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张爱玲之作,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家族、记忆与现实”“叙事的哲学与形态”“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文学史与经典化”。作者注重学术史与论证逻辑,以张爱玲的作品以及有关张爱玲的研究资料为基础,探讨了成长经历、感情生活、家庭背景等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影响,得出张爱玲是一个物质主义的虚无主义者这一结论。 作者简介 张均,1972年生,湖北随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12)、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7),其作品两次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有《张爱玲十五讲》《张爱玲传》《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等。 目录 I 家族、记忆与现实 第一讲 高门巨族的“遗产” 第二讲 “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 第三讲 乱世、政治与文人 II 叙事的哲学与形态 第四讲 临着虚无的深渊 第五讲 可疑的“杀父书写” 第六讲 女性,虚无,以及“虚无的胜利” 第七讲 家族的颓败与荒凉 第八讲 新旧混杂的上海想象 III 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 第九讲 闺阁衣饰,人生戏剧 第十讲 缤纷色彩,“可喜”世界 第十一讲 吃、看戏和音乐 第十二讲 象外之致:月亮、镜子及其他 第十三讲 张腔语言,文字之魅 IV 文学史与经典化 第十四讲 从《红楼梦》、京戏……到张爱玲 第十五讲 张爱玲的四重“面孔” 附录 张爱玲研究著述辑要 导语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了张爱玲个人生活对其作品的影响,剖析了其文字中的意象、服饰、色彩等具有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张爱玲作为一个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倾向。 文学评论家於可训、文史学者陈子善、《百家讲坛》主讲人彭玉平诚意推荐! |