上,身上还穿着睡袍和拖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小约翰娜便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