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它乡何处(城市动物与文学)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黄宗洁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文明越是“进步”,动物与自然越可能被当成应该被驱逐的他者,一旦稍有“越界”之虞,便被视作可怖的威胁。又或者被纳入商品化的逻辑,被赋予惹人怜爱的形象,使关怀的面向变得狭隘与失真。那么在妖魔化或可爱化之外,真实的动物于何处容身?我们又如何与之重新建立联结?
本书将各种涉及动物议题的作品皆纳入“动物书写”的范畴,从海明威、J.K.罗琳、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朱天心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到涉及动物议题的电影、摄影展和当代艺术,再到以动物为主体的新闻事件,借由文本分析,重新审视动物园、实验室、艺术馆、街头和超市等不同城市空间中,我们与不同类型的动物的真实遭遇,以及其中关涉的伦理议题,探问人与他者的关系,理解爱的局限,也扩大对爱的定义和想象。
作者简介
黄宗洁,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台湾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台湾及香港当代文学、家族书写、动物书写等。长期关心动物伦理相关议题,近年主要研究方向则为城市中动物与人的关系。著有《伦理的脸:当代艺术与华文小说中的动物符号》《生命伦理的建构:以台湾当代文学为例》《当代台湾文学的家族书写──以认同为中心的探讨》,与黄宗慧合著有《就算它没有脸:在人类世思考动物伦理与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难题》。
目录
推荐序:悲伤故事的一千零一夜
自序:让改变的力量,流动到远方
导论:不得其所的动物
1 展演动物篇:动物园中的凝视
2 野生动物篇:一段“划界”的历史
3 同伴动物篇Ⅰ:当人遇见狗
4 同伴动物篇Ⅱ:在野性与驯养之间
5 经济动物篇:猪狗大不同
6 实验动物篇:看不见的生命
7 当代艺术中的动物:伦理的可能
8 被符号化的动物:动物“变形记”
序言
这三个月,每天傍晚,
都和妻子在大安森林公园
绕着外圈走路。晚上的公
园,有各式各样的人:有
非常专业的跑者;有在一
处宽阔地用音响放着拉丁
情歌,扭腰摆臀无比妩媚
跳着舞的阿婆们;也有遛
各式名种犬的老人;遛小
孩的年轻母亲;穿着高中
制服手牵手的少年少女情
侣;儿童游乐区的溜冰场
有教练带着一群大大小小
的孩子练直排轮溜冰;还
有一二极虔诚的妇人,在
一尊颇大的白石观音像前
祷告;或有南洋女孩看护
推着轮椅,上头坐着身形
萎缩的老人。说来这晚问
的公园,这么多人在运动
着,很像一个人世四季轮
回、从青春到老去的全景
展示。
有几天,连续几天,我
们发现一只非常漂亮的黑
杂褐色、尖耳、眼上像画
了两团黑眉的狗,坐在公
共厕所旁的一处灌木丛边
,一脸哀伤、惶然,不理
会我们这些经过它的人类
。妻子说:‘‘好可怜啊,应
该是和主人走散了,它等
在那儿,应该就是当初走
散之处,它希望在那儿等
着,主人会回来找它。”
但我们无法再收容它啦
,我们家的小公寓,已经
收养了三只当初领养的米
克斯犬,空间的压力已到
饱和。怎么办呢?当你没
法收容它,只能硬下心走
开。第二天再经过时,还
是看见它一脸固执地坐那
儿等着。妻子说:“这应该
是遗弃了吧?如果是走失
,它主人应该会回来这找
它吧?”我们边在公园的红
土跑道上走着,边讨论着
,不知道自己已被遗弃的
等待,真是最悲伤的事。
它一定相信那遗弃它的主
人会回来,那么精神抖擞
地坐在那处等着。
后来几天下了滂沱大雨
,我们拿着伞,踩着一摊
摊积水仍在公园走路。有
点担心那狗,第一圈走到
那固定区,发现它不在那
位置了。不会是被捕狗队
抓走了吧?走第二圈时,
发现它在另一处的草丛中
。“傻瓜,还淋着雨。”妻子
说。我们穿过马路去便利
店买了热狗,回到公园,
我拿着热狗,踩着草丛的
水洼,蹲低身子向它靠近
,它警戒地后退弹走。我
把热狗捏成小块放地上,
慢慢后退离开。妻子说:“
吃了,它吃了。”
第二个雨天,我们在伞
下用眼睛梭巡,看见它在
无人的儿童区沙坑上,用
前脚哗哗哗挖了个坑。然
后突然看见一只大白狗跑
来占住那个坑。“天啊,原
来它还有同伴。”一旁又有
一只比较小的黄狗。我拿
热狗靠近时,另两只狗对
我较警戒,我有一份心思
,把热狗凑近它,希望它
吃,但它好像心不在焉,
在积水上撒蹄跑起来。那
些热狗快被它的同伴吃了

我对妻子说:“往好处想
,它有同伴了,不是自己
一个孤零零在那等它的主
人吧?”
我们每天回家,都会告
诉两个孩子:“今天在公园
又遇到那只漂亮黑狗,我
们又跑去便利店买一种密
封包的肉肠,买了三条,
分给它和它的老大和同伴
吃啊,后来经过垃圾桶,
爸爸把那些塑胶封袋扔了
,不料顺便把我买的十注
大乐透彩券也丢啦,或许
本来这次会中头奖啊,但
算了,爸爸也不想再冒雨
去公园里翻垃圾桶啦。”如
此这般,每天都有关于公
园那只狗的情节新进度。
直到前几天,雨实在太大
了,我们有三天没出去走
,等天晴再走去公园时,
运动人群仍然熙攘,但怎
么样也找不到那狗了。也
许是终于被捕狗队抓走了
?也许像草原上迁徙的野
生动物,一整群离开这公
园,往城市的另一个地方
流浪了?妻说或是被好心
人收养了。但回家后,孩
子们问起公园那只小狗呢
,我们讪讪地无法回答。
我想,这个经验,只是一
般的、对流浪狗的心中的
不忍。我是在几年前,在
脸书(Facebook)看到一
位叫“丸子”的女孩上传的四
只小狗儿,它们在收容所
,第二天将被处死焚化,
我一个不忍,决定收养,
在这之后才认识包括“丸子”
和她的老师黄宗慧、黄宗
洁姊妹(后来我也战了她
们脸书的读者)这些多年
默默付出的动物保护者,
我才破碎片段地理解,要
和这个对屠杀动物习以为
常的社会或文明交涉,指
出其不义或扩大对他者痛
苦的感受想象力,这是多
么艰难巨大的行动。它牵
涉哲学、生命伦理、法令
,以及城市人习惯清除其
他动物、将其空间掠夺、
在人们看不见的场所杀死
它们、使其不存在的行为
。甚至在社会活动领哦,
这些动保运动者,可能是
最弱势,最难引起社会主
流关注、同情的一群人。
他们关注的动物权,不只
这些直观可感的流浪狗、
流浪猫之扑杀,也包括实
验动物、经济动物最基本
的动物权;甚至包括几年
前媒体宣染狂犬病,造成
人们扑杀想象中具有威胁
的野生鼬獾;包括白海豚
事牛;包括虐猫、虐狗事
件同样透过现代媒体传播
形式,造成所有旁观者拘
惊悚;包括更复杂的“零安
乐”之后,第一线收容所人
员承受不了另一种动物的
受苦形式而自杀造成的舆
论冲击。人类对动物的杀
戮,已远超过狩猎捕食之
原始需求,已经被裹挟进
现代资本社会、都市化、
生态破坏、全球化消费链
等种种编织错综的“看不见
/不看见之恶”。想要阻止
眼见的任一环节对动物的
施暴,往往牵一发动全身
,极难回溯这整个建构在
将动物去感受化、去生存
权化、去领域空间化、去
尊严
导语
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六章作为第一部分讨论的是人类对待动物的几种主要形式与议题:展演动物、野生动物、同伴动物(狗)、同伴动物(猫)、经济动物与实验动物;后三章作为第二部分则分别从当代艺术中的动物利用、被符号化的动物变形,及大众文学中的动物形象分别进行论述。作者的写作宗旨在于指出一种新的“动物地理学”视野,将被排斥和驱逐的动物重新纳入城市的脉络之中,并试图阐释和解决动物如何在城市运作的逻辑之下,重新与人类社会相连。
书评(媒体评论)
始终试图在课程中融入
伦理的思考,希望让更多
人愿意开始看见、感受,
那么改变的力量就有可能
……顺着文字与话语,流动
到更远的地方。
——黄宗洁
精彩页
提到以狗为主题的故事,或许每个人都可以从童年记忆中提取一些印象深刻的形象,它们当中有些是知名的真实案例,例如日本涩谷车站前的重要地标“忠犬八公铜像”,背后就是一段人狗之间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有些例如“灵犬莱西”“龙龙与忠狗”,让狗作为“人类忠实朋友”的形象深入人心,就连卡通《小英的故事》里,都有只逗趣而不离不弃的小黄狗陪在孤女小英身边。换言之,狗的忠实与牺牲奉献形象,似乎就是人狗关系当中最核心的标志,于是不意外地,“忠犬护主”也就成为狗故事典型的叙事框架。近年来,由于同伴动物议题逐渐受到重视与讨论,狗的无私助人形象,遂成为部分人士用以鼓励民众关心流浪动物议题的方式之一。举例而言,2016年台南震灾时搜救犬受伤的新闻,就出现了“毛孩真辛苦,自私的人类,只有重要的时刻才会想起它们”的感叹。但另一方面,传统忠犬护主叙事模式的案例,近年来在野生动物保育的观念下,也逐渐被质疑与反省,类似家犬护主与毒蛇搏斗的这类故事,只会强化人们对于野生动物的偏见,并且稀释了野生动物被(尤其野放饲养的)同伴动物伤害的危机。
但更重要的是,为何动物一定要“奉献”或“伟大”才值得珍惜呢?《有故事的人,坦白讲。》一书中,曾收录了一篇与“忠犬护主”看似相反,但也因此格外值得留意的故事:高雄甲仙小林村八八风灾的受灾户李锦容先生,在访谈中提到他在水灾时带着两只狗逃命,但三天后直升机来救人时不救狗,他心急之下只好复制忠犬故事模式,谎称其他村民也是因为他的狗带路才逃出来的,狗儿因此被当成英雄,还受邀参加许多灾后活动。李先生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的狗并不是英雄。小的那只叫小黑,水灾时还是未足岁的小狗,只会吓得发抖,大的叫多多,每天吃得傻傻的只会找人玩,怎么可能带路。”但是对从小和狗一起长大的他来说,狗就是家人,山崩下来的那一刻,他什么也没想,转身拉了两只狗就往外冲。父母在这场灾难中离开的李先生最后说:“我不太懂得怎么形容活下来的心情……以前阿爸早起会绕过来带多多和小黑散步,现在这二只狗是我和阿爸唯一的连系了。请原谅我骗了大家,我的狗不是英雄,但还好有带它们出来,不然我就一无所有了。”
对于李锦容而言,狗就是他的家人,但是在生死危急的时刻,他却必须通过忠犬救人的故事,才能让他的狗家人得到救援。在重大灾难时,动物的生命被当成应该优先放弃的对象,这样的观念过去很少遭到挑战。但是随着几次大型灾难时部分民众选择与自己的动物家人同进退的案例越来越多,众多的“李先生”开始让旧有的观念慢慢松动,2005年发生于美国的卡崔娜飓风即为一例。当时许多民众丧生的原因是为了宠物而拒绝疏散,其中一个令人心痛的案例是一位叫作菲·珀格(Fay Bourg)的女士,坚持要和自己的爱犬“杭特”一起撤离,否则不愿意上船,搜救人员答应她之后,却把杭特丢出船外,亲眼看着爱犬消失在远方的珀格,始终无法从罪恶感中恢复,最后于2008年选择吞下过量安眠药身亡。这个重大的天灾,造成至少1800人、150000只宠物死亡。无数和珀格一样无法抛下宠物的饲主,他们的身影和故事,让美国通过了“宠物疏散及运输标准”法案,以免“宠物饲主被迫于自身安全或是宠物安全之中做出选择”,更重要的是,卡崔娜让人们知道“人跟动物之间的牵系是断不了的”。
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样的牵系,狗作为同伴动物之中和我们最亲密的一种,却也可能是与我们冲突最大的。当饲养狗的人越来越多,流浪狗的问题也相伴而生,对于狗在城市空间中该得到什么样的定位,遂更难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识—在狗身上投注认同与情感的人固然不少,但相对地,觉得狗会造成人与其他动物安全上的威胁,应该比照“外来种”的移除逻辑,或是将狗视为城市污染与疾病带原者的声音,同样时有所闻。台湾当局主管部门三读通过禁吃猫狗肉的条款后,反对的声浪直指“动保法”独厚猫狗,凡此皆可看出猫狗或许是人们关心与爱动物的起点,但相对而言,反弹的力道也可能特别强烈。
但是,狗看似被放在一个比其他动物优越的位置,得到特别多的关注,甚至立法保护禁止吃食,这样的状况究竟是少数爱护动物人士太过拟人化动物,投射过多情感在狗身上,并且缺乏整体生态观的结果,抑或反映了狗这种生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确实在人类历史文化上具有某种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殊意义?而当饲主的素养并未伴随饲养宠物现象的普及同步提高,那些被遗弃的动物又该何去何从?该如何解释人狗之间特殊的依附关系,重新定位与定义狗的存在,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喜欢狗或讨厌狗,狗在当代城市的地位,确实如同约翰·霍曼斯(John Homans)在《斯特拉不只是一只狗》(What’s a Dog For)一书中所言:“狗本身的定义现在正历经被重新想象的阶段。”本章将由此书的若干概念出发,透过当前的人狗关系,重审人与狗的互动史;再透过骆以军的作品《路的尽头》论析台湾的流浪动物议题;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